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發展逐漸完善,共同富裕當前已成重點政策目標之一。不少專家和學者認為,構建橄欖型社會是共同富裕的核心。
近日,聯辦財經研究院首席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在與搜狐財經《致知100人》對話中提出了另一種看法,他認為寶塔型的社會結構更符合共同富裕的目標。“我認為我們國家,最好不是橄欖型,不要有哪個特別窮的,還是寶塔型比較好。寶塔型的底座是平的,沒有特別窮的。”
要實現共同富裕,許善達認為,關鍵是要提高在農民中間人均資源量很少的群體收入。他指出,目前農村還有1.5-1.7億的勞動年齡人口需要工商業就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機器人替代了許多普通勞動力,而這些普通勞動力恰恰是農村剩余的勞動力。如何解決這些剩余勞動力是我們國家現在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許善達表示,要創造財富,必須要有資本和勞動結合。我國資本是稀缺的,勞動力過剩,要讓更多的資本來吸收勞動力就業創造財富。我國要采取分類指導的原則對待資本,鼓勵民營資本往有利于經濟發展和解決勞動力就業的方向投資。
此外,許善達特別提出,不應該籠統地限制高收入。高收入沒有天花板,只要收入來源合法合規合理,投資去向是政府鼓勵的,能讓更多的勞動力就業,掙多少錢都可以再發展。
以下為對話精編:
搜狐財經:您是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
許善達:我認為這是中國發展到現在這個歷史階段的新發展目標。中國已經基本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這就為我們創造財富提供了一個最基礎的條件。
在計劃經濟時期,生產要素不參與任何分配,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最大的一個差異,就是在市場經濟里面,生產要素要參與財富的分配,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他就可以致富了。勞動者的智力在市場經濟里得到了充分發揮,市場承認智力是復雜勞動,也可以獲得更高財富的份額,這樣一些群體的收入也提高了。這些年,通過向市場經濟發展,一部分人的收入逐漸增長。
還有一些人還處在貧困的狀態,他們每個人所獲得的資源數量太少,人均資源量決定收入的水平。人均資源量過少的群體,仍然還在貧困之中。
政府從2015年開始,就下大決心要消除絕對貧困,采取各種辦法,提高人均資源量,到2020年,消除了9千多萬絕對貧困的人口。我們建成了小康社會,沒有絕對貧困。但小康只是階段性的目標。
建成小康社會以后,我認為又進入一個新階段。這個新階段的目標就是共同富裕,我們國家要在2035年到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是國強。我們認為,在國強的同時,也要實行民富,民富就是人民共同富裕。
什么叫共同富裕?我們有一個特殊的看法,跟一些專家想法不一樣。有一些專家提出橄欖型或者棗核型社會結構,就是高收入少,中間收入大,窮的也少的結構。我認為我們國家,最好不是橄欖型,不要有哪個特別窮的,還是寶塔型比較好。寶塔型的底座是平的,沒有下面那個尖,沒有特別窮的。
我們研究院有一個報告,我們要在消除絕對貧困人口的基礎上,從2020年到2051年,實現共同富裕的時候,不管什么貧困都沒有,絕對貧困沒有,相對貧困也沒有,這樣一個寶塔型的結構,我認為更符合共同富裕的目標,這就是我對共同富裕的理解。
搜狐財經:您覺得要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是什么?
許善達: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最主要還是要提高農民中間人均資源量很少的這個群體的收入。現在全國農民的數量是7.7億,勞動年齡人口有5個億,這5個億目前在城鎮工商業就業的是2.8—2.9個億,農村還有2個億。
我們有18億畝或者20億畝耕地,這兩個億的勞動力人均最多是10畝。按照我們調研,1畝地一年的收入大概1千多塊錢,一個人10畝地,也就是1萬多塊錢。如果一個勞動力負責3口人、4口人,那還是貧困,所以要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我認為還是要把他們中間更多的勞動年齡人口,轉移到工商業就業,不能僅僅靠種承包地。
按照我們現在掌握的,農業生產效率最高的一個勞動力可以種400到500畝地。20億畝需要400到500萬職業農民。按農業部測算,我國農業需要的勞動力人數,大概3千萬到5千萬,現在農村有2億,還有1.5億到1.7億的勞動年齡人口,需要工商業就業。
現在信息技術發展在就業問題上有負面影響,一個機器人能代替幾個勞動力。去年全國用了80萬臺機器人,今年1到9月份用了90多萬臺,我估計到年底也得有100多萬臺。如果廣泛應用機器人,替代的都是普通勞動力。而現在普通勞動力恰恰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所以我們要發展提高效率,要靠機器人,同樣怎么解決這些剩余勞動力?這是我國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
所以這30年之內,我們一方面要建立強國,一方面要實現共同富裕,這兩個事同時完成,實現民富國強。
搜狐財經:圍繞共同富裕的目標,如何推進財稅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您覺得最關鍵的是什么?
