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學者觀點 > 本會研究員專欄 > 遲福林

遲福林:以海洋經濟互聯互通形成中國與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新格局

時間:2025-01-02 14:57 來源:中國日報

  為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精神,深入研究研討和推動區域海洋經濟合作,12月29日,以“推進區域海洋經濟互聯互通”為主題的RCEP區域海洋經濟青年對話在??谡匍_。

  本次會議由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主辦,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院、海南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協辦,來自中國、韓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柬埔寨、緬甸、老撾、文萊、埃及、英國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國家和國際組織,以及我國11個省市的智庫專家、企業家共200余人參加本次國際研討會。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主旨演講中指出,作為全球最具經濟活力與增長潛力的兩大經濟體,中國與東盟加快海洋經濟互聯互通,無論是對雙方的經濟可持續發展,還是對促進形成“以合作引領治理”的區域海洋合作新格局都將產生重大影響。今年3月,中改院與東盟相關智庫合作發起《推進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倡議》。從現實看,加快中國—東盟海洋經濟互聯互通進程,推動區域海洋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將釋放區域藍色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將形成中國與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新格局。

  遲福林指出,海洋經濟互聯互通需要著力解決“需求大、進展慢”的突出矛盾。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化,對區域海洋經濟互聯互通提出了重要需求。2023年,中國、東盟的對外貿易中分別有94%、60%以上通過海運實現;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中65%通過海運實現。特別是海洋經濟已成為中國與東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這個背景下,需要以互聯互通實現中國與東盟海洋經濟優勢互補,合力打造經濟增長的“藍色引擎”。但是,中國—東盟海洋經濟合作面臨著互聯互通水平較低的掣肘。例如,2023年全球前20大港口中東盟僅有2個。特別是受制于港口開放度低、合作機制缺失等,中國與東盟在海關及邊境管理、物流服務質量、貨運時效等方面不適應日益增長的經貿合作需求。

  為此,遲福林建議,推進海洋經濟互聯互通需要務實舉措。比如,以港口為重點推進中國—東盟海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硬聯通”,以郵輪旅游為重點推進中國—東盟海洋產業互聯互通進程,實現“產聯通”,以可再生能源為重點實現中國—東盟能源開發互聯互通,實現“能源聯通”,以規則、標準對接為重點推進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一體化進程,實現“軟聯通”。

  此外,要以海洋經濟互聯互通促進形成“以合作引領治理”的新格局。第一,適應東盟國家藍色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本著先易后難、循序漸進,采用包括“早期收獲”計劃、框架協議、雙邊投資協定等多種合作形式,積極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雙邊、次區域合作進程,逐步擴大區域海洋經濟合作與海上共同利益,以此增進合作共識,并排除域外因素干擾,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區域海洋治理新格局。第二,充分發揮以東盟為主體的RCEP的作用,形成以合作為基礎的區域海洋治理新局面。第三,中國自主推進海洋經濟領域向東盟的單邊開放,助力形成區域海洋經濟合作新格局。

  最后,遲福林建議,要把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中國-東盟海洋經濟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海南處于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東南亞市場的“8字形”戰略交匯點上,無論是從區位、產業、合作基礎還是從政策與制度優勢看,海南都有條件打造中國—東盟區域海洋經濟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例如,依托海南自由貿易港零關稅、加工增值貨物內銷等政策,鼓勵支持東盟企業圍繞海產品加工等在海南投資設廠;依托“中國洋浦港”的特殊政策,通過共建港口聯盟、共同制定豁免查驗商品目錄、共同實施“認可經營商計劃”等方式加強與東盟國家港口的對接,打造連接兩個市場的航運樞紐港。當前,重要務實舉措是,針對中國—東盟海洋物流成本相對較高的特點,在洋浦設立面向東盟的“離岸倉”,推進統倉統配模式;設立中國—東盟海洋博覽會,把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為中國—東盟貿易、文化等領域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等。

  (中國日報社海南記者站 陳博文)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