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熱點專題 > 中國改革論壇 > 2019年中國改革論壇

王昌林:建立法治化、市場化的去產能機制

時間:2021-07-24 01:18

 

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改革論壇”于2019127日在北京舉辦。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出席并演講。

 

  王昌林認為,當前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結構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三個方面的改革:一是產品和服務層面的改革,二是生產者層面的改革,三是要素層面的改革?!案母镞€是要抓住重點,明確優先順序和安排”。

 

  在產品和服務層面的改革上,王昌林認為近年來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有些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因此,主要目標就是鞏固“三去一降一補”的成果,有效解決產能普遍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失衡的問題,提升產業水平,產業滿足需求的水平。

 

  在王昌林看來,最重要的是:一、建立法治化、市場化的去產能機制,優勝劣汰及包括處置僵尸企業。二、建立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三、服務業市場開放,建立健全包容審慎的新興產業發展監管方式等。四、農村改革的核心就是“放”,要給企業和創業主體提供更多的機會。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產業發展,凡是放得比較多的行業,管得少的行業,競爭力都比較強。凡是管得多的,競爭力不是太強,而且供給不足”,他解釋稱。

 

  在市場主體層面,王昌林表示,企業和事業單位都是產品的和服務的提供者,也是生產要素的組織者,在供給體系中處于“發動機”的地位,發動機不能熄火。

 

  “深圳為什么市場配置資源發揮決定性作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六個90%在企業,而且是在民營企業或創業企業,所以它一定是市場導向的創新導向的這樣一個結構”,他說。

 

  在要素層面的改革上,王昌林指出,沒有生產要素的改革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在核心不是總量問題,是結構性的對接不暢,我們很多錢沒有流動到實體經濟里去。所以要建立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談及改革重點,他指出,一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使科技創新真正能夠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聚焦實體經濟發展,而不是發論文、發一堆成果。二是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使金融切實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而不是發展虛擬經濟進行“空轉”。還有教育體制改革、生產要素的改革等等,“如果沒有這些真正的改革,我們的經濟很難能夠形成循環、能夠行穩致遠”。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