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熱點專題 > 中國改革論壇 > 2012年中國改革論壇

教育和政府以及市場的關系

時間:2021-07-24 01:12

會議給我的題目,是讓我講講教育和政府,以及市場的關系。我認為,這個題目和今天會議討論的主題有密切關系。

教育,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西方通常認為,他們的教育始于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而我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始于先秦諸子,始于老聃、孔丘和墨翟這些人。其中,孔子是全世界公認的古代教育家。

我查了一下這些生活在2500年前的古人,發現我們的三位祖師爺,比西方的三位祖師爺分別大八十歲到一百二十歲,所以,嚴格地說,中國教育歷史比西方還要早些。

2500年教育發展史上,占主導地位的教育,都是私立的、民辦的。從孔夫子到蘇格拉底,教育都是私人行為、民間行為。當然,由于統治階級逐步認識到教育對社會統治的重要意義和影響,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統治階級也都逐步開始辦一些教育。在這方面,中國也是走在前面的。有比較早的官辦教育的萌芽和傳統。比如書院都是由政府資助,或者政府主辦的。這也許就是最早的“國有公辦”教育。

現代教育變成了國有公營官辦為主體的事業,這不得不說是和社會主義思想在全球的迅速發展有關。雖然在上一個世紀,所謂社會主義國家陣營遇到了重大挫折。但是,上個世紀是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占領世界的世紀。特別是在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方面,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運動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最有意思的應當說,就是在教育領域。大家可以看到,哪怕是市場化、民營化、私有化觀念最強的國家,在教育上也都接受了社會主義觀念。主要是二條:

第一,每個人都生而擁有接受平等的教育的權利;

第二,政府有責任有義務落實每個人的這種權利。

這樣,現代教育的主要模式,就成了“國家義務辦教育,公民免費來上學。”

世界上不論貧富,不論歷史、環境和制度有多大的差別,在教育問題上,似乎全球所有國家都殊途同歸地走上了這條“國家義務辦教育,公民免費來上學”的道路。

中國從1949年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之后,在教育上一直堅持讓國有公辦教育一統天下。只是到1979年改革開放后,這一局面才有所松動。也就是說,允許民間力量在一部分嚴格控制的領域舉辦私有民辦的教育。但是,中國民辦教育的力量現在非常弱,民辦教育發展的阻力也非常大。一系列重大政策問題沒有解決好。在教育部門的許多官員眼里,民辦教育至多是一種補充,而且,他們認為,民辦教育先天不足,因為民辦教育的目標是營利,營利就會坑孩子,坑學生。所以,把孩子這么重要的、這么寶貴的“物品”,交給民辦教育,這實在是風險非常大的事情。所以,國家對民辦教育一定要嚴格限制和嚴格控制。

我國曾在前幾年出臺了《中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教育界曾為之歡呼,感覺看到了發展的希望。但是,后來由政府行政部門出臺的《中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細則》又讓人感到喪失信心,希望渺茫。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在整個教育領域,國有公辦官辦的趨勢在繼續進一步擴大。比如,首先在職業教育領域,政府開始規定,對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的職業教育實行免費。由于這項政策支持了貧困地區的貧困階層的孩子,所以,這種把國有公辦教育從九年義務制教育擴大到更大范圍的舉措,沒有受到社會各方面的任何質疑或批評。

其次,在最近召開的“兩會”上,許多代表又把幼兒園教育拿了出來。紛紛在會上提出要把義務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幼兒園階段,得到了社會上的一片掌聲。

過去,在職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領域,民辦教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F在由于國有公辦的力量的介入,民辦教育界擔心,可能會使民辦教育受到嚴重沖擊。我國現有民辦幼兒園大約10萬所,民辦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機構也有10萬所。民辦教育界一直在試圖尋找自己存在的合法性,民辦教育到底該不該發展?

在今天這樣一個和經濟密切結合的討論會上,我認為可以就民辦教育的發展,以及教育和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是不是所有和民生關系密切的事業都一定要搞成國有公辦事業。

許多人不相信市場的力量,不相信民間的力量。認為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應當納入國有公辦的范圍。事實上,如果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充分發揮民間的作用,能很好解決大多數問題。比如,我國面對的一個最大的民生問題,是就業問題。但改革開放以來,就業問題一直沒有成為社會焦點,就是因為,我們正確的確立了: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國家促進就業的方針。把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向交給市場,交給民間。使得我國就業問題一直解決得比較好。相反,國家統得比較死,包得比較多的部門,如教育、衛生、住房等等,問題就比較多,常常處在社會焦點上。

我有時想,教育之所以搞得不好,是不是和它完全不按照現代產業規律、現代生產規律發展有關?縱觀我國經濟?,F在的產業無論是提供產品還是提供服務,都是越放開的搞得越好。比如家電產品,日用輕工產品,美容美發照像,以及餐飲等,都發展很快,搞得很好。

按理說吃飯的事情,是和教育一樣重要的事情,或者甚至是更重要的事情。但是,從1979年開始,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槍就是在飯店的私營化私有化上打響的。北京翠花胡同的悅賓飯店是全國第一家私營個體小飯店,現在還在那兒不死不活地經營著。我有時會帶對改革開放感興趣,或者有懷疑的人去那兒吃一頓飯。中國飯店業的私營化、私有化就是從那兒開始。在那以前,全國所有的飯店都是國有公辦。從悅賓飯店開始,現在95%以上的飯店,都成了民有私營的了,大家不是吃得差了,反而是吃得越來越好了。

家電業也是這樣。充分放開后,家電產品越搞越好。我們現在買的電視機都可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用壽命很長,價格也非常低廉。這些都是市場化、民營化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每一個人都能夠感受到。

我要提出第二個問題:教育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不是和其他的產品和勞務完全一樣?如果完全一樣,能不能用市場化的手段來經營管理?

據我有限的經濟學知識,我聽說西方自由派經濟學家,像弗雷德曼和哈耶克都主張對教育用市場化的方法管理。社會公平和免費教育仍然可以實施,比如說,通過發行教育券來實現。

我要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是,如果教育真的不能用產品或者服務的標準市場化方法來經營和管理,那么我們能用什么其他的方法來促進競爭,促進效率,節約資源和對教育進行科學評估呢。

現在有一個很意思的現象,我國的主流意識是堅決抵制教育的市場化、教育的營利化這種趨勢的。而且,一些人認為民辦教育的領導人血管里流的是道德的血還是不道德的血,都很可疑。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卻在追捧中國的產業化的民辦教育。中國第一個在美國上市的教育集團是新東方。它在美國上市以后,股價還一路飚升。中國現在已經有10個教育集團在美國上市了。細想一下這10個教育集團,他們都是干什么的呢?他們都是在國有公辦的大教育中,挖了一調羹。包括新東方的俞敏洪,也包括安博和黃勁靜等等。他們辦的學校,辦的培訓機構,服務的仍然是和國有公辦教育同樣的服務對象。只不過,這些服務對象在國有公辦教育培訓機構中吃不好吃不飽。他們又花了一筆錢來到民辦私立的學校重新購買產品、享受服務。今天的中國,國有公辦的教育,民有私辦的教育,孰優孰劣,何去何從,一直是個問題。我的介紹就到這兒,謝謝大家。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