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全局改革

劉萬玲:去產能面臨高債務風險等6大棘手問題

時間:2021-07-24 01:19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7年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位任務,其中又以鋼鐵、煤炭行業為重點。河北省是工業大省,鋼鐵產量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業內素有“全球鋼鐵看中國、中國鋼鐵看河北”的說法,因此河北是去產能的重點省份。

 

    一、河北省去產能的主要成效

 

    河北鋼鐵產業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近20年“排浪式”的高速發展,使河北鋼鐵產業從年產鋼不足千萬噸(1994年產鋼719萬噸),發展成為年產2億噸左右的鋼鐵大省,有效地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對鋼材的需求,為全省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各種問題與矛盾也在不斷積聚,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困擾了產業健康發展。2015 年,河北省有煉鐵產能2.85億噸,生鐵產量1.74億噸,生鐵產能利用率為61.05%;煉鋼產能2.83億噸,粗鋼產量1.88億噸,粗鋼產能利用率為66.43%。同年,全國粗鋼產能為12 億噸,粗鋼產量為8.06 億噸,產能利用率為67.17%。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要求,河北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強力實施“6643”計劃,(注:河北到2017年壓減6000萬噸鋼鐵、6000萬噸水泥、4000萬噸煤和3600萬標準重量箱玻璃(簡稱“6643”計劃)。)堅定不移去產能,積極培育新動能。“十二五”期間,全省累計壓減煉鐵產能3391萬噸、煉鋼4106萬噸。2016年1-11月份,河北省壓減煉鐵產能1761萬噸、煉鋼產能1624萬噸,分別占今年國家下達任務的169.5%和198%;退出煤礦54處、產能1400萬噸,分別占今年國家下達任務的108%和107%,提前兩個月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去產能取得階段性顯著效果。

 

    河北去產能的主要做法。一是率先啟動化解過剩產能。從2011年開始,在國家沒有明確要求、鋼鐵市場形勢較好的情況下,河北就開啟了鋼鐵產業結構調整進程。2013年謀劃實施“6643”計劃,并與國家簽訂了責任書,成為首個與國家簽訂去產能責任書的省份。2014年國家批復《河北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方案》后,在進一步加大鋼鐵產能壓減力度的同時,整合重組、優化布局、轉型升級、國際產能合作等工作同步展開。二是全面開展去產能攻堅戰。強化目標責任,將完成情況納入設區市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強化了依法監管和行政問責措施,對2013-2015年列入壓減計劃的21家企業封停的21座高爐、19座轉爐逐個進行檢查,均未發現復產情況。在落后產能已基本淘汰的情況下,率先提高高爐、轉爐淘汰標準,對能耗電耗不達標企業實施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對污染物超標或超總量排放企業征收懲罰性排污費。2016年開展兩次化解過剩產能集中行動,關停拆除高爐、轉爐各9座,涉及煉鐵產能462萬噸、煉鋼產能546萬噸。三是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已初步完成國有鋼鐵企業整合重組,將32家民營鋼鐵企業整合為5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鋼鐵精品化戰略,高鐵用鋼、汽車用鋼、造船用鋼等高端產品成為企業利潤重要增長點,高附加值鋼材比例接近40%。鼓勵鋼鐵企業大力發展非鋼產業,延伸產業鏈,發展鋼鐵深加工和相關服務業,妥善安置去產能富余職工。四是不斷加強國際產能合作。省政府制訂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優勢產能國際合作。目前,河北境外已建成、在建和籌建的鋼鐵產能895萬噸?!笆濉逼陂g,河北省將繼續加快推進鋼鐵企業兼并重組,力爭到2020年形成以河鋼、首鋼兩大集團為龍頭,3家地方集團為重點,10家左右特色企業為支撐的“2310”鋼鐵產業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河北雖然去產能力度很大,但生鐵和粗鋼產量波動不大,2011年-2015年基本維持在1.6—1.9億噸之間。特別是今年以來鋼材品種價格普遍上漲。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12月1日,河北地區鋼坯價格為2730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80%以上。同期三級螺紋、熱卷的價格分別為3030元和3550元,分別比去年同期上漲70%和100%。受價格上漲的影響,河北省鋼鐵產量出現了明顯回升。這一方面說明河北鋼鐵產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有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因為產能和產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產能是指生產能力,是潛在的產量,產量則是實際產出。這種情況說明河北省原有產能存量較大,去產能尚未“傷筋動骨”,產能利用率未達飽和,在價格上漲時,部分產能有可能增加產量。

