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后,特別是“兩會”以后,改革春潮涌動。雖有一些小的寒潮,但總的趨勢就好像我們來會場路上看到的景象,一支桃花出墻來,滿園春色擋不住。
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目標是更加完善、成熟和定型的市場經濟。我們進行了35年的改革,一直希望有一個新的改革窗口期。過去35年分三個階段也好、四個階段也好,現在開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這個階段是進入了開始向建立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沖刺的階段。嶄新的改革階段特征逐步顯現。其中有的可能完全表現出來了,有的正在慢慢形成。
第一個特征是在政治層面上改革要取得共識。從政治上、思想上能夠對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標逐漸達成統一,大家取得共識。十八大的“兩個全面”、“兩個加快”,在政治上賦予了下一步改革邁開更大步伐的正當性。習總書記在深圳的講話是進一步加快改革的宣言,舉起了新的改革旗幟。不僅國內在關注改革,國外也在關注中國的改革。國外的政治家、專家也有一個大判斷,認為中國的改革已經有一個共識,開始邁出新步伐。
第二個特征是在組織上要形成有效的改革組織機制。中國的改革需要一個權威、超脫和獨立的領導機制或機構。十八大報告里明確講要完善體制改革協調機制,統籌規劃和協調重大改革。這也是我們當年向十八大報告起草組建議的問題,是十八大的成果。至于這次政府機構改革沒有列出這個事情,王峰同志講了三個拿不準,只是傳達了一些領導人的意見。這個事落實不落實,關系到改革能不能深化的問題,今年還是要有一個結果。最起碼建立一個中央體制改革領導小組?,F在中央的各種領導小組有十幾個,改革肯定也要有一個領導小組。這個事可以不放在“兩會”上、不放在國務院機構改革中來討論。這個小組成立以后下面的辦事機構怎么設還可以進一步考慮。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論研究也好、社會各界也好,進一步反映這方面的訴求,幫助領導同志進行決策。讓現有的部門搞改革,是自己改自己,很難。改革必須有權威的、超脫的、相對獨立的機制或機構來做,改革的成效才可以期待。
第三個特征是在工作層面上改革要盡快地拿出頂層設計的整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習總書記一再講要加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剛才冠三講的我同意,中國的改革規劃不缺,缺的還是政治上的決心、政治上的勇氣。過去我們每年都有改革要點,“十二五”有5年的改革總體規劃,搞了兩年,最后請了專家審核簽字,但僅限于發改委層次的非正式意見,沒有權威性。改革的重點突破口、路線圖、時間表要進一步明確,形成一些共識,對于后續改革是基礎性工作。
第四個特征是在成效上每年改革一定要有新的突破。李克強總理在不同場合都講了,每年辦幾件大事兒,要出臺一些重 大改革,在一些重要領域、關鍵環節一定要取得實質性突破。在國務院第二次常務會上,他重申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財稅體制、金融體制、資源性產品價格方面要取得實質性突破。包括現在機構改革和出臺的方案也是可以接受的方案,轉變職能放在核心位置這是對的。但是機構簡單的合并,權力的橫向轉移是沒有什么意義的。鐵道部改組成鐵路總公司,下一步的網運分開,進一步的公司化重組都沒有涉及到,僅僅是行政性的翻牌,還是行政性的壟斷公司,沒有講怎么進一步打破壟斷引進競爭,不能把它的成績估計的過高。重點在職能轉變、權力下放和減少政府干預方面的改革,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把整個方案進一步細化,列出了5年的時間表,總體上傳遞了比較積極的信號。
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也邁出了重要一步。日前成品油今年第一次降價,降價的同時成品油定價機制做了調整,向市場化又走了一步。從2008年搞成品油價格、稅費改革一直爭論不斷,最大的問題還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負責資源產品價格的權力在政府,雖然把國際原油價格作為參照系,強化了市場方向的調整和改革,但是價格形成和動態調整的關鍵問題沒有解決。這一次雖然還沒有推出更理想的方案,但畢竟縮短了調價周期,取消了4%的調價限額,可隨時按照國際市場成品油價格做調整,邁出了重要一步。新一屆政府剛剛成立,正好國際成品油價格下降,如果錯過這個窗口期可能方案推不出來,但是沒有想到決策非???,馬上就出臺了,這也是比較好的一個跡象。
整體看,我認為改革的大勢頭是好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進一步明確。政治上、組織上、工作上,包括改革成果上都逐漸反映出我們的改革進入了新階段。就是要上下達成共識,向建立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更加定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沖刺。十六大當時講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在看這個體制目標是比較理想化了。發展無止境、改革無止境,很難說哪一天真正完善。但是要真正按照市場經濟來辦,不能搞“半拉子”工程。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果實踐中社會主義原則沒有堅持,市場經濟的最基本經濟機制也沒有遵守,很難說是堅持了改革的目標。今后幾年還是要向這個方向努力,取得實質性進展。
