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學者觀點 > 本會研究員專欄 > 許善達

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是共同富裕重大挑戰

訪聯辦財經研究院首席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

時間:2022-03-17 10:08 來源:《經濟》雜志

  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完成之后,共同富裕被提上發展議程,成為2021年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2年經濟工作時明確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既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又要防止兩極分化”。數據顯示,2003年—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均高于0.46,通常認為,當基尼系數高于0.4時,說明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怎樣才能既把“蛋糕”做大做好,又能合理地切好分好,最終實現國富民強,就此,《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專訪了聯辦財經研究院首席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

  “寶塔型”更符合共同富裕目標

  《經濟》:共同富裕是2021年熱議最多的話題之一,現階段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許善達:共同富裕是中國發展到現階段,黨中央提出的一個新的發展目標。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就是要帶領全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當時我們面對的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被剝削、被壓迫的情況下,光促進生產是過不上好生活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首先要奪取政權,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第一步,也是前提。

  第二步,要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奪取政權之后,我國仍是落后的農業國,靠人力、畜力從事農業勞動,經濟效率提不高,創造的財富也很少。按照世界發展規律,要想創造更多財富,就必須發展工業,盡快建立工業體系。發達國家走這一步花了很多年,很多是通過掠奪財富實現的,當時我們只靠自身,困難肯定比他們多。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雖然付出了很多代價,做了很多犧牲,但最終我國已基本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為創造財富、提高效率提供了最基礎的條件。

  第三步,要提高效率。計劃經濟時期,我們把工業體系建起來了,也發揮了作用,但是效率相對較低。要提高效率,就要讓生產要素參與財富的創造和分配,搞市場經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生產要素創造的財富越多,所有者分配得就越多,與此同時,智力在市場經濟中也能得到充分發揮,可以獲得更高的財富份額。

  當然,還有一些群體仍處在貧困狀態。人均資源量決定收入水平,他們所獲得的資源數量太少,因此國內收入差距開始拉大。從2015年開始,國家下大決心要解決這一問題,當時統計有9000多萬人仍處于絕對貧困,政府采取各種辦法,比如搬遷,之前山里地質很差,無論如何也脫不了貧,搬到工業區旁邊后,人均資源量多了,可以打工、做生意增加收入。到2020年,我們徹底消除絕對貧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然而,小康只是階段性目標,建成小康社會以后我國又進入一個新階段,也提出了新發展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國強的同時,也要實現民富,即人民共同富裕。我覺得這是下一階段的目標和任務。

  《經濟》:在您看來,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是什么?

  許善達:什么叫共同富裕?有專家認為,社會收入結構要形成橄欖型或者棗核型,即高收入人群少,中等收入多,貧困的也少。但在我看來,還是寶塔型比較好,底座是平的,沒有下面特別窮那個尖。聯辦財經研究院報告顯示,在消除絕對貧困人口的基礎上,到2051年我們將消除相對貧困人口,也就是說實現共同富裕時,什么貧困都沒有。因此,我認為寶塔型更符合共產黨領導的共同富裕目標。

  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最主要的在于農民,即中間人均資源量很少的群體。目前全國農民數量是7.7億人,其中勞動年齡人口5億人——工商業就業人口2.9億左右,農村還有2億人。按照20億畝耕地計算,人均最多10畝地,根據調研,1畝地年收入約為1000元,10畝即1萬元,當一個勞動力支撐兩口半人生活時,算是消除絕對貧困,超過了就還是貧困。所以要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我認為還是要把更多的中間勞動年齡人口轉移到工商業就業。根據我們了解的數據,一個勞動力最多可以耕種400畝—500畝地,20億畝需要400萬—500萬職業農民,加上各類服務人員,據農業農村部測算,我國農業需要的勞動力為3000萬—5000萬人,也就是說,還有1.5億—1.7億的勞動年齡人口需要到工商業就業。我覺得,這是現在我國面臨的最大挑戰。

  我們要發展要提高效率,就必須依靠機器人,但怎么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要想實現共同富裕,必須戰勝這個挑戰。未來30年,我們一方面要建立強國,一方面要實現共同富裕,兩件事同時完成,最終實現民富國強。

  三次分配應優先鼓勵投資

  《經濟》:在您看來,圍繞共同富裕目標,應該如何推進財稅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許善達:光靠勞動是創造不了財富的,必須有資本。資本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土地、工廠及各種生產要素,同時資本必須和勞動結合,才能創造財富?,F在資本是稀缺的,勞動是過剩的,如何讓資本吸收更多勞動創造財富,怎樣對待資本,是戰勝挑戰的重要戰略方針。

  我認為,可以有一個分類和指導原則。第一,非法收入要打擊。不能讓一些人靠非法掠奪人民財產來達到個人資本增長目的。第二,違規所得要糾正。比如有的企業不給職工繳納社保,運營成本降低了,利潤增加了,但這部分利潤所形成的資本是違規的,我們要予以糾正。第三,合法合規但不合理的收入要調節。一些企業家用企業名義進行個人消費,不繳納個人所得稅,這種現象在發達國家早就發生了,但他們已經有了新的制度,比如企業車輛企業家用、家屬用、接待客戶也用,既有商業性也有私人性,就需要有一個合理比例——商用占比和私用占比,前者算企業成本,后者為個人收入所得,要交稅。目前我國這個制度還不是很完善。

  而且我們特別提出一個觀點,就是不要籠統限高。高收入沒有天花板,只要來源合法合規合理,投資去向也是政府鼓勵的,都可以再發展。而那些對國民經濟和勞動群眾造成損害的,一定要嚴格限制。

  《經濟》: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三次分配應該如何推進更有效?

  許善達:所謂三次分配,就是鼓勵有能力、高收入的企業家參與社會公益事業,這是很好的事情。但我認為,三次分配應該更優先鼓勵投資,特別是對國民經濟發展有益的、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資。當然我們也鼓勵公益,但是與投資相比,后者效果要好得多,企業不僅能享受政策紅利、增加收入,還可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和稅收,發展空間非常大??傊?,只要是合理合規合法的收入,且投入到對國家發展有利的方向,我們都應該鼓勵。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