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熱點專題 > 中國改革年會 > 2018年中國改革年會

李北光:繼往開來 夯實基礎 共同努力建設制造強國

時間:2021-11-02 13:08 來源:中國改革網

  編者按:2018年12月27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主辦的“中國改革(2018)年會暨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40案例高層研討會”在江蘇省江陰市舉行。本文為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的演講內容。本文為現場錄音整理,未經過演講者本人審核。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 李北光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操作層面的。我今天代表我們制造業規劃的一線,從兩方面談談,我們改革領域,怎么把中央關于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真正的落實這個問題。

  第一個方面,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支撐企業國際競爭。

  工業是經濟的基礎。我們改革的主戰場在哪里?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一定要抓好實體經濟。抓好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而抓好制造業就要抓好自主創新。抓好自主創新關鍵在于信心、耐心和定力。

  所謂信心,我們從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信心,四個自信。

  放大尺度看改革開放40周年偉大成就,實際上就是1969年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后,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們1978年打開國門,利用獨特的比較優勢,迎來了40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在,我們有底氣第一次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很多發展中國家也有市場經濟,它們甚至就從來沒有過計劃經濟,也完全是開放的,但為什么它們沒有取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偉大成就,這就是機會給有準備的人。從改革開放往回看,我們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大約30年的努力,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保障了1978年的改革開放并沒有使我們空心化,并且使我們這個心、這個核不斷壯大?,F在和未來,我們面臨的就是從大到強的問題。

  每段時期都有不同的策略。初步工業化階段我們用的是計劃經濟,規模速度的工業化我們用的是改革開放,未來我們工業的轉型升級,一定要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我們進入到了改革的深化階段。

  從1949年到2049年是我們制造業發展的100年,到2049年我們進入到發達國家中等水平。這意味著將有14億人口進入到目前僅有8億人口的發達國家的行列,北美、澳新、日韓、西歐8億,屆時22億人口將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這是我們中國對全世界最大的貢獻。

  但是我們前進的道路不是那么平坦,不可能在敲鑼打鼓中迎來民族的復興。所以還是有耐心和定力。

  我們要知道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是什么?就是爭奪未來高技術產業的主導權,所以美國的貿易政策已然發生重大的變化。今年10月份,美國發布了“先進制造業領導力戰略”。這個戰略里面明確提出,美國必須實行積極嚴厲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這是對美國保持先進領導者戰略非常必要的戰略性手段。所以中美貿易摩擦是我們今天的最大不確定性,這是從短期看。從長期看,美國只要想保持它先進制造業領導者地位,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不會停止。

  美國先進制造業領導者戰略都說了什么?第一個分析了美國先進領導者戰略這個總目標,所必須保證的三大戰略目標:第一,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一定要明確,提出了五個方向。第二,針對未來的技術方向,關鍵是人才。人才的培養、評估、使用如何改革,也是一個改革的方案。只有人才不夠,最后的目標供應鏈能力,也是就創新體系的改革。一定要有體系化的能力把這些人才有機的組織起來,使科學家、資本家和技術工人在一個高效的體制內運行才能保障它的基礎能力、它的領導能力,這是美國先進制造領導者戰略分析的路徑。所以我們不能看它具體說了什么,還要看它的邏輯脈絡。我們要學習他們總是強調,建立從技術到人才匹配,再到有效的組織這個方法。這個報告一共分一個總目標、三個戰略目標和十三項戰略任務,具體又細分為三十五項重點任務,以及一系列的未來四年的優先發展行動計劃。它所有的目標和重點都是為了強化美國的工業基礎。美國的政治霸權背后是金融霸權、軍事霸權,它背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科技、金融、軍事等一體化組織,再背后是這個聯盟內部的創新、制造的體系化實力,占領了全球價值鏈分工頂端。美國未來趨勢將是,戰略收縮,恢復、鞏固、提升高技術產業,著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基礎能力。

  我們要知道改革的主戰場,是制造業,經濟的基礎是制造業、創新主力也是制造業。改革是手段,改善生產力發展才是我們的目的。所以總書記說振興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從短期看是經濟良性循環的關鍵,從長期看關系國家經濟命脈。

