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霍家溝:可以復制的新農村模式

時間:2021-07-24 01:13

如果要書寫近代中國的經濟史,山西一定是近500年來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但是要講到改革開放的30年,江浙則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尤其是農村經濟,二者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

最近兩年,山西的名頭有與江浙比肩的跡象,京滬兩地的媒體頻頻把山西人和溫州人相提并論。一夜暴富和一擲千金的煤老板幾乎已經成為山西人新形象的代言人。然而,在這種令人尷尬的風光背后,山西則被描述成為兩種極端的形象:一是遍地“黑金”,山西人都富了;另一種是一小部分人先富起來,絕大多數的農村經濟限于停滯。

這兩種描述都不準確。在山西農村,另外一種健康的經濟生態正在悄然成長之中。在資源稟賦和經濟要素非常一般的晉東南,長治市郊區霍家溝以15年的奮斗成果為山西乃至全國提供了一個可以復制的新農村模式。

煤鄉困境:先富和共富的矛盾

最近三四年間,歷史與現實交織的兩股力量把山西重新推上了輿論的焦點。2004年初,記錄片《晉商》以穿透歷史的震撼力量講述了山西人書寫的500年商業史上偉大傳奇,在歷史的背影里,山西重新贏得世人的尊重;然而,另外一種力量卻不能不令山西人尷尬甚至有些許的羞愧,與縱橫京滬高檔樓市、車市的山西煤老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眾多的山西農村并沒有享受到資源稟賦的價值,貧富差距成為非常突出的社會問題。

然而,在這兩種力量之間,還有第三股力量正在悄然生長。一系列先覺先醒的山西人正在用一種新的形式詮釋自己的新形象。

和眾多的山西農村一樣,煤礦在長治市郊區霍家溝村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1990年,村里小有名氣的個體戶霍松勤被選進了村委班子,挑起了村委主任的擔子。時年,霍松勤26歲,同年7月霍松勤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上村委主任后的霍松勤,當仁不讓的成了霍家溝村的理財人。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著手恢復了村上唯一沒有受一氧化碳侵襲的小礦井,用了大約兩年的時間,把這座煤礦經營到了極致,還清了村上的債務。

如果霍家溝的歷史就此停止,也許并沒有什么出彩之處。因為大多數的山西農村都是這樣發展的。

在煤炭價格放開之后,素有煤海之稱的山西似乎在短時間內找到了暴富的方向。一個現代版的美國西部故事在山西隆重上演。故事的高峰是眾多膽大的煤老板如同雨后春筍一般飛速增長。同時,對于眾多的山西農村來說,農民的境遇出現了兩重現象。一種是財富被很快聚集到一兩個強人手里,絕大多數農民沒有享受到資源放開的優越,生活幾乎沒有改變,但是卻承載著不應當由其來承擔的后果:資源破壞、環境惡劣、耕地糾紛等等社會矛盾十分突出。另外一種結果要樂觀很多,村級集體組織為農民爭取了一部分利益,部分有煤礦的村莊開始出現靠吃“人頭費”為生的現象,煤礦為相關農民不論老少病弱,每年都能夠享受到每人5000甚至萬元以上的人頭費,這部分收入遠遠超過了當地的平均收入。但是,其負面效應也非常明顯,這種短期做法極大地助長了當地農民的“靠山吃山”思想,直接削弱了他們的奮斗意識。同時,這種做法對于農村集體經濟基礎幾乎沒有貢獻。但是,免費的盛宴總是會結束的,到了那一天,除了一地煤灰,并不會留下什么!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念得到了極大的扭曲。先富和共富似乎成了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體。

霍家溝的前世今生

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霍家溝是一個典型的小山村:總面積5平方公里?!皟缮綂A一溝,種啥也不收,一溜土窯洞,窮的出了名”,是當地人對1993年前村況的真實寫照?!?農業不發達,農村不繁榮,農民不富?!?,這是當地“三農”狀況的準確描述。而其基本淵源在于村集體經濟無積累,村民就業無門路,家庭收入無保障,人心渙散。

成名于20世紀80、90年代的河南南街村,江蘇華西村,浙江橫店,都是在沒有具體資源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橫店的當家人徐文榮曾經這樣說:“貧窮是一種鞭策?!被艏覝弦彩侨绱恕?/span>

10多年之后,這個太行山上的小山村已經舊貌換新顏。2005年,霍家溝集體固定資產由1993年的50萬元增加到7億元,增長了1400倍;工業總產值1500萬元達到9億元,增長了58倍,上繳國家稅金由114萬元增加到4500萬元,增長了40倍;人均納稅達6.3萬元。

