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熱點專題 > 宏觀經濟形勢與改革走勢座談會 > 2013年宏觀經濟與改革走勢座談會

魯利玲:堅持問題導向型的改革路徑

時間:2021-07-24 01:03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可以有把握地講,凡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領域,都不是事先設計好的。追尋改革的初始動因,往往是傳統體制下最受壓制的利益群體,為了獲得生存的空間,率先突破舊體制的束縛,探索出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對于基層的實踐探索,中央決策層大多經歷了從否定到默許、直至肯定的態度轉變。于是,全國各地紛紛仿效,變革蔚然成風,一種新的制度形式逐漸確立。比如農村的包產到戶。1978年,全國大部分地區遭遇特大旱災,為了抵御災荒,少數地區搞起了“借地度荒”。這一借,從包產到組演變為包產到戶。對此,當年年底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農村文件是否定的,明確提出“不許包產到戶”、“不許分田單干”。然而,安徽、貴州、四川、內蒙等省領導人一方面對農村基層的實踐采取了默許、保護的態度;另一方面,他們在中央決策層的討論中據理力爭,最終以糧食大豐收的事實說話,迫使中央決策層逐步轉變態度,遂使包產到戶波及全國。又如就業市場化。1978年前后,上千萬知青返城,加上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傳統體制已無法消化。對于上山下鄉政策,中央決策層經歷了“堅持”、“調整”、“縮小”直至“停止”的討論過程,最終在80年代初提出“誰的孩子誰抱走”、“廣開就業門路”的政策。由此,為民營經濟的復蘇奠定了重要基礎。再如經濟特區的建立。一方面源于70年代末的大規模對外引進,形成了巨大的外匯缺口;另一方面,廣東出現了大規模的逃港風潮;遂在1979年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廣東提出,“希望中央給點權”,福建隨即效仿。迫于現實的壓力,中央決策層同意給予廣東、福建特殊政策,并定名為“經濟特區”。然而,意識形態的爭論并沒有停止,不少人擔心特區“香港化”、“租界化”,致使經濟特區處于風口浪尖上。直至1984年初,鄧小平考察經濟特區,充分肯定特區的成功經驗,才形成了此后的對外開放格局。以上典型事例證明,以問題為導向,尊重下面的實踐創新,克服意識形態的障礙,因勢利導,由點到面,最終都能走出一條成功的路徑。我甚至認為,凡是精心設計的改革方案,幾乎很少有成功的案例。最典型的就是國企改革。我們始終把國企改革作為改革的中心環節,通過放權讓利、承包制、轉換經營機制,到現代企業制度試點,每一步都有完備的改革方案設計,最終卻形成了今天國有壟斷的局面。又如價格改革。1988年,中央決策層精心設計了價格改革方案,結果卻引發了搶購和擠兌風潮,導致價格闖關失敗。而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的成功并軌,卻發生在1990-1991年的治理整頓時期。經濟蕭條,產品大量積壓,各類企業不得不遵循市場供求規律,遂使計劃價和市場價趨同。很多人覺得,改革走到今天,不能再“摸著石頭過河”、“單項突進”,而要有頂層設計,要成立專司改革的綜合部門。對此,我贊同成立一個綜合協調的改革部門,但我并不看好搞頂層設計。在改革的攻堅階段,確實需要有一個凌駕于各種利益集團之上的機構,通過借鑒現代市場經濟國家的先進經驗,藉此把握改革的方向和步驟;尊重基層的探索創新和試點經驗,對改革進行綜合協調和原則性指導;轄制各種利益集團的權力擴張,防止改革走回頭路。

      然而,所謂頂層設計,必定出自“頂層”之手,且是自上而下,其本身就隱含著計劃經濟的痕跡。以往的經驗證明,經濟體制改革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要打破既定的權力和利益結構,這勢必要觸及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在這種背景下,即使能搞出一個頂層設計方案,若想付諸實施,肯定要經過各個部門的會簽。在此過程中,每個部門都會本能地捍衛自身利益。經過討價還價,最終只能是各個既得利益集團相互妥協,形成各方利益損失最小的方案。可想而知,這樣的方案將注定是扭曲的、似是而非的,對改革發揮不了實質性的推進作用。 那么,改革將從那里突破?其實,道理很簡單。一個人向前走,腳碰著石頭了,有障礙了,就要搬走這塊石頭,這就是改革的突破點。那么,改革的現實障礙是什么?我覺得,從總體上說,就是傳統的意識形態障礙。有目共睹的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基礎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單一所有制結構變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然而,我國的上層建筑、尤其是傳統意識形態幾乎沒有觸動,這是改革走到今天發生嚴重扭曲的根本原因。比如說,要打破國有壟斷的局面,總會有人說,這是共和國的“長子”,是社會主義的“脊梁”,不能自毀江山。再比如,要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就會說這是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根基,不能動搖。包括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改革,都會有各種合理、合法的借口,導致改革無法深入。因此,我們面對的局面是,在傳統意識形態的保護下,各種既得利益集團可以合理、合法地瓜分改革紅利;而真正要推進改革的人,在意識形態上往往是站不住腳的,甚至是違法的。如果繼續固守傳統的意識形態,就存在一個悖論:究竟是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結論錯了,還是我們違反了馬克思學說的基本原理?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關乎到改革的合法性。傳統意識形態的障礙不突破,改革無法深入。當然,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打破,但要允許探索。首要的就是放開言路,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切實做好輿論監督,這是符合憲法原則的。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