  第二個方面,談談怎么加快躍升管理的基礎能力,完善管理工具。

  經過40年發展,我們工業規?,F在是全世界第一,有力支撐了我們GDP全世界第二的地位,但是我們從弱小到大規模、高速度的同時,我們的根基并不牢。所以總書記對我們下一步制造強國做出了系列批示,第一個明確工業是立國之本。第二個明確了我們未來工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第三個明確了我們未來改革的著力點。1、打造系統創新鏈,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軍民融合。3、擴大開放,要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資源兩個市場。要高水平開放。

  為什么說我們要著力解決基礎能力還薄弱的問題?目標下面有支撐,支撐下面還有支撐,一個比一個難,一個比一個距離發達國家差距大。高質量發展,是未來我們一段時間的目標,制造強國建設是更為長遠的目標。高質量主要對的是我們的高速度,所以質量是平衡和效益,發展方式轉型。高質量支撐了我們未來的強國建設,那么,綠色制造、智能制造也是轉型的概念,它支撐了我們的向高質量方式轉型。生產方式的轉型,下面主要靠高端裝備來支撐。我們要有高檔成套的生產線,一系列的高端生產工具。高端裝備的支撐又是什么?是我們的部件、軟件、材料、工藝、以及檢測計量、試驗、驗證、標準這些“四基”,是工業的基礎能力,我們是薄弱的。我們前段時間熱議的中興事件就是這個標志的體現。再往下,支撐基礎能力的是什么?關鍵共性技術,制造業創新中心就是解決競爭前的關鍵共性技術,尤其是關鍵共性技術的檢測方法。再往下,支撐關鍵共性技術是什么?就是我們基礎科學。那么,支撐我們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工業基礎到共性技術、前沿技術、基礎科學的是什么?就是治理能力的現代化?,F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也是我們最薄弱的,就是生產要素的科學測量方法和標準。

  下面這個具體問題,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研發投入增速緩慢是客觀規律,但成果轉化效率能否快速提升?大家看下我們研發投入強度,國家層面2.1%,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是多少?0.94%,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差2到3倍。但是研發投入的增長,一定是緩慢的,因為我們財力有限。但是我們看另外一個指標,就是我們科技創新轉化能力僅有10%,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40%相比,我們還差4倍。所以總書記指出來,要打造系統創新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重點是體系,而不是把我們一些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建在單個企業,因為那里會變成企業自己的私有技術,很難形成公共技術的擴散。只有形成有體系的創新能力,提升創新效率,才能落實這一指示。

  總體上看,這些問題都說明,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中國制造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其實,坡和坎是不一樣的。我們開一個車,只是坡,你不管勁大小,往前,水平開就可以了,一定可以上去。但是坎不行,你開一個車上去,如果遇到一個臺階,你不把車抬起來就處于停止狀態???,就要躍升,躍長管理的基礎能力,這是我們下一步的重點任務?,F代化的治理體系就是要解決我們的坎,不能只靠漸進式的改革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看這個案例:中美科技創新效率差距,導致高技術產品差距只是表象。我們一個專家分析1997年美國8400個項目調查的結果,和中國某配套項目1200個項目的調查結果。經過調查對比分析,徹底達不到預期目標的,美國是26.5%,而中國是75%。我們不能每天都宣傳高鐵、大飛機、航天、載人深潛等20%多的成果,我們更應該關注75%的沉沒成本,這是我們和美國的差距。清華紫光總裁也認為,我們在芯片、在材料、在軟件、在高端的武器裝備和美國的差距,僅僅是表象,這是一種結果,而真正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形成科技創新的體系能力。所以總書記說我們要形成創新體系,就是要解決我們高度組織化,高效的組織化問題。這就需要統一的標準。我們和美國的差距有多大?1955年,美國就制定了WBS工作分解結構標準,1957年制定了EVM獲得價值管理的標準,1975年制定了TRL技術成熟度標準。決策層定的事兒,要落實。第一,操作層首先要分解,就是美國總統發出的一個文件,一定要在部門層面,地方層面分解成架構。架構是什么?要分解,什么叫分解?WBS。第二步,什么是落實沒有落實?落實好還是不好?這是我們基層同志最困惑的問題,所以架構以后我們要統籌資源,用EVM。第三步,如何考核獎懲?,用TRL。一個長期的任務,如何持續推進?我們不可能一年兩年就把它落實了,有些地方層層加碼,中央要求五年,它要求三年,不尊重科學規律。你到第一年怎么評價,第二年怎么評價?要用里程碑TRL標準。這三套標準才構成了美國遙遙領先的科技創新能力,幾倍于我們科研成果轉化能力的體系能力。我們如果不認識到并解決這個差距,我們永遠在追趕的路上。