這里的村民們居住在依山就勢建起的100余幢漂亮的歐式別墅和2幢單元樓里,村里道路實現了硬化,村容村貌建設一步到位實現了綠化、亮化、美化、香化。村里的土地全部實現了退耕還林,綠化覆蓋率達到45%以上。

霍家溝村的新農村建設已經在山西全省率先走向“農村工業化,工業科技化,生活園林化,居住別墅化”,成為長治市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樣板村,并被譽為長治市“人居環境上黨第一村”。

脫胎于煤鄉的新農村模式

看一看霍家溝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霍家溝為眾多貧瘠的山西農村趟出了一條可以效仿的發展之路。

1993年,霍松勤被推上了村里第12任黨支部書記的位置,開始了他人生又一個嶄新的歷程。 這一年也是決定霍家溝后來繁榮的關鍵年。20世紀80年代,一場地下大火讓霍家溝賴以生存的煤礦陷于停頓。但是,災難同時意味著新機會的誕生。沒有了經濟支柱的霍家溝人展開不止一次的大討論,最終的結論是要想持續發展,就不能單靠吃資源。

那一年,霍松勤決定實施一個長遠計劃,走地下轉地上的路子。他要因煤而富,無煤更富。這年年底,霍家溝70型機焦爐相繼建成投產,村里唯一的地面企業應運而生。這個企業生逢其時,僅用了一年時間,霍家溝就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

1995年,霍家溝機焦廠二期工程上馬并投產,是年,年產10萬噸的西山煤礦也剪了彩。為了不浪費資源,霍松勤對采煤工藝實行技改,投巨資購回懸移支架,使回采率由原來的30%提高到85%。而且,他還推行了限量開采,對于焦廠用煤,采取以產定采,能買不采的成本倒算管理,使霍家溝的焦廠在后來幾年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依然優勢不減。

從1996年到2000年,霍家溝馬不停蹄辦了4個廠6個項目:一是3200KVA電石爐,二是年產10萬噸的洗煤廠,三是活性炭纖維廠,四是自備發電廠一、二期工程2X6000KW發電機組,五是2X6300KVA電石爐。

由煤到焦到焦爐廢氣加煤矸石發電,再用電把焦粒和石灰煉成電石,基本上做到了吃干榨凈。霍家溝初步形成自己的產業體系。

2001年至2005年,霍家溝總投資近1億元,分別建設改造了化工廠,規模達43600KVA,年生產國標一級電石9萬噸;擴建了煤矸石自備發電廠三、四期工程,年發電量4.5億千瓦時;20035月籌建總設計能力為年產16萬噸PVC項目工程,投資達4億元年產6萬噸PVC一、二期工程已分別于2004年、2005年投產達效,聚氯乙烯、燒堿、液氯、鹽酸等化工產品源源不斷銷往全國各地,

霍家溝產業鏈開始進入良性循環。2006年全村工業總產值可達10億元,實現利稅7000萬元。

第二代新農村模式的繼承和創新

最近,電視劇《農民代表》在中央電視臺一套熱播。2006年正值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時期,這個電視劇的含義是非常深刻的。

《農民代表》是以浙江橫店領頭人徐文榮為原型而寫就的故事。

徐文榮之于橫店有比吳仁寶之于華西村、王宏斌之于南街村,這幾個村落早就成為中國農村的典型。徐文榮和吳仁寶都已經是年屆70 的老人,而相對年輕的王宏斌也已經超過了50歲。

如果把他們都看作是第一代農民代表的話,年僅40的霍松勤就是不折不扣的第二代農民代表。

第一代和第二代新農村的相似之處在于:一是經濟基礎都比較薄弱,但是都充分利用了優勢,并通過發揮優勢,再造優勢,經歷了“積累 發展 再積累 再發展 ”艱難的自主創業的發展過程 。

二是堅決指向共同富裕。橫店實行的是“共創、共有、共富、共享”社團所有制,華西村一直堅持走“集體經濟,共同富?!钡牡缆?,而南街村則獨樹一幟地扛著村共產主義小社區的名頭。一開始,霍家溝就確立了“以工興農,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發展思路。

三是都有一個時代強人,這位強人的個人意志、能力和才能直接影響著這些著名村落的生長。

四是都有一套創新的農村經濟發展制度,橫店的社團經濟和南街村的共產主義理想都是其發展的核心。

然而,發軔于鄧小平南巡之后的霍家溝也有著明顯的創新。

其一、黨員和基層黨組織的作用非常明顯?;艏覝先?68戶,706人。很有意思的是,在介紹基本情況的時候,他們特別強調這個村子共有黨員52人。看得出來,黨組織和黨員在這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幾年來,霍家溝村52名中共黨員中,有40余名黨員在村里的關鍵、重點崗位上擔任著領導職務,發揮著骨干和先鋒模范帶頭作用。這些鄉村干部遵從以人為本的思想,通人情不循私情,基本做到了凡事“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則。

