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12月27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主辦的“中國改革(2018)年會暨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40案例高層研討會”在江蘇省江陰市舉行。本文為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安康市委書記郭青的演講內容。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非常感謝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給予我參加這次改革盛會的機會。我代表安康市委、市政府,對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對長期關心支持安康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誠摯謝意!
我演講的題目是《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高質量發展安康實踐》。選擇這個題目,基于兩方面考慮:一個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組織專家組多次深入安康,探索挖掘安康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式方法,相關研究成果收錄于《全面深化改革樣本——地方改革創新實踐案例研究》一書。專家們站位高、立意深、分析透,認為“安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契合了當前經濟發展模式轉變需求,前瞻性的融入時代改革之大趨勢”,促使我和安康的各級干部,不斷找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原則,對推動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高質量發展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一個是,我曾經在中財辦工作過10年時間,在座的一些領導和專家,對于我有過直接指導和幫助,也因為這些教益,我到安康工作后,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操作層面的實踐探索,希望能夠為欠發達地區激活后發優勢提供一些可借鑒的路徑。選擇這個題目,冀望得到更多指點,幫助我們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引向縱深,更好地體現欠發達地區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擔當和作為。
我以安康為例,向大家匯報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四區”疊加市情演進下的高質量發展新判斷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最南端,總面積2.35萬平方公里,轄九縣一區,總人口305萬,屬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川陜革命老區。在“四區”疊加的獨特市情下,我們在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經歷了兩個階段的實踐與探索。
第一個階段,是在黨的十九大之前。對于安康而言,“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區”是以生態保護為主要取向,“特困地區、革命老區”是以加快發展為主要取向,面對生態保護與加快發展的最大兩難選擇,我們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把生態經濟作為“兩山”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十二五”以來,相繼作出了“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戰略決策,提出了“追趕超越、綠色崛起”發展總綱,確立了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奮斗目標,實現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協同推進,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保持陜西發展第一方陣,探索出一條欠發達地區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第二個階段,是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我們對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在今年初召開的市委四屆五次全會上,明確提出“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安康發展,不能單一理解為我市某個方面的工作內涵,而是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的戰略決策,任何時候都動搖不得”,這既是基于第一個階段的實踐自信,更是基于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形成了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安康發展的三大新判斷:
第一大判斷: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就是深化安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正是我們堅定不移發展生態經濟,“十二五”以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有13個季度生產總值增速位居陜西第一,包括今年前三季度,生產總值增長10.3%,分別高于全國、陜西3.6、1.9個百分點,實現速度質量“雙提升”。2015年、2016年、2017年連續三年在陜西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中獲得優秀;發展“飛地經濟”的創新做法、“支部+X+貧困戶”工作機制、抓實黨建迎來高速綠色發展、轉換發展理念變環境劣勢為經濟優勢、新社區工廠等做法先后得到李克強、汪洋、趙樂際、張高麗、劉鶴等中央領導批示肯定,實現了從一個發展滯后地區成為綠色快速崛起地區、從一個工作較落后地區成為工作先進地區的蛻變。實踐證明,壯大生態經濟與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第二大判斷:構建綠色循環產業體系就是建設具有安康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了以生態友好型產業為支撐的綠色循環產業體系,生態友好型產業占GDP比重達到65%以上。比如,富硒產業連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長,2017年的產值是5年前的4.2倍,連同一產的富硒種養產業,富硒產業總規模已近600億元;包裝飲用水產業連續兩年增速超過40%;以智能家電、物聯網電梯為代表的綠色智能制造業突飛猛進,2017年的產值是2012年的4.4倍。昔日以伐木為主的“木頭經濟”、以礦產為主的“石頭經濟”讓位于以綠色循環產業體系為主的“生態經濟”。實踐證明,生態經濟成為持續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的新引擎。