許善達:我們認為創造財富,光靠勞動不行,必須要有資本。資本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土地、工廠、各種生產要素,必須由資本和勞動結合,才能創造財富。
現在資本是稀缺的,勞動是過剩的,我們有1億多人口等著就業崗位。我國怎樣能夠讓更多的資本來吸收更多的勞動創造財富,現在怎么樣對待我們的資本,是戰勝這個挑戰很重要的戰略方針。
我們認為,可以有這么一個分類指導的原則:
第一,凡是非法收入,要打擊。不能靠非法掠奪全體人民的財富,來增長收入增加個人的資本。
第二,違規所得,要糾正。比如一個企業要給職工交社會保障的,有的企業不給職工交,成本降低變成利潤,他形成的資本是違規的資本,像這種違規的要糾正。
第三,合法也合規,但是不合理。比如有很多企業家,個人消費用公司的名義不交個人所得稅,這種現象在發達國家早就發生了,但那些國家已經有了新的制度。比如你蓋一個房子,這個房子你們家住著,還有開各種商業談判,這個房子70%算你私人,30%算你商業。他會規定一個比例,說明有一部分商用,一部分私用,個人的收入所得要交稅。我國目前這個制度還不是很完善。
所以從收入來源看,違法的要打擊,違規的要糾正,不合理的要調節,這是收入來源的三類,都要有不同的措施。那么你又合法,又合規,又合理的收入,要不然你消費,或者你可以繼續投資。
對于這些收入的去向我們也要有一定的應對方針,凡是你投資到對國家、國民經濟發展有好處的,投資到高科技,以創新替代我們被別人封殺的技術、產品,能夠投資增加就業崗位,讓那些普通勞動力找到工商就業的崗位。像這樣的投資,政府要鼓勵,要減免稅收負擔,讓更多的企業把賺到的錢往這些方向投資。
但如果你的錢,到海外去買個酒莊,到海外去買個高爾夫球場,這種投資,我們要限制。雖然你也合法,也不違規,往那兒投也可以,政府不能禁止,但是可以限制。所以投資又分兩類,鼓勵和限制的。
現在討論資本的問題,特別是對于民營資本,我們應該設計出一套完整的政策體系,這樣我國對鼓勵民營企業發展是有選擇的。民營經濟不要擔心沒有發展空間,恰恰相反,我覺得中國資本是稀缺的。勞動力等著就業崗位,發展空間非常大。
而且我們特別提出一個觀點,我們不贊成籠統的限高計劃。我們認為高收入,沒有一個天花板,只要收入來源合法合規合理,投資去向是政府鼓勵的,掙多少錢都可以再發展。他有錢多投資,讓更多的農民、勞動力就業,為什么要限制呢?對國民經濟和勞動群眾沒有好處的,才要限制。所以限高這個提法不應該籠統地用,應該有選擇地限高。
搜狐財經:中央財經委員會的會議也提出三次分配的概念,您覺得這個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有什么關系?
許善達:所謂三次分配就是民營企業家收入多了,拿出一部分來做社會公益,我認為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但是我認為主要還是應該優先鼓勵企業投資到剛才說的幾個方向。相比而言,這要比鼓勵他捐款的效果好得多。
搜狐財經:企業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應該如何助力共同富裕?
許善達:民營企業首先要有比較嚴格的管理,不能做違法的事。第二,違規的事不能做。從收入角度看,民營企業家掌握的是前兩條。非法的事絕對不能做,違規的事也要注意,這樣才能在社會上站得住。
然后掙的錢量力而行,投資到國家鼓勵的方向,增加勞動者就業崗位,這樣可以享受政策紅利。自己也能增加收入。我們對合理合規合法的收入,投資到國家鼓勵的方向,我們不限制。所以民營企業有很大的空間去發展,民營企業應該掌握這個原則,來處理自己有關的財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