 

    二、去產能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去產能任務重

 

    河北省鋼鐵產能約占全國的1/4,“十三五”期間將承擔全國1/3的壓減任務。按照國務院關于煤炭、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指導意見,“十三五”期間,全國要壓減粗鋼產能1 億—1.5 億噸,退出煤炭產能5 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 億噸左右。同期,河北省共需壓減煉鐵產能4989萬噸、煉鋼4913萬噸,水泥、平板玻璃產能將分別控制在2億噸、2億重量箱左右。今后五年要退出煤礦123處、產能5103萬噸,退出的礦點和產能數分別占河北現有總數的62%和42%,這個比例在全國是比較高的,壓減任務非常艱巨。目前的壓減主要是依靠政府下達任務的方式,由于政府管得了國企控不了民企,管得了目標控不了市場,壓減的難度很大。特別是民營鋼鐵企業的絕大部分鋼企仍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在建設手續合法、符合國家產業、環保、能耗等政策標準的情況下,要求企業拆除設備,停止生產,如果得不到補償,投資人和各方利益者的抵觸情緒較大,增加了去產能難度。

 

    (二)資金補償少

 

    目前產能淘汰的政策性資金補償標準明顯偏低,且專項獎補資金只限于職工安置,沒有對資產損失獎補,設備拆除損失重,難以有效調動企業主動去產能的積極性。同時,河北省現存企業都是工序產能匹配的鋼鐵聯合企業,壓減產能除設備資產損失外,還將造成生產組織困難和經營成本上升,特別是近幾年鋼鐵企業在節能環保上投入較大,進一步增大了拆除成本和壓減難度。

 

    (三)地方財稅壓力大

 

    去產能與市場需求低迷正在形成疊加效應,對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形成明顯的下行壓力。根據“6643”計劃,河北需要壓減鋼鐵產能6000萬噸,初步測算將減少財政收入557億元,其中有些縣市區鋼鐵產業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高達1/3,損失更是難以承受。由于河北省新舊動能正處于轉化時期,新興產業尚未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鋼鐵產業稅收突降,對財政收入增長影響較大,弱化了政府對化解過剩產能予以補償和支持的能力。

 

    (四)企業職工安置難

 

    鋼鐵、煤炭企業都是地方GDP 的重要來源,承載了吸納大量就業人口的重要功能。隨著去產能工作的深入推進,將有一批企業關停和縮小生產規模,如果無法妥善安置,可能會形成較大的下崗失業潮。初步測算,“十三五”期間,河北去產能涉及職工30多萬人。同時,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也將波及眾多上下游行業從業者,對就業形成了明顯的短期沖擊。

 

    (五)債務風險高

 

    當前,產能過剩行業融資構成中,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占比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企業負債水平處于高位,償債壓力較大,如果出現大規模的倒閉潮,將出現信用風險,對金融市場造成動蕩。2015年,全國鋼鐵、煤炭等行業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4%和67%,均處于歷史的最高水平。河北省鋼鐵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5.6%(2015年3季度數),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多個點。部分股份制民營鋼鐵企業中,股權結構復雜,涉及投資人、占地村集體、失地農民工等多方利益,處理不當,將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六)“僵尸企業”出清難

 

    “僵尸企業”不僅占用了大量的廠房、土地和機器設備等,而且沒有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造成資產閑置、社會資源浪費,且出清困難重重。存在兼并重組難,法院立案破產難,債務解決難,政府下決心難。

 