  所以說中央層面關于整個改革,高質量經濟發展的所有部署,我覺得都很完備了。問題是在我們操作層面,我們怎么做?有時候說,不怕狼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我們要兩個維護,習總書記的核心地位,中央的權威,我們需要一大批驍勇戰將,需要一大批操盤手來把這些落實下去。所以,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的方法,是改革戰線同志必須掌握的科學方法。

  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用這種方法,通過一張表,結構化的方式,用最精簡抽象的語言,把所有任務放在一張表上。大家看,這張表是不是也可以回答我們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如何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通過要素匹配,政產學研用金介軍在一個平臺上,進行技術成熟度、資源配置效率的比較。結果是,所有項目,只有40%的成果需要政府補貼,需要政府支持,美國也有補貼。60%的成果直接在市場主體間轉化,不必政府操心了。而40%成果,也是經過充分競爭遴選出來的,發揮了市場決定作用。第二,如何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凡是企業做不到,需要支持的40%的項目,政府補貼。第三,怎么才是軍民融合?市場也不投資,政府也不補助,可能是軍隊認為有價值的,剩下的交給國防部去做,先民干后軍干,民參軍,解決了軍民融合問題。所以我們說現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要有技術支撐的,我們光講理念,光喊口號不行,如果到了支部書記,操作層面還每天重復總書記講話,我們不是真正的落實,也落實不好。

  未來,我們能力管理現代化重點落實三個方面標準,A類規劃管理,中央已有法規政策文件,但是在B類架構管理上,我們各個部門、各個地方在操作層面有沒有架構性的文件,有沒有科學的分解的文件?。最后是C類測量管理,什么叫做落實?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我們一定要有測量的標準,現在則完全是沒有的。有標準,才有操作的依據。所以我們離現代化的治理能力和國家體系現代化距離很遠,任重而道遠。

  量子力學里,有個測不準現象。就是,你用什么工具測,就得出什么結論。結果取決于工具的水平。對經濟的管理也是同理,未來我們改革,關鍵是解決管理工具問題。今天不解決,不管是五年、十年、二十年后,我們還是要解決這些問題,提升管理層次,這就是坎。為什么股市不好?我們只在對上市公司的經濟指標、財務指標的考核,沒有技術指標、沒有制度指標考核,當然無法準確計量。中小企業為什么融資難融資貴,關鍵是銀行不知道怎么評判一個企業的技術,更不知道怎么評判這個企業的管理水平,它只靠財務指標,信用指標,所以愿意貸款給大企業。而且,我們測量的工具還沒有體系化,只有專家打分不行,我們更需要科學化標準化的評價。我們需要考核的不僅僅是A類管理的考核,還是需要架構類和測量類考核,來保證準確性。包括未來的驅動創新戰略,我們要按知分配,知識產權分配,這些所有的標準,一系列的政策體系都需要系統的完善。

  中央提出來建設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六大體系。我們更要把六大體系進一步結構分解為A類、B類和C類,并分門別類的與項目、人才、組織三要素進行全面組合,這里大約共有171個標準化管理,但我們目前缺失90個,也就一共需要在未來有90個左右的攻堅克難的改革重點。我今天提出這個問題來,與大家探討。這90個不解決,就象如果我們有81條槍,無法跟171條槍的作戰,我們怎么完成民族復興的任務。

  改革開放40年我們建立了四個自信。文化自信告訴了中國人你是誰,道路自信告訴了我們從哪里來,理論自信告訴我們要向哪里去?制度自信保證我們永遠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習近平同志指出,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既是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改革的重要方法。方法就是基礎,改革的方法也要改革,也就是要夯實基礎。下一步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老老實實的打好我們的基礎。包括工業基礎。更要一心一意的抓改革,抓我們管理的創新,尤其是基礎管理工具的創新。只要有了基礎管理的創新,我們不斷地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才能不斷充分的調動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這是改革的重點。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