黨總支書記霍松勤還作為山西省唯一的“全國農村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層干部標兵”,得到中組部表彰,受到了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獲得“第四屆全國農村基層干部十大新聞人物”,“山西省優秀企業家”、“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其二,與江浙經濟中最重要的強人經濟有所不同,霍家溝的民主程度更高,效率更高?;艏覝洗逵幸惶淄暾摹懊窨脊佟敝贫?,其權力之大,上可管官,下可管民,掌握獎罰兌現甚至罷免的建議權?;艏覝洗宓摹懊窨脊佟敝贫?,始于1996年的“村考核組”,考核組成員由村民大會民主選舉產生的15人組成,通過幾年來的不斷完善充實,現在形成了“民考官”監事會,成員由村民大會民主選舉產生的20人組成,所考內容及程序即把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若干工作目標,根據分工分解到每個黨員干部頭上,實行量化考核,獎優罰劣;強化民主監督,堅持實行每月一次例會,收集一次群眾意見,每季度對全面情況進行一次考核測評;年末每個黨員干部進行述職報告,接受民意評議,針對每個干部的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進行考核獎懲兌現??己私M有權評議監督黨員干部,可以建議罷免干部,從而在工作中形成了“視察細發現,上下作橋梁。內外不通氣,兩頭不聲張。對話不隱瞞,結果看兌現。述職求真實,測評定酬銜”的考核體系。這樣的每年“大考”一次,“小考”不斷,對于村民群眾提出的問題,被考的“官”必須講得仔仔細細,清清楚楚,認認真真接受村民的質詢,推行“民考官”制度十年來,雖然沒有一名干部被罷免,但是也有多名干部因工作政績不佳,失去一項或幾項工作,有的被調整分工。村官們從此考硬了作風,考出了干勁,有效推進了民主監督、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規范化。

其三,霍家溝發揮了集體和農民的雙重積極性?;艏覝系奶攸c是集體和股份有機結合,在保持必要的民主決策和集體積累的同時,又可以充分調動村民參與市場經濟競爭的積極性。而不僅僅是象南街村一樣,只有村領導在市場經濟中打拼,村民卻成了離不開村的,失去市場競爭能力的地道的“村民”,只實現富民,而沒實現強民、提高現代農民綜合素質。

其四,霍家溝的分配制度更加先進。橫店的社團經濟由于產權問題,已經開始顯示出發展動力的制約性;南街村的共產主義分配模式也在尋找轉型之路?;羲汕谡J為,在管理和分配體制上,霍家溝與華西村和橫店有明顯的不同, 2004年的冬天,一個經過深思熟慮、反復論證、事關霍家溝發展的深層次變革開始:村集體企業進行了改革,變集體為股份,變村民為股民,變家庭為股東。當年1224日,霍家溝村召開了第一次股東大會,公布了改制方案。集體股占到33%,給全村公共事業發展留足了空間,其余部分全村人均股份25萬元,戶均超過100萬,干部職務股在設置上占的比例很小,村民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護和體現。2005年春節前夕,霍家溝的股民們第一次分到了人均2500元的紅利。

胡錦濤總書記在闡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時講到了五個關鍵詞:農村生產力、農民增收、農村基層民主、精神文明建設、利益分配。這幾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要素在霍家溝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個可復制的模式

山西與江浙的經濟總量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尤其在農村經濟方面,更是有著巨大的差距。早在20世紀80年代,江蘇華西村、浙江橫店都已經為全國的農村經濟創造了一個個成功的模版,數以千計的江浙農村把這種模版的效應發揚光大。

吳仁寶曾經說過,華西村幾乎是不可復制的。

這句話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在,今日之華西,經濟總量已超260億元,成為下轄9大公司、60多家企業。

橫店似乎也是不可效仿的,1987年,橫店工業公司在浙中地區率先實現了經濟規模上億元。2002年排序“中國企業500強”第131位,此后便一直躋身這一全國企業排序的前列,并形成了電氣電子、醫藥化工和影視娛樂等三大主導產業,企業總資產已逾150億元。

名聞天下的南街村,也幾乎是不可復制的,目前,南街村的經濟總量也超過了20多億元。

與這些成名已久的前輩相比,1993年才起步的霍家溝在資產總量、知名度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

然而,對于山西以及我國中西部地區廣大的農村來說,這些樣板過于遙不可及,他們需要可以借鑒和復制的模式。

正如長治市郊區區委書記孫宏波所說的那樣,在管理和分配體制方面,霍家溝模式非常適于推廣,這或許是這個脫胎煤鄉的新農村為山西以及全國的小山村建設最大的貢獻。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