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作者:胡鞍鋼、管清友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前言
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發展面臨的最不確定的重大挑戰,其規模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遠史無前例。為應對氣候變化而達成的全球減排協議是涉及全人類的最大全球性公共產品,也是影響未來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重構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治領導人的共識,但是減緩氣候變化趨勢卻使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面臨巨大的不平等。由于承擔成本和分享收益上的不均等,近年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演變成一場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博弈,國際合作陷入了“囚徒困境”,成為氣候變化治理的難題。由于《京都議定書》只是一項約束力極小的國際公約,既缺乏必要的懲罰手段,也缺乏最基本的激勵機制。目前,發達國家自己并沒有實現減排目標,卻要求發展中國家主動減排,這就陷入了“全球減排悖論”。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決定人類命運。2009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在哥本哈根舉行,與會各方將共同尋求《京都議定書》的后續方案,提出全球2050年減排溫室氣體的目標和行動方案。從國家各自的短期利益看,不減排、少減排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到頭來所有的國家都會受損,并不區分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哥本哈根綠色地球高峰會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歷史機遇,它的深遠意義要到2030年或2050年才能真正顯示出來。從歷史上來看,人類的未來是人類自我選擇的結果,這種選擇不僅具有多樣性,也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如果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仍然不能就減排目標和義務達成全球協議,全人類都將成為氣候變化的受害者。
中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扮演著雙重角色,其作用舉足輕重。首先,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費國和第一大二氧化硫排放國、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同時也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因此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責無旁貸。但是,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不能也無法承擔與發達國家同樣的責任。從歷史責任來看,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工業化過程中的碳排放才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因此,發達國家應承擔更大責任。
其次,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自然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嚴重的國家,中國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中國必須以積極的姿態響應與加入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和國際協議。但是,目前中國國內的環境意識、氣候安全意識并不牢固,經濟發展與環境、氣候改善之間的矛盾還很突出,國內對于減排的經濟損失仍然顧慮重重。
再次,中國政府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有責任、有能力推動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2009年9月22日在紐約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時再次重申,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繼續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其中包括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胡主席還向世界公開承諾:“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這是中國國家元首第一次在聯合國講壇上就氣候變化問題闡述中方立場。但是,也應該看到,中國在輿論環境、節能減排技術以及能效方面都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減排政策任重道遠。
最后,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任何國家的拒絕和懈怠都可能造成全球的失敗。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碳排放大國則更顯得舉足輕重,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排放大國的合作,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都無法實現。
如今,氣候變化從已經從一個全球環境問題演變為“碳政治”問題。中國的策略基本上在既定規則框架下為本國爭取利益。與以往的國際談判不同,在碳政治問題上,中國一開始就參與其中,熟悉規則并參與了規則的制定。
但是,目前為止,中國尚未形成一套統攝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的“碳政治”戰略。
基于對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和全球治理難題的認識,本研究旨在提出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模式和減排方案,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的減排路線圖。
本項研究根據公平與效率的原則對世界200多個國家進行四組分類,取代傳統的兩組分類;根據世界主要排放國占世界總量來確定相應的減排貢獻。我們創造性地提出全球治理兩大原則:第一大原則是以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分類為基礎的四分組原則來替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兩分組原則。第二大原則是以污染排放大國減排主體原則。我們的方案明確指出,2006年高HDI組共70個國家,16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25.46%,他們是減排的主體,是無條件的減排國,即應遵循聯合國相關減排原則。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2005年人類發展報告》,2003年處于高HDI組的國家和地區為57個,總人口為12.1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9.2%。也就是說,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口進入高HDI組,將會有更多的國家或地區承擔無條件減排義務。而在20個排放大國中,14個國家屬于高HDI組,屬于無條件強制減排國;有5個國家屬于上中等HDI組,屬于有條件減排國;只有印度屬于下中等HDI組,但作為世界第四大排放國,應當積極實施減排。當它進入上中等HDI組時,則應屬于有條件主動減排國。
當前,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各國政治領導人的共識?,F在爭論問題的焦點已經不是“是否”存在氣候變化,而是“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而言,現在考慮問題的焦點已經不是“是否”參與國際氣候談判,而是“如何”獲得“話語權”,成為全球新規則的制定者之一。盡管很多人還沒有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對于中國的意義,但《紐約時報》2009年9月27日一篇題為《新的人造衛星》的文章給出了他們的答案:即“過去18 個月里發生的最重大事件是中國決定成為環保國家”。這篇文章指出,“中國領導人大多是工程師出生,他們很少將時間浪費在辯論全球變暖這一問題上。他們明白,西藏地區的冰川正在融化。他們也清楚,即使氣候變化問題是個騙局,鑒于世界人口預計到 2050 年將增加 25 億人,對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也將飆升。屆時能源技術將與信息技術同等重要,而中國打算成為能源技術大國”。這篇文章還提醒美國和西方國家,“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即中國已悄悄踏上利用清潔能源發電的創新之路,而其現實意義不亞于蘇聯當時發射首顆人造衛星。危險的是,我們至今對此置若罔聞”??梢哉f,中國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政治”,將決定未來相當長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國際政治地位的提升乃至民族復興。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和全球減排協議的達成將伴隨著一場新的工業革命 綠色工業革命的到來,這將是人類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如果說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失去了機會,第三次工業革命(即信息革命)我們是追隨者的話,這一次工業革命中國應該成為領導者、創新者和驅動者,和美國、歐盟和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領導這場革命。中國要積極參加到世界的減排行動之中,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與大國一起為達成全球減排協議,為人類發展做出綠色貢獻,實現“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同一個行動”(One World, One Dream, One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