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全局改革

遲福林:中國經濟轉型趨勢與增長前景

時間:2021-07-24 01:21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轉型將呈現結構升級、內需潛力釋放的趨勢性變化,這是中國轉型發展的突出優勢與獨特“資本”:基本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戶籍人口城鎮化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消費主導的經濟增長新格局;基本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笆濉逼陂g,如果中國在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預期目標,中國經濟就有好的增長前景,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將會越來越大。

 

在全球總需求不足、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國際社會對中國“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長的前景高度關注。我認為,“十三五”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5年: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在2020年;決勝全面小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節點在2020年;以結構性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窗口期在2020年。在這個歷史大背景下,“十三五”以經濟轉型為主線的結構性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對中國未來10年、20年的公平、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對全球經濟增長和世界經濟格局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十三五”: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基本趨勢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轉型將呈現結構升級、內需潛力釋放的趨勢性變化,這是中國轉型發展的突出優勢與獨特“資本”。

 

1.基本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1)“十三五”期間中國服務業發展空間巨大?!笆濉逼陂g,中國將進入服務業較快發展的重要5年。

 

第一,在2000—2015年的15年中,中國的服務業總規模每5年翻一番,從2000年的不到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5年的34萬億元人民幣左右。第二,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明顯提高。2001年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只有413%,到2015年占比提高到505%,首次超過50%。第三,服務業開始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2014年中國GDP增長7%,其中第三產業拉動增長35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出01個百分點。

 

(2)“十三五”期間走向服務業主導的戰略目標。

 

第一,到2020年服務業占比達到58%左右?!笆濉逼陂g,中國服務業占比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是有可能的。預計到2020年,中國服務業占比將由現在的505%提升到58%左右,有可能接近60%,基本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第二,服務業保持8%—9%的年均增長速度。估計在“十三五”期間,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不低于8%是完全有可能的。第三,中國服務業規模有望從2015年的342萬億元擴大到2020年的502萬億元—526萬億元人民幣。第四,服務業結構優化。雖然目前中國服務業發展比較快,但是結構不合理的矛盾還很明顯。以金融、科研、物流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只有15%。隨著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的加快發展,估計到2020年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將達到25%以上。由此拉動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3)中國有條件實現服務業主導的基本目標。

 

第一,服務業占比提升空間很大。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服務業發展大有空間。例如,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服務業占比低20個百分點左右;與同類國家相比,也要低10個百分點左右。第二,中國正處在制造業變革的關鍵時期,即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型升級。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對服務業尤其是以研發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出了迫切需求。第三,中國的消費結構已經開始發生深刻變化,教育、醫療、健康、旅游等服務型消費需求快速增長,成為服務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4)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以兩點為例:

 

第一,形成就業增長的新格局。就業問題既與速度相關聯,更與產業結構相關聯。2008年,中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吸納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為7080萬人。2013年,中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吸納城鎮新增就業人口150萬—170萬人。第二,形成綠色發展的新常態。實現綠色發展需要產業結構變革。初步測算,如果中國服務業占比從461%提高到55%,以2012GDP總量估算,中國能耗總量將下降1416%;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將下降1823%。

 

2.基本形成戶籍人口城鎮化的新格局。

 

(1)中國進入人口城鎮化發展的新階段。

 

目前,中國城鎮化的突出矛盾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偏低。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61%,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8%左右,相差17個百分點。

 

(2)中國走向人口城鎮化的戰略目標。

 

“十三五”期間,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有可能每年以不低于2個百分點的速度提升。估計到2020年,中國規模城鎮化率有可能超過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有可能由38%左右提高到50%左右,兩者差距縮小到10個百分點以內。

 

(3)以居住證制度取代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笆濉逼陂g,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不能把“暫住證”換個名,變成“居住證”,也不能長期實行戶籍制度和居住證制度的“雙軌制”,而是要以居住證全面取代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實現省際間居住證制度的相互銜接、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城鄉對接,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身份證號為唯一標識、全國統一的居住證制度。

 

(4)人口城鎮化是中國未來5年轉型發展的“最大紅利”。一是如果中國規模城鎮化率從現在的546%提高到2020年的60%,中國以公共設施為重點的投資將新增42萬億元人民幣;二是目前中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相差29倍左右,以此推算,“十三五”期間,如果2億多農民工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估計將帶來33萬億元左右的新增消費規模;三是通過戶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改革,優化勞動要素配置,將明顯增加城鎮勞動力供給,并由此延長人口紅利期。

 

3.基本形成消費主導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1)中國城鄉居民消費規模不斷擴大。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1年的1839萬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3009萬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34%;到2020年消費規模有可能達到45萬億元—50萬億元人民幣,這對全球經濟增長將是一個重大利好。

 

(2)消費結構正在快速升級?!笆濉逼陂g,中國將實現由物質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為主的轉變。以健康服務業為例,估計到2020年中國健康產業產值規模將高達1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健康服務業將成為中國“十三五”期間增長速度最快、發展潛力最大的產業之一。

 

(3)“十三五”期間中國形成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戰略目標。第一,消費年均增長10%左右。估計“十三五”期間,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將超過GDP增速3個百分點以上,達到10%。第二,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穩定在65%左右。14億人的消費大市場,不僅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也是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例如,2016年春節期間中國游客出境游人數接近600萬人,消費規模達到900億元人民幣。

 

