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百年中國憲政的五個拐點

時間:2021-07-24 01:13

1906年的預備立憲以及1907年的《欽定憲法大綱》,拉開了中國百年憲政之幕,而此后每隔20年都出現了一個變化,我們姑且稱之為拐點。

也許,這只是巧合。

這篇文章的題目本來擬作《中國憲政百年祭》,不過這樣的話它就應該在2006年9月甚至2006年初就出現的。我們并不相信歷史是一臺精確的機器,如果歷史存在循環,那么斷年也是循環的結果而非原因。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也好,“六十年輪回”也好,乃至種種“百年”,都并沒有什么神秘或神圣的意義。但是,有時候數字本身至少會給人們某種心理的暗示,或者希望。而2006年發生的一些事情,也確實孕育著某種深刻轉變的可能。如果歷史真能在百年中實現其“螺旋式上升”,雖然還是晚了一些,但也是中國亙古未有之更始。這樣,我們可以給歷史添一段巧合的佳話,更給后人一份完美的答卷。我們不必高歌“時間開始了”,卻至少某種歷史的循環或許會終結。

 

 

1906年的預備立憲以及1907年的《欽定憲法大綱》,拉開了中國百年憲政之幕,而此后每隔20年都出現了一個變化,我們姑且稱之為拐點。

也許,這只是巧合。

這篇文章的題目本來擬作《中國憲政百年祭》,不過這樣的話它就應該在2006年9月甚至2006年初就出現的。我們并不相信歷史是一臺精確的機器,如果歷史存在循環,那么斷年也是循環的結果而非原因。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也好,“六十年輪回”也好,乃至種種“百年”,都并沒有什么神秘或神圣的意義。但是,有時候數字本身至少會給人們某種心理的暗示,或者希望。而2006年發生的一些事情,也確實孕育著某種深刻轉變的可能。如果歷史真能在百年中實現其“螺旋式上升”,雖然還是晚了一些,但也是中國亙古未有之更始。這樣,我們可以給歷史添一段巧合的佳話,更給后人一份完美的答卷。我們不必高歌“時間開始了”,卻至少某種歷史的循環或許會終結。

但歷史沒有終結,歷史仍在繼續。所以,此時我們回顧這百年的中國憲政史,既是紀念歷史,也是紀念當下。

百年前陳寅恪有詩曰:“遙望長安花霧隔,百年誰覆爛柯棋?!睔v史是一盤棋局,要看清其變化,我們也許該從那些重要的“拐點”入手。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光緒三十二年農歷十月初十(西元1906年1125日),北京景山東街的京師大學堂,沿街處處張燈結彩、龍旗飄揚,場內更是人頭攢動、敲鑼打鼓,人人臉上都是歡天喜地。如果百年之后的人看到這一場景,決不會想到這是北京各學堂學生在這里慶祝慈禧“圣壽節”。

當然,這決不意味著當時的學界對慈禧衷心愛戴,雖然他們也未必如后人那樣痛恨這個已經統治了中國30年的老婦人。事實上,之前的“圣壽節”民間也很少自發慶祝。讓這個節日熱鬧起來的,是三個月前(190691日)發布的一道上諭:《宣示預備立憲諭》。

這道上諭,以及隨之開始的“預備立憲”,在歷史上有著不同的評價。但是至少當時的民意是“奔走相慶,破涕為笑”,莫不“額手相慶曰:中國立憲矣,轉弱為強,萌芽于此”(《申報》1906916日。)。從95日開始,北京各界就開始高懸國旗慶賀,此后全國各地陸續召開了慶祝會。而“圣壽節”這天,更是成了立憲的節慶,用當時的《京話實報》的話說:“從此要實行立憲,這次圣壽就是實行立憲的紀念。這等的好日子,拍著巴掌,跳著腳兒,要喜喜歡歡的慶賀大典?!痹谏虾5膽c祝集會上,馬相伯先生則這樣說:“我中國以四五千年破壞舊船,當此過渡時代,列強之島石縱橫,外交之風波險惡,天昏地暗,民智未開,莫辨東西,不見口岸。何幸一道光明從海而生,立憲上諭從天而降,試問凡我同舟,何等慶幸!”

