主頁 > 熱點專題 > 宏觀經濟形勢與改革走勢座談會 > 2011年宏觀經濟與改革走勢座談會

轉變發展方式,關鍵在于政府職能轉變

時間:2021-07-24 01:12

我講三個問題。

一是關于發展模式的轉變。大家知道,從“九五”期間,我們就提出轉變增長方式,現在已經過去了16年。但到現在仍沒有完成轉變。去年中央召開省部級領導干部的培訓班,中央領導提出,發展模式轉變刻不容緩,意思說不轉變不行了?,F在看目前態勢,我認為至少還需要10年時間,甚至更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這一轉變。發展方式轉變涉及很多的因素。主要有,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發展階段制約、觀念和體制機制方面的制約,等等。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在我看來,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可能是最重要的制約。近年來,我們一直討論中國模式,這種討論目前還沒有結論。中國模式到底有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對經濟增長有怎樣的促進作用,需要具體分析。例如,地方政府間的相互競爭,對經濟增長有其積極意義,但隨著經濟趨于成熟,這種積極的作用實際呈現下降趨勢,其負面的作用日益顯現。我們說,要發揮兩只手的作用,但政府這只手的作用一定要規范,一定要在法律允許的邊界內活動,手不能伸得太長。不然,其負面作用可能更大。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其發展方向,關鍵在于政府職能轉變,關鍵在于政府能否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并完成這一轉變,進而為公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與服務。如果政府不能夠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不能建立一個公共服務型政府,發展模式的轉變是十分困難的。此外,有一些工作也是基礎性的工作,就是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對壟斷國企的弊端要有清醒認識。但這需要用數據說話。只有中國民有經濟成為經濟的主體力量,發展方式也才有可能真正完成轉變。

    二是關于頂層設計的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放在一起,進行頂層設計,實際并不現實。要搞頂層設計,核心仍然是政治體制改革,因為政治體制改革是能夠帶動全局發展的。中國目前存在的大量的經濟問題,之所以難以推進,是受到政治體制的制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大對政府公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加大政治體制改革,可能是我們全部改革核心的內容,經濟體制改革沒有政治改革推進是不現實的。如果真正能夠做到頂層設計,把中國整體發展大大往前推進一步,那么就應當在中央政治局成立一個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的領導小組,由總書記牽頭。由這樣一個政治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先在內部拿出一個設計方案,做出總體規劃,設定改革的優先順序。對現有的政治體制進行分析,哪些較為合理,哪些還存在弊端,甚至較為嚴重的弊端。將這種政治體制改革的方案在高層經過幾輪討論,在中央高層形成共識,這樣可以避免大的震動。政治體制改革需要有突破口,比如如何控制政府花錢、如何推進政治協商制度改革,如何加大司法體制的改革,這些領域都可以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三是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我們搞市場經濟,從1993年143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算起,已經搞了18年。如果從黨的113中全會算起,已經走過了32年。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實際是指導思想的重大轉變。黨的17大提出的、涵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自然是我們的指導思想,但僅此還不夠,還必須與市場經濟“一般”的理論相結合,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樣的指導思想才會有更加堅實的基礎。因為市場經濟“一般”理論,畢竟是人類從事市場經濟400多年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在市場經濟進程中規律性的內容,需要拿來充實我們的指導思想,從而使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并遵循人類文明共同的發展道路。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