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12月28日,我會舉辦第21屆改革論壇。我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艾在主持開幕式的同時,也在圓桌論壇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以下是根據專題演講整理的部分內容。
如果說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那么自由貿易試驗區就是開放的鮮明標識。2024年8月29日中央深改委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12月11-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部署2025年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相關任務時指出,要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提質增效和擴大改革任務授權。下面談幾點看法。
一、自貿區提升戰略的重要任務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部署設立自貿區,2013年以來歷經七次擴容自貿區達到22個,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格局,實現了一系列全方位、深層次、集成性的制度創新變革。推出了一大批標志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有效發揮了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作用。自貿區率先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負面清單條目由190條壓減到27條,實現了制造業條目清零、服務業準入大幅放寬。建立了以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為核心的貿易便利化模式,推進服務業綜合開放,并進行“證照分離”等政府管理改革,極大地促進了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與自由化,加快了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對接。自貿區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17.3%的進出口額,吸收外資占到全國的18.5%,向全國復制推廣了278項制度創新成果。在過去十年中不僅在制度創新、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且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力支撐。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實施自貿區提升戰略,目的是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實現自貿區制度型開放水平、系統性改革成效、開放型經濟質量全面提升。除此之外,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是促進新質生產力在自貿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的新概念。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岀重要論述,為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對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加快發展作出重大部署。自貿區作為區域內取消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推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的區域,不僅是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平臺,更應成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行示范區。
二、自貿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于4個力
從自貿區實施提升戰略,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角度看,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4個“力”。就是壓力、活力、動力和潛力。一是壓力增多。當前國際形勢嚴峻復雜,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明顯上升,經濟全球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經濟運行出現分化,重點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多,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確保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可靠安全,規避金融風險還須解決許多重大問題。重點領域改革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二是活力不夠。自貿區發展的活力來源于市場,來源于企業和企業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馬克思關于生產力三要素的組織和管理,在科技革命,特別是人工智能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各個要素也必須通過市場來實現,由市場來配置。市場配置資源就是由作為經營主體的企業配置資源。企業配置資源說到底要由管理企業的企業家的活動來完成。我們常說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處理好政府和企業、企業家的關系。激發配置資源的活力,歸根到底必須讓企業和企業家有活力。三是動力不足。活力來源于動力。活力不夠是因為動力不足。動力不足主要問題是市場經營主體缺乏安全感,對未來預期信心不足。企業法人和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包括其海外的合法權益得到法律保護,有法律制度健全的營商環境,企業和企業家的動力就有了。我們反復強調改革,強調制度創新,強調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就是要激發市場和企業內生動力,特別是科技創新的動力。四是潛力很大。潛力來源于體制機制改革、高水平對外開放和科技創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綱”,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綱舉目張”,深入實施自貿區提升戰略,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最大的潛力。
三、自貿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任務
自貿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緊緊抓住重點。
一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改革就是生產力。要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核心,在調整不適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方面,自貿區要先行先試,開展首創性、集成式探索,為全面深化改革積累新經驗。自貿區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方面發揮著“頭雁”效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處理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自貿區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方面,特別是如何使經營主體既“放的活”又“管得住”方面,要做出表率和示范。“放的活”的關鍵是讓經營主體有動力,經營主體動力足了,顧慮少了,自然就活了。“管得住”其實就是管得好,管得好就是依法管理,有效管理,為放的活創造條件、提供保障,不能管死。
二是加快科技創新??茖W技術是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創新,以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突破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賽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自貿區在科技創新方面要發揮綜合示范作用。要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自貿區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率先在自貿區體現。自貿區也要率先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自貿區也要率先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要素質量和配置效率,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聚集。充分發揮自貿區制度創新優勢,促進企業研發活動便利化,降低科技研發成本,加速成果轉移轉化。促進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
三是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統一大市場也是生產力。自貿區要成為加快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率先清理和廢除妨礙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的先行先試區。要率先建立優化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在自貿區內和自貿區與外部有序流動、高效集聚、優化配置,增強自貿區發展活力。率先建立健全統一的要素市場體系,如統一的資本市場、技術和數據市場等,推動區域或行業技術交易機構的互聯互通。促進市場設施聯通,完善物流網絡,推動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優化,如發展多式聯運、建設物流樞紐等,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動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商品和服務的高效流通。建立統一大市場,必須加強市場監管協同,自貿區可以加強市場監管的協同合作,推動跨部門、跨區域的市場監管聯動,形成統一的市場監管標準和執法體系。例如,建立跨區域的市場監管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監管信息的互通共享。探索事前、事中、事后相結合的監管模式,加強信用監管、智慧監管等新型監管方式的應用,提升監管的效率和公正性。
四是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化布局也是生產力。優化布局就是整合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實現自貿區內部產業合理整合。各自貿區要差異化、特色化錯位發展,成為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發展的示范者和引領者。各自貿區及其片區立足自身戰略定位、區位資源稟賦、區域特色等,打造形態多樣的產業布局。必須明確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特點,制定明確的產業規劃,確定主導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和服務支撐產業等發展方向,重點布局5G、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物聯網等新基建,為產業發展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和平臺,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布局優化,因地制宜形成更高質量的特色產業集群。生產力布局優化,也要加大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就財政支持而言,要通過財政資金、政府債券等方式為自貿區的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就金融支持而言,設立產業基金,依托行業鏈長企業,設立與自貿區前沿產業發展需求相匹配的產業基金和并購基金。要圍繞特色產業及產業鏈推動金融創新,除了產業基金,要形成包括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創業基金等多元化的金融業態。
五是提升內外協調聯動效能。協調聯動產生生產力。自貿區要發揮好自身優勢,更好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有力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積極“走出去”,拓展國際空間。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的經貿規則,如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保護、電子商務等領域的規則,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制度環境。持續推動大宗商品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推動以貿易、投資、資金流動、交通運輸、人員往來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為重點的政策體系更加完善,推動全產業鏈創新發展,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提升風險防控能力。自貿區要加強與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屬地區域發展戰略相銜接。協調好自貿區與其他片區、產業園區和城市功能區的關系,促進區內產業的溢出效應,形成區內區外的產業聯動,放大自貿區輻射帶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