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趙艾:全球南方合作與共建“一帶一路”

時間:2024-12-06 14:08

  【由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廣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24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2024年12月2-4日在廣州舉辦。我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艾應邀出席并在“全球南方合作:新形勢新作為”平行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以下是根據演講整理的相關內容】
 

  全球南方合作是個重要問題,也是個熱點話題。聯合國南南合作金融中心開出的全球南方國家名單為77+1,即“77國集團和中國”。目前77國集團共有133個成員國,占目前聯合國193個成員國的68.9%。全球南方國家的總人口達到了60億,占世界總人口的70%以上。全球南方國家的經濟規模占全球經濟的40%以上。范圍基本覆蓋了共建“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在當今世界,國際經濟領域內加強全球南方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加速全球南方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對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至關重要。

  一、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發展分化問題。全球發展水平失衡,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之間的發展差距日益擴大。根據IMF數據,2022年全球GDP總量突破100萬億美元,其中發達國家為57.58萬億美元,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為42.63萬億美元‌。全球南方國家間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不斷分化。部分國家如中國、印度經濟獲得長足發展,而絕大部分低收入國家并未出現明顯的經濟增長趨勢。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經濟發展分化。

  (二)“脫鉤斷鏈”問題。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明顯上升,經濟全球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國際貿易、全球跨境投資呈現萎縮態勢,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等事件加劇了“去經濟全球化”傾向。全球南方國家發展面臨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的“脫鏈”“斷鏈”“掉鏈”風險。

  (三)金融需求問題。融資需求急劇增加,但供給卻下降。發達國家在官方發展援助(ODA)承諾的履行上存在不足,同時多邊開發銀行的投資規模和體量也在下降?,F有國際金融體系中,全球南方國家的代表性和話語權不夠。與美元相比,目前其他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仍相對處于弱勢,一些國家的政局、幣值不穩,也給本幣合作帶來挑戰。國際發展援助強度不斷減弱,對全球南方國家發展的直接支持金額不斷減少。

  (四)債務困境問題。一些全球南方國家面臨債務問題,尤其是最貧困的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一些國家將面臨債務風險和流動性困難。全球南方國家的主要債權人、多邊債權人和商業債權人參與債務減免的力度不足,加劇了財政和債務困境。全球公共債務達到創紀錄的92萬億美元,其中發展中國家占比30%,全球共有52個國家陷入“嚴重的債務困境”。

  (五)多維貧困問題。貧困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收入的不足,還包括教育、健康、生活標準等多個維度的不足。全球南方國家面臨嚴重的多維貧困問題,多維貧困指數(MPI)報告顯示,在該指數所覆蓋的110個國家當中,有11億人生活在嚴重的多維貧困中,占其總人口的18%以上。兒童貧困問題突出,尤其是在入學率和營養不良方面。貧困區域性集中問題,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地區是全球多維貧困人口最多的地區,全球13億貧困人口中有84.5%都生活在這兩個地區。內部地區差異,各國內部各地區之間的貧困程度存在巨大差異,例如烏干達首都坎帕拉的多維貧困率為6%,而在東北部的卡拉莫賈則為96.3%。還有貧困反彈性增長:受新冠疫情、地緣沖突等多重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全球貧困人口出現了反彈性增長趨勢。

  (六)糧食安全問題。隨著國際糧食市場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不斷增強,全球南方國家在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關于消除饑餓的目標方面面臨巨大挑戰。世界銀行預計,全球糧價居高不下將嚴重威脅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并會引發人道主義災難,到2024年底,約25%的全球南方國家將比新冠疫情前更加缺糧,在非洲、南亞和西亞尤為明顯。

  (七)氣候變化問題。極端天氣如熱帶風暴、颶風、干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極端天氣的頻率和強度增加,不僅嚴重影響全球南方國家農業、水資源、能源供應和基礎設施安全性,而且對人類生活構成嚴重威脅。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沖擊,物種分布范圍發生變化,許多動植物面臨滅絕的風險,如珊瑚礁因為海水溫度升高而大量白化,森林火災頻發,這些都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嚴重威脅,加劇了貧困、糧食匱乏、能源安全、基礎設施災害等。

  二、如何解決問題

  總的講,加強南南合作,南北對話。要更為積極主動地深化南南合作,推進南北合作,增強全球南方合作的經濟韌性和自主性。

  (一)維護多邊體制,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堅持合作共贏,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動經濟全球化合作方式轉型,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緩解全球發展失衡問題。堅決反對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維護多邊體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都擁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共享發展成果的權利,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喚醒系統內包括發達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在內的其他國家的自主性與合作意愿,確保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穩定而不是“脫鉤斷鏈”。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讓經濟全球化更好惠及包括全球南方國家在內的每個國家、每個民族。