 4.基本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1)經濟轉型升級對服務貿易依賴性明顯增強。與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的對外貿易不同,如今中國面臨的突出挑戰是服務貿易的雙向市場開放。

 

(2)以服務貿易為重點優化對外貿易結構。中國已經成為第二大貿易大國,但服務貿易比重還比較低。2014年,全球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比重是206%,中國只有123%。

 

(3)以服務貿易為重點推動“二次開放”。爭取到2020年中國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至少達到20%,由此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4)以服務貿易為重點推進雙邊、多邊、區域性、全球性自由貿易進程。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的目的是促進雙邊、多邊、區域性、全球性的自貿進程。

 

(5)加快中歐自貿區建設的可行性研究。2015年我六次到訪歐洲,我所在的研究機構和歐洲相關智庫正在進行中歐自貿區可行性研究的交流合作。目前各方的疑問是,中歐投資貿易協定還沒有談成,能談服務貿易和自由貿易嗎?我認為,第一,從中歐貿易實際情況看,投資貿易很大程度上已經和服務貿易融合在一起。第二,中歐自由貿易的最大潛力在服務貿易。到2020年,如果中國服務貿易總額達到12萬億美元、與歐盟的服務貿易比重由2013年的132%提高到20%,雙方服務貿易總額將達到2000億—2200億歐元。第三,如果等投資貿易協定達到后再來談自由貿易,恐怕至少需要5年。5年以后再來談中歐自貿區建設,會錯過很多重要的市場機會,甚至會錯過重要的歷史機遇。為此,我建議盡快啟動中歐自貿區可行性談判。一是盡快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和中歐自貿區談判同步進行;二是盡快開展可行性聯合研究。中歐智庫的交流合作可以為共建中歐自貿區提供智力支持、輿論氛圍和民意基礎。

 

“十三五”: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幾點判斷

 

如果中國經濟轉型能夠基本成功,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將保持6%—7%的增長,年均增長有望達到65%。這不僅是速度增長,更是結構和質量的提升;不僅意味著中國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意味著中國對新階段世界經濟增長將帶來穩定貢獻。

 

1.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將保持在25%左右。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在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對全球GDP增長的貢獻超過50%;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中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為20%,2013年經濟總量占全球的123%。估計“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的貢獻將保持在25%左右。

 

2.形成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的重要動力。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總量的提升、“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國在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中將發揮更大作用。2015年中國人民幣加入SDR,占有1092%的權重,僅次于美元和歐元,位居第三;IMF投票權的改革,中國投票權占比從3996%提高至6394%,升至第三位;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新國際治理新機制開始運行并發揮作用;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會有更多資本和企業“走出去”。

 

“十三五”: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

 

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特點突出:一方面,經濟結構調整的矛盾與風險日益增多,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另一方面,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內需潛力與市場空間。在這個特定背景下,中國不僅需要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更需要結構性改革的重點突破;不僅需要需求側結構性改革,更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中國為什么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著力解決需求與供給的結構性矛盾。過去解決中國經濟問題,主要是靠短期刺激和需求政策,這對穩定經濟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也帶來了產能過剩等問題。為此,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2)著力解決消費與投資的結構性矛盾。例如,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老年人消費需求不低于1萬億元人民幣,而實際有效供給不足2000億元人民幣。在中國消費升級的過程中,中國和歐盟、中國和葡萄牙的互補性很強,我們應當達成共識,使得雙方的合作實現共贏。

 

(3)著力解決政策與體制的結構性矛盾。當前,中國既面臨著總量問題,也面臨著結構性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嚴重,根源在于投資結構與消費結構的錯配;中國金融杠桿過高的問題,根源也在于金融結構與實體經濟需求不相適應。也就是說,如果不解決結構性的矛盾和問題,解決總量問題的一些政策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中國化解經濟下行壓力,主要不是靠政策刺激,而是需要推進相應的制度調整與制度創新。中國不僅需要緩解或者化解短期經濟增長的矛盾和困難,更需要引領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上一個新臺階。

 

2.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

 

(1)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推進市場化改革。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市場開放程度達到80%以上,而服務業市場開放只有50%左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頭戲”在于推進服務業的市場開放,這不僅能夠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創造有利條件,還能有效釋放市場的活力與空間。(2)以破題去產能為重點,調整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第一,部分國有資本需要通過優化重組實現去產能和轉型升級的雙重目標。對于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產能嚴重過剩領域的國有資本,加大國企并購重組力度,提升產業集中度,進而在整體優化國家生產布局上發揮重大作用。第二,部分國有資本轉移到公共服務領域,一些確實需要從所在產業領域退出的國企,可以采取國家扶持、轉換為公益性國企等辦法推進改革。第三,爭取到2020年,形成國有資本合理配置的新格局,明顯提高國有資本使用效率。

 

(3)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如果能在以居住證為重點的戶籍制度改革中取得突破,中國的城鄉一體化將取得重大進展,從而釋放農村居民市民化的巨大紅利。這是應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奠定社會公平基礎的一個重大舉措。

 

(4)以監管變革為重點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最大潛力在于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監管轉型滯后已經成為中國簡政放權縱深發展的“最大短板”。無論是簡政放權向縱深推進,還是消費結構升級、釋放內需潛力,都直接依賴于市場監管的有效性?!笆濉逼陂g,在強化政府監管職能的同時,需要加快形成政府與社會協同的市場治理體系。

 

“十三五”期間,如果中國在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預期目標,中國經濟就有好的增長前景,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將會越來越大。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