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熱點專題 > 中國改革論壇 > 2012年中國改革論壇

我會副會長遲福林演講

時間:2021-07-24 01:12

遲福林:在內外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特定背景下,未來10年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何在?轉型與改革的動力何在?我的觀點是:釋放國內巨大的需求潛力,既是轉型發展的重大挑戰,又是轉型發展的重大機遇。以人口城鎮化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尤其是消費需求潛力,是未來5-10年我國轉型發展的最大優勢和主要動力。把握城鎮化發展的歷史機遇,需要把擴大消費作為穩增長的戰略重點,加快推進消費主導的轉型與改革。

 

一、我國開始進入中速增長的新階段

 

當前的經濟走勢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正處在由高速向中速轉換的歷史拐點。2011年以來的經濟放緩,既有短期周期性因素,更有中長期增長條件變化的因素;既是短期經濟波動的表現,更是中長期經濟增長趨勢的反映。由此,需要從長計議,牢牢把握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和拉動消費的戰略重點。

 

1.7-8%的中速增長趨勢已經形成。首先,中速增長條件發生趨勢性變化。支撐以往兩位數高增長的低成本優勢逐步消失。例如,勞動力成本明顯提高,土地成本快速上升,資源環境的成本與約束明顯加大。其次,潛在經濟增長率的下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變化,對經濟增速有一定的影響。經濟起飛階段總量小,經濟增速相對偏高,隨著經濟總量的加大,經濟增速難以保持高增長。從國際經驗看,二戰后成功追趕型國家在實現數10年的高速增長之后,潛在經濟增長率大都會下一個臺階。從我國的情況看,潛在經濟增長率已開始由10%左右下降到7-8%。第三,歐美市場萎縮不是一個短期的趨勢。當前的世界經濟格局進入全面調整期,發達國家負債消費、新興經濟體出口拉動、資源輸出國出口資源的世界經濟發展模式被打破,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大,需要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尋求新的平衡點。歐美市場的萎縮不是一、兩年的事情,有可能是5-10年的中長期趨勢。在這些特定背景下,投資出口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擴大內需成為穩增長的立足點和戰略重點。

 

2.保持10年的中速增長成為實現可持續增長的首要目標。從總量上看,如果保持107-8%的增長,能使我國的經濟總量接近美國的水平。假設未來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8%,人民幣匯率年升值3%,美國GDP年均增長3%,到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可望達到美國的97.9%。從人均收入水平看,如果保持107-8%的增長,2019年我國人均GDP將超過11900美元,開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以擴大國內需求拉動經濟7-8%的增長,既是世界經濟再平衡對中國的需求,更是中國對世界經濟再平衡的貢獻。

 

3.進入中速增長階段面臨著新的挑戰。首先,解決好短期與中長期的矛盾,在“穩當前”和“謀長遠”之間尋求平衡,防止在保短期增長的同時給中長期增長積累更大隱患。這就需要加快發展實體經濟,加快形成內生增長動力,加快創新體系建設。其次,解決好周期性與結構性的矛盾。2011年以來的經濟放緩雖有周期性波動的因素,但根源在于經濟發展方式長期滯后而積累的結構性矛盾與問題。從中長期看,保持經濟的中速增長,已經難以通過短期的政策刺激來實現,它需要加大結構性轉型與改革的力度。第三,解決好投資與消費的矛盾。從近些年的實踐看,經濟生活的突出矛盾是投資-消費失衡。例如:產業結構扭曲。我國的服務業比重在40-43%之間徘徊了10多年。要提高服務業比重,不改變投資主導的增長方式很困難;產能過剩的壓力加大。長期過大、過高的投資率,使產能過剩的壓力更為凸顯。比如,2011年我國鋼鐵的實際需求不超過6億噸,但鋼鐵的實際產能達到8.5億噸左右;投資邊際產出持續下降。比如固定資產投資,每1元的投資產出效應,1997年為3.17元,到2010年下降到1.44元。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