1907年的《欽定憲法大綱》曾經給出了九年的立憲期限。雖然很多當時和后來的人懷疑慈禧立憲的誠意,但是最開始的立憲進程還是按計劃進行的,有時甚至提前了(例如籌辦咨議局和資政院的進度)。在這過程中建立的一些制度也并非都那么“虛偽”,比如當時創辦報紙的程序之簡便,實在是我們今天所無法想象。只是,“立憲”漸漸從制度建設變成了“官制”改變,最后變成了皇族和漢人官僚斗爭的工具,最終失去了民心。雖然革命派從開始就反對立憲,但是真正敲響了清王朝喪鐘的,是立憲派對清廷的徹底失望。于是辛亥的炮聲,在宣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誕生的同時,也結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立憲進程。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1926年79日,廣州,國民政府誓師北伐?!侗狈バ浴分姓f:“中國人民之唯一的需要,在建設一人民的統一政府?!?/span>

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堪稱中國憲政史上的“大躍進”時期。短短的14年間,先后產生了5部憲法草案:1913年《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天壇憲草)、1914年《中華民國約法》(袁記憲法)、1919年段祺瑞政府的《民國憲法草案》(八年草案)、1923年的曹錕憲法(“賄選”憲法)、1925年段祺瑞執政府的《民國憲法草案》(十四年草案)。但是這些憲法,沒有一個能真正確立其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權威地位,更遑論維護國家穩定、保障人民權利了。

究其原因,這些憲法沒有一個是協商和妥協的結果,而無不是掌握制憲權的一方從自身利益出發而制定的工具。例如,天壇憲草(包括之前的臨時約法)為了對付袁世凱,迅速把總統制改為超國會制,結果卻無法避免袁氏稱帝的后果。此后的幾個憲草,則沒有合法性的來源,唯一由合法國會通過的曹錕憲法,則因為曹錕的賄選而失去民眾的信任。

漢密爾頓在《聯邦黨人文集》的最后寫道:任何有效的制度設計,都“必然是許多不同利益與傾向互相讓步的結果”。這正是憲政的精髓??墒侵挥小包h爭”傳統卻沒有政黨傳統的中國精英,似乎還沒學會這點。而缺乏基層民主鍛煉和政治道德制約的議會民主,則淪為“豬仔議會”。許多人將當時的亂像都歸咎于北洋軍閥,但是當時許多人(包括李大釗)卻首先將矛頭指向了國民黨。李大釗曾說:國會中政黨的“黨綱”,“有一主政,亦足以強吾國而福吾民?!钡?,“以言黨德,有一得志,吾國必亡,吾民無噍類矣”。

面對持續的政治混亂,當時的有識之士提出了重建憲政架構的諸多路徑,包括“聯省自治”、“好人政府”等等,在1925年馮玉祥政變后,則產生了“善后會議”和“國民會議”兩大陣營。但是最后的結果是,北伐的號角宣告了一切和平重建民國努力的失敗。也許,只有武力能摧毀舊秩序,但是武力能建立新秩序么?僅僅一年后,一起北伐的戰友們便分道揚鑣,進入了新的戰場。

 

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1946年1115日,南京。由當時的國民政府組織的“國民大會”正式召開,參加“國大”的代表有1600余人,其中國民黨占85%,余者來自以曾琦為首的青年黨、以張君勱為首的民主社會黨,以及“社會賢達”王云五、傅斯年等人。

召開“國大”、制定憲法、行憲,這是國民黨所確定的從“訓政”走向“憲政”的重要步驟??墒?,由于當時國內的政治軍事形勢,這次國大遭到了共產黨及部分第三勢力的抵制。

會議召開之際,民盟中央常委便作出決定:對盟內的民主社會黨成員參加偽國大者,一律開除盟籍。這次國大閉幕后,中國共產黨便聲明:“蔣記國大和它制訂的蔣記憲法均屬非法與無效?!敝芏鱽碚f:“蔣政府的偽憲,也只有把它當作袁世凱天壇憲法和曹錕賄選憲法一樣看待,人民也決不會承認它的?!眱商旌?,民主同盟在聲明中說:“堅決否認偽國大制定的偽憲法!”同日,民建、民進、九三學社等11個黨派和團體發表聯合聲明,宣稱:“這種憲法產生的基礎和基本精神是反和平反民主的?!?/span>

后來的歷史教科書,把這次國大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評價為:人民無權,政府有權;地方無權,政府有權;立法無權,總統有權??陀^的看,這部法律從文本本身看是中國憲政史上的新高度,以“人民之權利與義務 ”部分來看,規定了人民所享有的23項權利,并且明確規定:“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边@就把人民權利擴展到了最大的范圍和程度。對于人身自由權,更是以300多字進行了詳盡全面的規定。

這部《中華民國憲法》的前身是《五五憲草》。根據孫中山的《革命程序論》,一個國家由亂到治,要經過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北伐戰爭的結束是軍政時期的結束,訓政時期的開始。但何時結束“訓政”,開始“憲政”, 卻一拖再拖。 19331月,憲法起草委員會成立,根據國民黨中央全體會議通過的25條原則,經過研究和反復修改, 完成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制定。193655日,國民政府公布了這份憲草,所以又稱《五五憲草》?!段逦鍛棽荨繁緫?“國民大會”決議, 但抗戰爆發后,“國民大會”就一直延期下去。等抗戰結束,國共雙方又因為“軍隊國家化”和“政府民主化”先后之爭爆發內戰。雖然“國民大會”宣布了憲政開始,伴隨其的卻是轟隆的炮聲。很快,蔣介石宣布進入“動員戡亂時期”,結束了大陸曇花一現的“憲政”。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1967年85日,北京中南海,又一次從批斗會上被押回辦公室的劉少奇面對紅衛兵拿出1954年憲法抗議說:“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你們怎樣對待我個人這無關緊要,但我要捍衛國家主席的尊嚴。誰罷免了我國家主席?要審判也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你們這樣做是在侮辱我們的國家。我個人也是一個公民,為什么不讓我講話?憲法保障每一個公民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破壞憲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的?!?/span>

