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1月13日,中國改革(2017)年會暨深改五周年高層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本文是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高尚全的主要演講內容,未經演講者審核。

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 高尚全
現在全國都在學習十九大的精神,作為一個改革的參與者,我講一下自己的學習體會。
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我對其中一些名句非常有感觸。一是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二是1月5日,習近平同志講話提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覺得這兩個名句應該深刻的領會,領會貫徹好就能解決好多問題。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碰到許多阻力。首先是思想認識的阻力。搞股份制時阻力很大。當時我在國家體改委,就發動大家查找老祖宗說過沒有,結果還真發現老祖宗說過了。老祖宗說美國如果不搞股份制,鐵路修不起來。美國的鐵路是通過股份制才建成的。
我前天去理發,碰到一個理發師,他說“黨領導一切,那么黨的利益是不是高于一切?”。我說“沒有”。這個問題提出來是很好的。黨沒有本身的利益應當說是很明確的。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多種多樣的生活需求是改革的目標。人民的利益就是黨的利益,黨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所以要帶著問題學,然后解決問題,思想上提高一步。現在我覺得官員跟老百姓的矛盾應該重視。我們過去講了好多矛盾,政府跟市場的關系,政府跟企業的關系,現在是官員跟老百姓的關系怎么處理好。當前應該注意這一問題,通過社會體制改革來解決。我學習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他講了三個原則:第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原則;第二是黨要真心誠意向老百姓學習的原則;第三是虛心向老百姓請教的原則。我覺得要解決官民矛盾,要把這三個原則落到實處。
剛才楊偉民主任講了三有體制,即,市場機制有效,微觀經濟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三有體制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要靠實踐。今天會議來了許多各地改革辦的同志,你們在第一線,要通過實踐來創造經驗,總結經驗,然后在全國推廣。
我記得2003年,習近平同志當浙江省委書記的時候,我當時是浙大管理學院的院長。我講了浙江的經驗。我說浙江的經驗不光浙江老百姓要分享,也要在全國分享。浙江的經驗是“五千精神”:第一千辛萬苦來創業;第二千家萬戶來搞生產;第三千山萬水來找市場;第四千方百計來經營;第五千頭萬緒找根本。前面四個經驗是老百姓在市場經濟下激發出來的,第五個經驗是發揮政府職能。市場經濟面臨問題矛盾時政府要干什么?過去政府抓企業,一個領導分管幾個企業,這樣企業能搞得好嗎?搞不好。所以政府應當創造環境。這五千精神集中到一點,就是老百姓和企業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政府是創造環境的主體。計劃經濟正好顛倒過來,政府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所以,搞市場經濟就是要激發老百姓和企業的內在動力。
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全黨、全國人民長期實踐的結果。小平同志1982年十二大開幕時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現在35年了。我記得2001年深圳召開高級顧問會議,討論深圳如何當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示范區。會議層次很高,包括廣東省領導、深圳市領導,還有學者。學者有三個,一個是馬洪,一個是劉國光,還有我本人。當時一個委員提出,深圳要當示范區,但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前提不明確怎么當示范區?他提出的問題是有道理的。沒有前提怎么當示范區?結果會議冷場,都不說話了。人家要我講,我也沒有想好,事實是我也沒有把握的。我看大家都不發言就講了一下。我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否有這四條內涵:第一、以民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二、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基礎;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第四、民主政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保障。我講了以后馬洪同志說,“尚全你講的四條很好,是不是可以再加一條,中華文化”,我表示贊成。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傳統文化要繼承發揚,外來文化要學習借鑒,形成中華文化。最近學習十九大報告,網上說高尚全2001年就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個基本特征,指的就是這件事。
第三點我想講一下,小平同志說了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小平同志對十二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有很高的評價。他說這個文件之所以好,好在回答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一些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一些新話。這是他的原話。什么是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呢?就是當時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所以,小平同志為我們黨與時俱進樹立了榜樣。那時提出來真的不容易,因為爭論不斷。時代不同了,現在技術創新改變了世界,還用一百多年前的思想來解決當前的問題是不行的。所以,習近平同志講共產黨人要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新時代必須有新的思想,新的思想形成了新的特征,回答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要注重實踐,注重基層的經驗,重視基層的創造。這一次年會山東淄博也來人了。淄博的五個堅持、六個統一、信息化都是促進改革創新的經驗,都來源于實踐。謝謝大家!【整理:《改革內參》記者秦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