    三、下一步去產能的思路建議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河北實際,在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把改革創新作為去產能的根本途徑。第一是深化改革。去產能的核心是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推進市場化改革和完善市場機制,消除造成產能過剩的體制機制障礙。一要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去產能”為重要導向,進一步減權放權,抓好“放管服”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直接管理、干預的范圍和程度,減少投資決策失誤。堅持政企分開,消除政府與過剩產能企業和“僵尸企業”之間利益關系,該“斷奶”的“斷奶”,引導企業壓縮過剩產能,鼓勵“僵尸企業”破產出清。二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去產能的主力是企業,尤其是國企承擔著更多的責任,要強化帶頭作用。要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和股權結構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增強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建立容錯機制激發國企高管主動性,加快國有“僵尸企業”混改,借力民間資本,改善國企法人治理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對不能實行混改的“僵尸企業”,要實施關停并轉,用產權轉讓、關閉破產方式加快清理退出。三要深化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充分發揮金融在去產能過程中的“杠桿作用”。對“僵尸企業”停止放貸、發債和上市融資,杜絕向“僵尸企業”輸血,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行業壓縮過剩產能和“僵尸企業”退市。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企業兼并重組整合過剩產能、轉型轉產、產品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向境外轉移產能、開拓市場的給予信貸支持。大力發展各類機構投資,鼓勵創新基金品種,開拓企業兼并重組融資渠道。完善海外投資保險產品,研究完善“走出去”投融資服務體系,支持產能向境外轉移。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企業技術升級改造,增加有效投資,提高投資效率,提升供給的質量,以投資引導產業存量調整,推動過剩產能退出。四要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加強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使用土地的審核,取消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用地優惠政策。政府土地儲備機構有償收回企業環保搬遷、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等退出的土地,按規定支付給企業的土地補償費,可以用于支持企業做好善后處理工作和轉型發展。五要深化價格改革。理順資源、要素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完善差別化水價、電價政策。繼續實施并完善非居民用水超定額加價和環保收費政策。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業,能耗、電耗、水耗達不到行業標準的產能,實施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水價。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優惠電價政策進行清理整頓,禁止自行實行電價優惠和電費補貼。六要完善生態建設體制機制。推動環保工作法治化,完善環保執法與刑事司法的聯動機制。探索環境治理市場化,建立完善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交易權等約束性資源交易機制。推進嚴格監管常態化,加強環保準入管理,嚴格控制區域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完善區域限批措施,提高行業準入標準,強化環保約束。通過改革,從體制機制、制度上為化解過剩產能提供支持。

 

    第二是加快創新。要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努力實現科技和經濟的融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要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供給質量和水平。支持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鋼鐵工藝裝備技術升級、產品質量上檔次、節能環保上水平,推進產品細分化、精品化、高端化,開發高鐵、核電、汽車、船舶用鋼等高端品種,提高品種鋼和特種鋼的比重。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壯大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產業、生命健康產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特種機器人產業等七大新興產業集群。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改善產業的供給結構,提升產品的質量和企業效益,以優勢產能擠出過剩產能,以新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

 

    (二)把妥善做好職工安置和處理企業債務作為去產能的關鍵保障。一是妥善做好職工安置。要認真統籌兼顧去產能和穩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創業就業。積極培育適應鋼鐵、建材等企業職工特點的創業創新載體,培育延伸產業鏈條,鼓勵引導職工就地就近創業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為下崗失業職工提供再就業服務支持,重點組織開展轉崗職工技能培訓。依法妥善處理關停并轉企業職工勞動關系,及時化解勞資糾紛,做好社會保險關系接續,切實維護下崗失業職工的合法權益。落實援企穩崗等相關政策,設置足夠規模的專項資金、產業基金,對下崗失業職工進行托底安置,保障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去產能工作的平穩推進。二是妥善處理企業債務。將其列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指標體系,確保有效防范各類風險。

 