  (二)推動國際機構改革,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包括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及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機構改革,以及推動G20、金磚等全球或區域治理機制發展完善,為新型經濟全球化提供制度保障。特別是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增加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多邊開發銀行和其他國際經濟金融機構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推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占比調整,改變多邊開發銀行的商業模式,加大不同多邊開發銀行之間的合作,提高貸款規模和改善貸款條款,加快貸款項目的部署和批準以及資金支付周期,發展數字金融、綠色金融,有效利用私人可持續融資,加強債務可持續性、加強全球金融安全網等,增強金融包容性、促進可持續發展,使現有國際經濟金融秩序更加公平、合理、高效。這也是全球南方國家的普遍要求。也希望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能力建設上給予更多幫助,并且兌現已有的承諾。

  (三)加強本幣合作,推進國際貨幣多元化。全球南方國家的群體性崛起正在深刻改寫世界經濟版圖,全球南方國家對于使用本幣進行投融資和貿易結算表現出日益濃厚的興趣,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呼聲高漲,構建多元化的貨幣體系已經被推到了國際金融市場的臺前。促進國際貨幣多元化勢在必行。但與美元相比,其他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仍相對處于弱勢,加上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政治互信、經濟發展差異、金融市場水平如政局、幣值不穩等對本幣合作有一定影響,但本幣合作前景廣闊。隨著南南經貿合作的深入,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本幣合作前景被普遍看好。例如,中國與巴西等國家的經貿合作不斷加深,雙方在本幣結算、熊貓債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并且有實際的合作案例。

  (四)堅持創新驅動,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如火如荼進行中,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能,推動世界各國經濟合作更便利、更緊密。各國需要營造平等、公平、公正、開放的科技環境,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和發展手段,加快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打造全球創新共同體,推動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助力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

  (五)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給全球南方國家帶來復雜嚴峻的影響,需要大力尋求以可控成本實現綠色發展的新道路,同時敦促發達國家落實氣候援助承諾,反對西方利用“碳門檻”搞“綠色保護主義”。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共同努力,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三、共建“一帶一路”

  (一)加強全球南方合作,離不開共建“一帶一路”。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帶一路”始終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圍繞基礎設施“硬聯通”、協議機制規則標準“軟聯通”、文化交融“心相通”,不斷深化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國際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不斷增強,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不僅為增進同共建國家友誼、促進包括全球南方國家在內的共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而且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當今世界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

  (二)共建“一帶一路”的豐碩成果也使全球南方受益。目前,中國與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標志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中國推動共建國家著力解決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問題,大幅消除貿易投資壁壘,改善區域內和各國營商環境,建設自由貿易區,拓寬貿易領域、優化貿易結構,拓展相互投資和產業合作領域,推動建立更加均衡、平等和可持續的貿易體系,發展互利共贏的經貿關系。2023年,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達到19.4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占中國外貿總值的46.6%,規模和占比均為倡議提出以來的最高水平。2013-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2023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407.1億美元,同比增長31.5%,增速較對外投資整體增速高了22.8個百分點。其中,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約318億美元,同比增長51.6%,占“一帶一路”直接投資總額的78.1%。中國企業與共建國家政府、企業合作共建的海外產業園超過70個。截至2023年末,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設立境外企業1.7萬家,占中國境外企業總量的35.4%。麥肯錫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在非洲雇員本地化率達89%,有效帶動了本地人口就業。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相關投資有望使共建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

  (三)共建“一帶一路”也是造福全球南方的幸福路。作為一個發展的倡議、合作的倡議、開放的倡議,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目的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進而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打造共同實現現代化的幸福路。這條路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希望之路。這條路會持續為共建國家、也為全球南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為共建國家包括全球南方打造新的經濟發展引擎,創建新的發展環境和空間,增強發展能力,提振發展信心,改善民生福祉,為解決全球發展失衡問題、推動各國共同走向現代化作出貢獻。

  (四)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全球南方合作重在行動。未來是美好的,面向未來,需要行動,重在行動。共建“一帶一路”,既要深化互聯互通合作的“硬聯通”,又要提升規則規制標準對接等的“軟聯通”,也要推動人文交流的“心相通”,更要共同謀劃好現代化的“夢相通”。要繼續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為指導原則,共同行動,深化務實合作,推動“一帶一路”行穩致遠、高質量發展。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發表的題為《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講中,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八項行動”分別是: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

  (五)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全球南方合作需加強機制建設。12月2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第四次“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重點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建設,完善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統籌管理機制,完善“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協調推進機制,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務實合作機制,完善新興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機制,完善投融資多元化保障機制,完善風險防控內外協同機制,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機制,完善高水平國際傳播機制,完善廉潔絲綢之路合作機制,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開創共建“一帶一路”更加光明的未來。同樣加強這些機制建設也有利于全球南方合作享有光明的未來。

  面向未來,中國對共同建設好“一帶一路”,對推動全球南方合作與發展充滿信心。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愿與包括全球南方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加強全球南方合作,落實好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新的強大動力,共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