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1月13日,中國改革(2017)年會暨深改五周年高層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本文是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的演講內容。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 彭森
今年是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習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宣布,今年將隆重舉辦改革40周年的一系列紀念活動,將改革進行到底。中國改革是一場涉及13億人前途命運的深刻革命和偉大實踐。正是40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40年來,改革者始終站在時代前線,櫛風沐雨,砥礪前行。新時代繼續進行這場偉大革命,開啟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推動改革領域更廣、改革舉措更多、改革力度更強,才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勝利。為此,我們一定要總結好改革40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改革經驗。
一、改革開放40年的基本經驗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前提條件,思想不解放,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橫行,哪來的創新?哪來的改革?40年來,每一次改革的深化、每一項重大改革方案的出臺,首先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為條件。改革時代之所以以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不是這次會議正式決定改革方針,而是決定從思想上撥亂反正,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批判“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把黨的中心工作轉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到1979年4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才提出“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又經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探索,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才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把改革的重心轉到城市改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二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改革的本質就是變革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不是目的,改革只是工具,只是路徑選擇,改革是為發展服務的。改革初期,最大的阻力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小平同志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不爭論”、“發展是硬道理”、“不改革死路一條”。正是堅持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改革的評價關鍵是看是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40年改革開放才會克服和排除來自左的和右的各種干擾,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于依靠自己的發展,而改革是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發展無止境,改革就無止境。當前中國進入新時代,面臨新矛盾,開啟新階段,但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論斷沒有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變,只是我們說的發展是高質量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新的發展理念。
三是堅持走漸進式改革的發展道路。中國作為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各項改革必須從自己的國情出發,而絕不可能照搬任何外來的模式。改革初期,小平同志提出“摸著石頭過河”,重大改革要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開,這種漸進式改革之路也成為中國改革的最為人稱道的基本經驗。漸進式改革的關鍵在于重視調動地方、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尊重和保護改革的首創精神,支持和保護廣大干部群眾滿腔熱情地投身到改革事業,鼓勵和保護理論工作者對改革理論和實踐的總結,也支持和保護企業家等新的社會階層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作用。實踐證明,漸進式改革是中國的哲學、中國的智慧,證明了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主人。即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許多改革如自貿區、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等還是要先行試點,取得經驗,才能全面推開。
四是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40年來,中國改革的核心問題一直是計劃與市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模式的變化,反映了思想解放的過程,也是“三個有利于”標準檢驗后的結果,更是人民在改革實踐探索中達成的共識和正確選擇。實踐證明,市場經濟是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只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才能讓一切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的活力競相迸發,才能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競相涌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改革的一大發明。對市場化改革,國內外曾經有許多不解和疑惑。1991年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時曾經提出質疑。我國中央領導人回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我們把計劃和市場看作工具,什么有利于發展,我們就用哪種體制機制。剛剛去世不久的中國改革先行者、百歲改革老人安志文同志曾經說過:我一生只做了兩件事:誠心誠意地學計劃經濟,誠心誠意地改計劃經濟,實行市場經濟。搞計劃經濟時我一馬當先;搞市場經濟更要義無反顧。
中國改革的基本經驗還有很多,例如正確處理發展、改革和穩定的關系,正確處理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關系,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關系,等等。
40年的改革實踐創造了很多經驗,這些經驗代表著中國改革智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這些經驗仍然散發著真理的光輝。改革實踐也證明了一個顛不破的真理: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二、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舉改革開放旗幟,果斷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決策,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向推進的嶄新局面,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前所未有,改革的廣度、深度、力度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成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品格。新時期改革有幾個特點:
一是改革的理論和方針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一批新的理論成果。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展示了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立場和決心,強調了改革的地位和意義,專門提出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推進改革;全黨同志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同積存多年的頑癥痼疾開刀。三中全會“決定”在前35年經驗總結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改革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改革要在黨的領導下,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出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等等。這些都是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和新貢獻。
二是堅持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確定了統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機制。遵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頂層設計強調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等等。2013年12月,中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習總書記親自擔任組長。這都顯示了中央的決心和擔當。
三是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舉措,力度前所未有。五年來,習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了38次中央深改組會議,共審議、通過了350多個重大改革方案,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1500多項改革舉措。2014年,中央深改組確定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臺了370個改革方案;2015年中央深改組確定的101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臺了415個改革方案;2016年,中央深改組確定的97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臺了419個改革方案;2017年上半年,中央深改組已審議60多個重點改革文件。總的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60條改革方案、336項改革舉措,得到很好貫徹落實。
四是正確處理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關系,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例如,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退出鋼鐵產能超過1億噸,煤炭產能超過5億噸;分類調控樓市,探索建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穩步實施市場化債轉股,非金融部門總杠桿率增幅持續下降;減稅降費新措施陸續出臺,降成本連續兩年超萬億。五年來,我們緊緊抓住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在簡政放權方面,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為先手棋、當頭炮,“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先后取消下放618個行政審批事項,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削減44%,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中央政府層面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數累計減少90%。在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價格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國家發改委先后放開價格60多項,包括藥品價格、非常規天然氣氣源和直供用戶用氣價格、高鐵票價、食鹽出廠批發和零售價格等。目前政府管理價格的比重低于3%,重要壟斷行業逐步建立起準許成本+合理收益的定價機制。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建立健全,認真落實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涉產權冤錯案件甄別糾正工作邁出重要步伐。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深入推進,新增11個省區市試點。石油天然氣、電力、鹽業等壟斷行業改革步伐加快。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出臺和實施是建立統一市場開放、競爭有序市場體系的重大突破。同時,國企國資、財政金融、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改革穩步推進。總之,中央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用改革的重大舉措,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深層次的重大變革。
三、新時代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十九大強調,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我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對于那些深層次、根本性的體制機制問題,我們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把改革進行到底。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才能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才能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中國發展不斷向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
近期,習總書記特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進入高峰期,必須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多推有利于增添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調動廣大干部積極性的改革。這四個有利于實際上是40年改革積累的寶貴經驗。
新時代改革任務紛紜復雜,包括方方面面,要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和突出改革重點的關系,必須以重點改革突破帶動面上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國企國資、壟斷行業、產權保護、財政金融、社會保障等基礎性關鍵性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這抓住了當前改革的關鍵。產權制度是所有制的關鍵,要素配置方式是一個經濟是否有效率、效益的核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先進的基本經濟制度與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的結合。
現代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石。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是現代產權制度的基本特征。我們既要繼續探索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真正落實支持非公經濟的改革舉措;又要努力完善產權的保護制度,加強對各類產權的司法保護,推動涉產權冤錯案件甄別糾正工作盡快取得突破,以糾錯的實際行動取信于民,在產權有效激勵上實現突破。
要素市場化配置是改革成敗的關鍵,也是真假改革的試金石和分水嶺。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核心是堅決打破行政壟斷和市場壁壘,建立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優化要素配置的關鍵驅動力是制度創新。喬布斯曾指出,市場競爭是創新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不僅是指技術創新,更要重視體制機制創新。要堅定不移地推動一些標志性的市場化改革步伐,如落實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查處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強化反壟斷執法,建立統一規范、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通過制度創新將更多優質資源配置到有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上,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