一位滿頭白發的無助老人面對一群瘋狂的革命少年說出這樣義正辭嚴的話,自然會給后來的人們某種震撼??墒?,如果想到這位老人是堂堂的國家主席,而且是他手持的那本憲法起草的組織者,又難免讓人感到一種深深的諷刺。

其實劉少奇也知道,紅衛兵只是棋子,真正的主角是別人,他的抗議自然主要也是沖別人去的。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兩年多以前,毛澤東同志為了表示他對主持中央工作的人的不滿,也曾手持黨章和憲法到場抗議:“為什么剝奪黨章和憲法給我的權利?”

這兩位1954年憲法的主要起草者,看來都明白憲法給了他們怎樣的權利??蓺v史卻是這樣的諷刺?!耙磺谢恼Q劇都有荒誕的結尾,但真正的荒誕卻在開頭?!睋f,因為不愿意把“過渡時期”的某些事實在憲法中確認,建國初期的中央并不急于過早的制憲。但是1952年劉少奇率中共代表團出訪蘇聯,斯大林就此提出了三點“建議”:一要通過立憲來確立“合法性”;二是解決所謂“泄密”問題;三要通過選舉實現向一黨政府的轉換“如果人民選舉的結果,當選者共產黨員占大多數,你們就可以組織一黨的政府。其他黨派在選舉中落選了,但你們在組織政府時可給其他黨派以恩惠,這樣對你們更好?!?/span>

按照斯大林的提示,中國迅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制憲運動。說迅速,是因為整個制憲過程只用了一年的時間。說轟轟烈烈,是因為全國人民都參與到其中。在憲法草案公布后,先由中共和民主黨派的地方組織進行討論、再交由全國人民討論,最后提交給全國人大。在“人民憲法大討論”中,據說有將近1 5億人參加,一共收集到5900多條意見(這些意見被分為“不正確”、“不適當”和“采用的”三類,其中大部分被視為前兩類而“剔除”了)。除了效率和規模之外,在制憲的程序上也有許多中國特色,比如起草組的主力不是法學家,而是毛澤東的三位秘書,比如“為了節約時間”,基層選舉一律采取舉手表決,等等。

而這場制憲運動的總指揮,就是毛澤東和劉少奇,前者負責起草工作,后者負責選舉和開會。

我們已無法推斷,劉少奇在憑憲法抗議的時候,是否想到了兩年前的毛澤東,是否想到了十年前幾十萬被剝奪權利的右派。也許他會想到:這些批斗他的人,至少有部分在1954年已經懂事了,他們難道沒參加過“人民憲法大討論”么?

 

不信東風喚不回,不信青史盡成灰

 

1987年1025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召開。

十年內亂,徹底踐踏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文革中召開的四屆人大,代表居然都是秘密指定的,其通過的1975年憲法,把“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寫入了憲法,公民權利則被壓縮到了短短的四條。在其后七年時間內,隨著政局的變化,又先后通過了1978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其中1982年憲法經多次修正沿用至今,成為歷史上在中國大陸施行最久的憲法。值得指出的是,在1982年表決憲法的時候,第一次出現了人大代表棄權的情形,并且得到了公開報道。正是這三張棄權票,反而賦予了這部憲法以神圣性和合法性。(第一張反對票則要等到1988年的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才由臺灣地區代表黃順興投下。)

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國家,所以憲政進程離不開黨的發展。在新中國憲政史上,1987年召開的十三大無疑是無法繞過的重要里程碑。我們不妨原文摘抄十三大報告的部分內容:

“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首先是黨政分開。

“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不處理法紀和政紀案件,應當集中力量管好黨紀,協助黨委管好黨風。

“為了鞏固機構改革的成果并使行政管理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必須加強行政立法,為行政活動提供基本的規范和程序。要完善行政機關組織法,制定行政機關編制法,用法律手段和預算手段控制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要層層建立行政責任制,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要制定行政訴訟法,加強對行政工作和行政人員的監察,追究一切行政人員的失職、瀆職和其他違法違紀行為。

“必須使社會協商對話形成制度,及時地、暢通地、準確地做到下情上達,上情下達,彼此溝通,互相理解。

“目前,侵犯群眾權利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因此,必須抓緊制定新聞出版、結社、集會、游行等法律,建立人民申訴制度,使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和自由得到保障,同時依法制止濫用權利和自由的行為?!?/span>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