第三大判斷:實現“讓城鄉因環境而美、讓群眾因生態而富”就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持續位居陜西前列,森林覆蓋率達65%,漢江水質穩定保持國家Ⅱ類標準,與此同時,富硒種植、山林經濟、鄉村旅游等美麗經濟,不斷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大的生態紅利和經濟福祉,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連續兩年位居陜西第一。實踐證明,安康天藍、秦巴地綠、漢江水清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顏值擔當”。
通過這三大新判斷,我們更加清晰地認為,生態經濟化就是要把生態優勢更有效地轉化為富民惠民的經濟優勢、發展優勢,經濟生態化就是必須符合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要求,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兩者互為依托、缺一不可,做好了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這篇大文章,也就找準了符合安康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二、做好新時代美麗中國“安康答卷”的基本框架
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我們以優質的生態產業為核心,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科學的生態布局為支撐,以先進的生態文化為導向,以完備的生態機制為保障,打造“五位一體”生態經濟基本框架,繪就了一幅新時代美麗中國的“安康答卷”:
(一)做強生態產業,形成綠色循環三大產業體系
堅持綠色循環產業體系是安康綠色發展的命脈,持續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既做到每年發展有增量、每年結構有優化,又做到將環境保護由末端治理轉變為源頭治理。一是優先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綜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促進經濟再生產和生態再生產同步發展。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建中國富硒產業研究院,建成全國唯一的富硒食品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富硒產品科技創新孵化器,推動富硒產業成為生態友好型產業的首位產業和支撐貧困群體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比如,以即食食品為代表的魔芋深加工產品占全國同類市場的三分之一,“紫陽富硒茶”品牌價值由2013年的13.52億元攀升至77.5億元;努力建設西部一流、全國知名的休閑度假勝地和健康養生旅游目的地,2017年旅游綜合收入228.5億元,是2013年的2.4倍;加快發展山林經濟,形成了“高山特色木本油料、中山林下種養間套、淺山茶果桑畜環繞、河谷平壩花卉種苗、設施農業遍布川道、生態旅游鏈接城鄉”的綠色循環產業發展格局,2017年山林經濟總產值達182億元,是2013年的2.8倍。今年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勢頭依然強勁,成為我們經濟增速持續領跑陜西的堅實基礎。二是壯大發展綠色工業。促進裝備制造、新型材料、清潔能源、生物醫藥、紡織絲綢等產業提質擴能,今年前三季度裝備制造業增速高達39.2%,成為我們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的產業標桿。三是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推動醫養產業、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綠色金融等產業規?;l展,今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4%,增速位居陜西第一,10縣區實現了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覆蓋。
(二) 優化生態布局,創新區域生態功能管理機制
安康全市被列為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面積達91.9%,僅有8.1%為省級重點開發區域,10縣區中9個縣列入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按照“全域安康”理念,實行“點上開發、面上保護”,創新以生態流向引領并兼顧經濟流向的“飛地經濟”,打破縣區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規劃、建設、管理和利益分配、項目引導等合作機制,引導限制開發、空間不足的白河、紫陽、嵐皋、寧陜、鎮坪5個縣把重大項目向月河川道集中,形成了限制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目前,“飛地經濟”園區累計投資50.3億元、落戶企業74戶,成為全市發展最活躍的板塊和最能夠吸引發展要素的成長體。安康高新區作為“飛地經濟”的主要承載地,是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和秦巴山區唯一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今年在157個國家高新區中綜合排名晉升至第69位,引領全市形成了“加工生產在飛地、種養基地在縣區、品牌塑造在全域”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模式。
(三)呵護生態環境,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
把生態安全體系建設作為發揮生態優勢的基礎工程來抓,忠實履行“一江清水供北京”的重大政治責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一是推進節能減排降耗。實行轉存量、優增量、控總量、減量置換的能源消費控制政策,“十二五”以來,累計關停鉛鋅礦、磚瓦廠、黃姜皂素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300余家,直接減少工業產值300多億元。為嚴守生態紅線和防止庫區水質滑坡,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向畜禽養殖和網箱養魚兩個“感情產業”開刀,去年以來關閉禁養區規模養殖場41家,清理拆除瀛湖庫區網箱3.4萬口。二是做好城鄉環境監管。嚴守環保底線、生態紅線,全面實施環境質量網格化監管,全市5平方公里以上河湖實現“河長湖長+警長+X(護河員、督察長、監測員等)”責任體系全覆蓋。建立環保與司法聯動機制,依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以法治手段、剛性約束做好環境監管工作。