    (三)把堅持市場辦法和法治辦法作為去產能的主要手段。一是市場辦法。去產能涉及全國很多省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一要改現在根據產能規模按比例去產能,為按產能的裝備水平去產能,不能搞地區平衡,防止去掉優質產能。河北省的鋼鐵企業很多生產裝備和技術水平在全國屬于最先進的,符合當前的產業政策、達到了環保、能耗等技術標準準入要求,產品有市場需求,而且絕大部分企業尚處于盈利狀態,按比例要強迫關停,有的省起步晚,設備落后,按比例也能保留。二要開展結構化去產能。鋼鐵產業的產品多達一萬多種,各類產品中,有的供不應求,有的供大于求,有的產品技術含量高,有的質量低劣,因此,去產能要區別不同的產品品種,按照市場的需求情況,鼓勵中高端產品、效益好、適銷對路的產品積極增加產量,消減限制供大于求,低端的產品產能。二是法治辦法。嚴格執法,淘汰落后產能。修訂并嚴格執行強制性限額標準,從環保、能耗、水耗、質量、技術、安全等6各方面制定嚴于國家的標準,嚴格市場準入,形成市場倒逼機制,倒逼高能耗、高污染、質量不達標、有安全隱患的產能逐步退出。建議國家層面加快完善化解過剩產能的政策法規體系。應抓緊建立完善化解產能過剩相關的立法工作,從產能利用效率、排放標準、土地、環保、節能等層面,從嚴制定、修改、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實施逐步由行政干預向依靠法治和經濟手段治理轉型,建立常態化的化解過剩產能的長效治理機制。盡快修訂和完善《破產法》,使產能過剩的企業和“僵尸企業”可以依照法律程序申請破產,從法律層面解決長期積累的債權債務關系、不良資產處置、失業人員再就業和生活保障等各項遺留問題。

 

    (四)把擴大國內外需求和兼并重組作為去產能的重要途徑。一是開拓國內新的市場需求,從需求端加快去產能。深入推進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增加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業的市場需求。發展裝備制造、金屬制品和建筑用鋼結構等耗鋼產業,挖掘房地產、機械、汽車等行業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品的需求潛力,在化解過剩產能的同時,實現產業鏈的延展和提升,提高產業集中度和企業核心競爭力。二是加快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在供給端消化產能。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戰略的機遇,鼓勵優勢企業建立境外生產制造基地,抓好重點合作項目,加快產能輸出。擴大對外投資合作,鼓勵優勢企業以多種方式“走出去”,優化制造產地分布,消化河北省過剩產能。建立健全貿易投資平臺和“走出去”投融資綜合服務平臺,為“走出去”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信息咨詢。推動設立境外經貿合作區,吸引國內企業入園。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發揮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業的技術、裝備、規模優勢,在全球范圍內開展資源和價值鏈整合,特別是加強與周邊國家及新興市場國家投資合作,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對外投資,拓展國際發展新空間。 三是加快企業兼并重組,整合過剩產能。鼓勵行業內優勢企業跨地區整合過剩產能,通過重組做優做強,發展壯大,引領行業發展。完善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稅收政策。對向境外轉移過剩產能的企業,其出口設備及產品可按現行規定享受出口退稅政策。

 

    (五)把處理好三個關系作為去產能的基本把握。一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去產能應以市場化手段為主,采用經濟、法治、標準的辦法,盡量逐步減少下責任狀、層層分解目標等行政手段。政府主要是通過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制定嚴格的產業準入標準,倒逼產能退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二是要處理好去產能與穩增長的關系。按照“十三五”規劃綱要的目標,河北省的GDP年均增長要保持在7%左右,這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保持穩定就業的底線。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去產能,把結構調優,才能真正解決長期經濟增長中的動力問題,但是去產能也對河北省短期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既要確保去產能任務的完成,以去產能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動能,帶動長期經濟增長,又要考慮去產能的承受能力,保證經濟增長不滑出合理區間,平穩度過去產能“陣痛期”。三是要處理好去產能與保供給的關系。最近一段時間,個別地區和一些電力、鋼鐵企業供應出現偏緊的情況,市場煤價出現了過快上漲勢頭。煤炭價格上漲主要原因是去產能使市場供給減少和冬季煤炭需求增加。因此,在去產能過程中,要把握好去產能的節奏,警惕過度去產能,導致共需失衡,引起價格的劇烈波動。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