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0年中國設立深圳經濟特區開始,從設立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再到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最高水平開放形態的海南自由貿易港,中國自由經濟區的發展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全過程。
中國自由經濟區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及對外開放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可以概括為“2345”:中國22家自貿試驗區吸引的投資和貢獻的對外貿易額占全國的20%左右;各類工業園區對GDP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230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占比40%左右;各類工業園區對工業產出的貢獻率達到50%左右。
在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和中國高水平開放的大趨勢下,轉型成為自由經濟區面臨的重大課題。
中國自由經濟區面臨的三大轉型趨勢
首先,由吸引外資為主向自由貿易為主轉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設立經濟特區并通過實施某些特殊政策吸引外資。今天,中國已設立了開放度更高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快推進自由貿易進程。例如,海南自由貿易港在3.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上實施高水平開放政策,這對全球自由區是一次重要突破。2025年底前封關運作,將標志著海南自由貿易港開始全面實質性運作,并將在促進全球及區域自由貿易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次,由制造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轉型。以深圳為例。改革開放之初,深圳經濟特區主要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深圳逐步以科技創新為重點、以服務業為主,成為全球知名創新城市。2023年,深圳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8%,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88.6%,服務貿易占外貿總額的比重達到20%。
第三,由商品和要素流動的開放窗口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型。當前,制度型開放成為中國高水平開放的重點。中央政策要求自由貿易試驗區率先落實《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規則、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規則等開放探索。海南自由貿易港將主動對標世界最高水平開放形態,努力打造制度型開放新前沿。
中國自由經濟區轉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為自由經濟區轉型發展提供巨大市場空間。一方面,科技結構變革蘊藏巨大的市場需求與融資需求。比如,2023年中國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達到42.8%,估計未來10年這一比重將上升到70%以上。這將帶來以數字經濟為重點的融資需求大市場。另一方面,消費結構變革蘊藏巨大融資需求與市場。初步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鄉居民服務型消費支出水平占消費支出水平的比重有望從2023年的45%提升到50%以上,由此將形成數萬億元的新增市場消費規模。
中國自由經濟區轉型面臨著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挑戰。中國自由經濟區的融資問題與國際形勢緊密相連。目前,中國和全球大部分地區普遍面臨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如何應對這個挑戰,對中國等大國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以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問題為例。雖然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口量很大,但出口額只占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總量的12.7%。相比較下,德國的汽車出口量占生產總量比重達到80%,美國達到70%,日本達到66%。更何況,新能源汽車是符合產業革命、消費升級、科技變革的產物。利用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限制中國相關產業發展,這將阻礙自由貿易與科技創新進步的進程。
再以數字經濟為例。2023年,中國的數字經濟規模不足美國的50%,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可是,一些國家在數字經濟領域采取大量的單邊主義限制措施,這將對全球數字貿易與科技變革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
以加強各國自由區合作推進全球自由貿易進程
全球自由貿易發展面臨新形勢。在全球強化地緣經濟、地緣政治的嚴峻挑戰下,發展與沖突成為全球面臨著的突出矛盾。對全球自由區而言,更多的還是挑戰大于機遇。在這個背景下,建議迪拜自由區和全球自由區組織更多關注全球自由貿易的發展形勢。對中國而言,吸引投資仍然是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面臨的重要問題,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推進制度型開放進程。
在更大市場中加強合作交流,促進自由貿易進程。2022年至2023年,在迪拜的中國企業增長了41%;僅在2024年上半年,就有742家新的中國企業加入,活躍的中國企業總數超過5400家。
中國積極推動RCEP區域合作。面對全球自由貿易新形勢,面對全球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地緣經濟割裂等突出挑戰,如果能把這些自由區聯結在一起,加強交流合作,將在促進全球自由貿易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自由區也將由此在新的經濟全球化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