(四)增進生態福祉,全力補齊全面小康短板
我市10縣區都是貧困縣,其中深度貧困縣4個,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核心戰區。把生態文明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并將其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每個環節,確保實現可持續脫貧。“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5.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1年的40.7%下降到2017年的17.7%。一是“支部+X+貧困戶”工作機制促脫貧。以村(社區)黨支部為核心和紐帶,將龍頭企業、創業大戶、致富能人等市場經營主體“X”集聚在紅色黨旗下,創新龍頭企業帶動、強化現代園區牽動、提升旅游景區互動、推進合作組織聯動等方式,把貧困群眾鑲嵌在綠色產業鏈中,促使黨員和先富起來的群眾與貧困戶抱團發展,40萬貧困群眾從中受益,脫貧攻堅產生裂變效果。二是新社區工廠斬窮根。在移民搬遷集中安置社區大力培育發展新社區工廠,有計劃、按步驟地把搬遷群眾就地就近轉化為產業工人,實現“挪窮窩、改窮業、斷窮根”,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全市已發展電子產品、服飾制作等新社區工廠299家,吸納就業1.3萬人。特別是今年以來,搶抓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騰籠換鳥”有利時機,大力引進毛絨玩具文化創意產業,興辦毛絨玩具新社區工廠92家,取得了農民就業、工廠發展、社區繁榮、社會穩定的多贏效果。到2020年,我市百戶以上搬遷社區,將實現新社區工廠全覆蓋。
(五)健全生態機制,持續推出“綠色新政”
堅持以全局觀念、系統思維謀劃工作,形成了一整套脈絡清晰、操作性強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設計,引導、規范和約束全社會的發展實踐。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關于發展“飛地經濟”的指導意見》《關于扎實開展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的意見》《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意見》,以及關于發展山林經濟、涉水產業、新社區工廠等一系列扶持生態經濟的意見,力促發展優質、生態優良、環境優美;市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了《安康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條例》《安康市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兩部實體性地方法規,讓生態保護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充分發揮考核“風向標”“指揮棒”作用,建立差異化分類考核體系,將全市劃分為循環發展區域、重點生態保護區域和聚集發展區域“三大區域”,實現科學發展、綠色發展、錯位發展。“十二五”以來,10縣區相繼16次榮獲陜西省縣區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
三、“追趕超越、綠色崛起”態勢下的若干思考
發展生態經濟讓安康昔日的“窮山惡水”可謂有了金山銀山的脫胎換骨之變,也讓我們對加快實現“追趕超越、綠色崛起”這一高質量發展態勢有了較深思考。
(一)用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銳利武器。安康以生態文明理念激活欠發達地區后發優勢,歸功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正確指引。我們提出“優先發展具有資源優勢的生態友好型產業”,以“綜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促進經濟再生產和生態再生產同步發展”的模式,符合“兩山論”“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揚棄。正是用好這一銳利思想武器,成功破除了干部群眾中一度存在的把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對立起來、加強環境監管會犧牲本地發展權、生態好了發展就慢了百姓就窮了、限制開發就是限制發展的“認識誤區”和頭腦“貧困”,使安康把加強生態保護、推動綠色發展由“選擇題”變為“必答題”。
(二)貧困不是生態文明。我市脫貧攻堅工作始終保持陜西前列,獲評陜西2017年度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優秀單位,今年上半年又位居陜西第一。我們堅持把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作為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的重要途經,讓山山水水成為群眾致富的“聚寶盆”“金飯碗”,讓守山護林和保護一江清水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自為,形成了“人養山、山養人”“人養水、水養人”的良性循環。我們堅信貧困不是生態文明,生態保護如果不能讓人民得到經濟實惠,就會失去動力,也是不可持續的。
(三)生態必須在轉變產業組織方式上持續用力。安康過去擁有生態資源優勢卻發展滯后,主要是發展方式以及產業組織形式落后的原因。近年來,我們從發揮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等初級要素的現實比較優勢為主,轉化為更加注重從資金、技術、人才、品牌等高級生產要素上培育競爭優勢,努力獲得技術鏈和價值鏈中的主導地位。比如,在金融服務方面,我市因促進社會投資健康發展、企業債券發行、債券品種創新與風險防范等工作成效明顯,今年被國務院通報表彰,確定實行企業債券“直通車”機制。在智力引進方面,大力實施“一業一站”計劃,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26家,柔性引進“兩院”院士4人、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390余名,促進關鍵領域和重點行業技術攻關,為生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我市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高質量發展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作為欠發達地區,亟需在生態資源補償、融入漢江生態經濟帶、健全完善現代產業體系等方面得到更多國家層面政策支持,催化生態經濟產生蝶變效應。希望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和各界朋友,多為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新路鼓與呼,我也真誠地邀請大家去安康看一看,祝愿大家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