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學家當中,我對去年以來的經濟形勢比較謹慎,市場上說我是悲觀派?,F在從很多指標來看,印證了我原來的判斷,講幾個基本點:
第一點,我有一個PPT叫困惑與風險。今年經濟上有三個困惑:
第一個困惑是講不清楚現在經濟增長究竟是多少,宏觀上的經濟增長去年是7.4%,我們無論如何對不上。今年1-2月份的數字已經出來了,3月份的數字不會比1-2月份的好,要更糟糕一些?,F在弄不清楚中國經濟增長到底是多少,宏觀大數說不清楚的時候,經濟政策就無法制定。
第二個困惑是不知道經濟增長的底部在什么地方,現在究竟什么是底?8是底還是7、6.5是底?換句話說現在中國的潛在增長率是多少,說不清楚,有人認為是7.6,還有8%的。我們最近做了一些分析,國際社會特別是OECD(經合組織)認為中國現在的潛在增長率已經到6.2%。如果潛在增長率真的很低了,政策上就要認識清楚,我們在多大程度上還能夠推動經濟增長。現在不知道底部在什么地方,這樣我們就沒法判斷產出缺口。
第三個困惑是突破底線會產生什么樣的風險,這個風險是怎樣傳導的,大家都知道風險,但是說不清楚現在的風險在什么地方,怎么傳導,最后的后果是什么樣。市場上一直有一種樂觀情緒,認為中國沒有問題,中國現在抵御風險的能力非常強。到目前為止,客觀上的確是這樣,沒出現什么問題。從2012年開始市場上一直擔心,中國可能會出現兩個大問題,一是出現大規模失業,二是出現財政金融風暴,最典型的是魯比尼,一直持這個觀點。但到現在這兩大問題都沒有出來,日子過得很好,股市漲了很多。
對于這些困惑,我做一下分析,不是理論上的分析,是從觀察的角度去看,發現我們的底都是6%左右或和6%差不多。如果我們還跟著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我們會發現,2012、2013、2014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都差不多是6%左右,季度環比增長年化以后,當然后來調整了,調整之后一季度就不一定是6%了,可能比6%高了。但在當初的情況下基本都是6%左右。第一季度經濟不好以后,政府就采取宏觀刺激的政策,第二季度增長上去,第三季度差不多滿足增長目標以后,第四季度宏觀政策不再使力,第二年第一季度又差不多掉回到6%左右。第二年,第三年基本都是這樣,這個過程已經重復了3次了。這張圖可以看出來,2012年一季度年化以后是5.7%,2013年一季度年化后是6.6%,2014年一季度年化后是6.1%,這是第一個觀察。換句話講,過去的經濟增長是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內生的增長,另一部分是政策推動的增長。政策推動的增長到了去年,從季度變化角度講,有效性只是一個季度,第四季度經濟增長沒有持續,而是下降。政策出現了有效性下降,而且時間越來越短。
第二個觀察,我們懷疑GDP的實際增長有政治判斷在里面。長期以來,我們對GDP的平減指數計算的方法有懷疑,和前面的觀察有關系。我從PPI、CPI里面算出一個系數,假設統計局給出的GDP名義總量是對的,然后對它進行平減,得出來的結果很有意思。到2012年第一季度以前,用計算出的GDP平減指數,兩者的擬合度非常強。但到了2012年一季度以后擬合度變得很差。就是說2012年以后中國經濟實際增長明顯是高估了。把2012年一季度的數字,一直到2014年第四季度作一個加權平均是5.8,如果按照官方的數來看是7.6,高估了1.8個百分點。
第三個觀察,僅就發電量本身來看,從2010-2014年做對比,2014年官方的數字GDP增長7.4%,如果電力的產出與工業增長之間有一個明顯的關系,工業增長與第二產業之間有明顯關系,第二產業增長與GDP增長有關系,純粹做兩遍觀察,如果服務業的比重不變,最終的結果,去年的GDP增長是3%。第二種方法的觀察,工業增長按照和電力相關,但是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按照統計局給定的數字,仍然對它進行計算,出來的結果是5.7%。所以去年GDP大概也就是6%,三個角度運行的觀察都得出GDP增長從2012年以來大概是6%。
現在的經濟運行應該引起關注的是中國的經濟現在已經出現了慣性下滑。PMI已經失去了指標意義,原來觀察PMI和工業增長之間大概有兩個月的提前量,現在不但沒有,基本和工業增長速度是同步的?,F在的PMI似乎反映對形勢的一種期待,希望政府用更多的刺激政策來拉動經濟增長。
就通貨膨脹而言,我的判斷是中國已經處在初期通縮的狀態。如果說發達國家希望的通貨膨脹是2%,中國在目前的增長情況下通貨膨脹水平應該是3-3.5%。我們現在的通貨膨脹數如果掉到1%以下,應該說已經是通縮了或在通縮的邊緣,是初期通縮,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F在的經濟狀態,當然和PPI有很大關系,這不僅僅是中國一家的事情,和全球的經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后果很嚴重。
中國經濟未來會增長多少?我個人認為中國現在處于非常態狀態,在非常態下,我們對很多經濟形勢需要做非常好的判斷。第一,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目標的確定需要面對殘酷的現實,中國是在急劇轉型中。計算潛在增長率考慮三個因素,一是勞動力的增加,二是資本存量的增長,三是全要素生產率。存量資本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中國現在的投資處在大幅下滑狀態,未來的存量資本增長還能有多少?這是一個大問號。雖然說現在中國有許多投資機會,比如昨天我們開會討論中國金融風險,李揚說中國現在的產能過剩是相對的,因為很多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沒有建立起來。如果大力增加公共設施投資建設,產能過剩可能幾年時間就能夠消化掉。但是根本的問題是,那些有沒有現金流,有沒有回報,投融資該怎么辦?所以那是需要,不是需求。如果變成需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中國若要拒絕經濟增長下降而保持所謂的中高速增長,那必然要擴大潛在增長率,決定潛在增長率的三個因素中,資本形成是決定性因素。盡管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通過增加對勞動力的培訓,改進生產要素的配置而獲得,但增加投資,擴大投資需求似乎是唯一的選擇。這就需要進行根本性的投融資體制改革和國民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