改革重點任務涉及五大關系,最核心的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至于改革的突破口或者下一步改革的重點,是這次會上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我過去主持改革工作的時候,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明確的,也向國務院做過匯報。我退下來的時候,克強同志找我談話,我也全面的講了一下,包括怎么處理好五個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城市和農村的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關系。每個關系都包含了3個到4個改革任務。最后克強同志講政府和市場關系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下一步改革需要首先解決的一些問題,現在改革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是擺在那兒的。關鍵問題是如何選突破口,研究從哪兒入手。上午有一些專家意見我沒有聽到,我總結無非是三種思路或者三種辦法。第一種是問題導入法,最緊迫的問題要先解決,改革為發展、穩定開辟道路。第二種是目標迫近法,原來確定的市場經濟體制目標還有哪些任務沒完成,看看還要過幾關才能迫近目標。第三種是乘勢而上法。主要是繼續完善已經出臺的一些改革,過去留下的遺產我們繼承好。
問題導入法涉及到財稅體制和城鎮化過程中的改革任務,最為核心的改革領域是財稅體制,事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中央地方關系?,F在大家關心的一些重大問題,突出的是國民經濟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講了這么多年沒有成效,無論是GDP崇拜癥,還是地方債務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產能過剩問題都和目前的財稅體制有關。2008年,溫家寶總理開始第二任任期的時候在記者會上明確講財稅體制改革要在新任期完成,這個事兒他后來沒有再做也沒有提。李克強總理這一次又提了財稅體制改革,我想主要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小康社會全面建設都遇到了一道坎,如果不搞財稅體制改革,問題會非常大,而且帶來的風險和挑戰都迫在眉睫。去年在深圳開會,秦曉同志講了政府職能轉變和價稅財改革能不能聯動的問題。當時我認為是比較理想化的設想。讓政府改自己,無論是價格也好,財政稅收也好,大量的既得利益在這里,想動這個結構比較難。從問題導入法來看,要真正解決當前的問題、隱患和風險,財稅體制不動不行。中央地方關系茲事體大,非常重要。從1993年建立的分稅制到現在已20年,確實發揮了穩定增收的作用。但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份額從當年的78%下降到52%,地方財政支出的份額從當年的72%上升到84%,財力和事權嚴重不匹配,地方能不依靠土地財政,能不搞高耗能、高稅收的項目嗎?僅僅提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的轉移支付比重還不行,要比較明確地提出進一步改革完善財政體制,特別是中央地方的財權事權關系,要做根本性的制度安排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基于問題導入法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基于目標迫近法,一系列市場化改革是最為核心的改革任務,包括金融體制、資源性產品價格和壟斷行業改革等。這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模式的題中應有之義,都是必須干的。但是推進這些改革難度大,對經濟環境和改革協調組織能力的要求高。過去這些年都是繞著走,零打碎敲,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如果按照目標迫近法,上述改革任務根據條件和決心排排隊,一個一個來做也是可以的。
基于乘勢而上的思路,政府本身和社會領域改革是最為關鍵的問題,重要的是進行核心和實質的改革。比如政府的職能轉換、機構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醫改等等,也包括收入分配改革,這都是已經做出決定或者已提出一些目標,但是任務遠沒有完成,而且有一些改革從根本上還是有一些疑慮、有一些擔心的。如果沒有很大的政治勇氣和決心,沒有堅強的領導機制,單純靠乘勢而上的方法解決問題,很難取得重大突破。
領導的改革決心和改革時機問題是后續改革的關鍵,應該設定改革的中長期規劃,頂層設計,統籌協調,積極推進。目標迫近法涉及到的改革,已經有目標,能不能每年抓住時機,只要條件成熟就堅定不移地推出幾項,包括像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煤電油氣方案都比較成熟了,無非是領導的決心和時機的問題。包括像匯率、利率這方面的改革,都可以劃定一個時間表在今后的幾年里一步一步推動。這可以做成一個比較明確的,大家心里都清楚的改革時間表。同時也減少一些神秘化的色彩。包括機構改革,這一次僅僅是邁了一小步,而且是在匆匆幾個月之內做的決策。像這種改革完全可以放在中長期的平臺上去做,組織一些人研究,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認真論證,科學設計,基本的行政體制和機構要用法律確定下來??赡苊鞔_要走幾步,到2018年是什么樣,再下一屆政府是什么樣,用一個較詳細的規劃將改革路徑確定下來??赡苡行┤爽F在是當事人也是阻力,但如果討論的問題是5年以后或者10年以后的事,這些人可能就不是阻力了。這都是需要通過這種中長期規劃和統籌協調的方法來解決。
對于問題導入法涉及的改革任務,中央領導同志可能更關心,也看得比較重。社會各方面的呼吁、理論界都提了很好的建議,如果能夠下決心在今年就財稅體制改革認真研究出一個好的方案,并以此為突破口和風向標,進一步明確各項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中國的改革就能夠進一步振奮人心、凝聚人心,在今后的5到8年內就有希望真正完成沖刺階段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