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彭森: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推動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進展

時間:2024-08-27 14:23

  編者按: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主辦,中共威縣縣委、威縣人民政府承辦的“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地方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綜合改革促進縣域高質量發展威縣課題結題現場會”于2024年8月17日在河北省威縣召開。本文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彭森主旨演講。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媒體界的朋友們,同志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在夏秋之交,豐收在望的季節里,來到美麗的燕趙大地邢臺威縣,參加這次“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地方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研討會”。首先,我代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對會議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同時也要對遠道而來的來自15個省的同志們表示歡迎。

  剛剛勝利閉幕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主題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威縣長期以來一直是縣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探索者,是典型經驗的提供者。今天既是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學習會,也是威縣以綜合改革促進縣域高質量發展的課題結題會和交流會,這里我重點談談對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的一些學習體會。

  一、全面理解、深刻領會三中全會《決定》精神實質

  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著力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謀劃改革,主題鮮明、重點突出、舉措務實可行,是新時期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學習《決定》要認認真真地讀原文,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特別注意把握好這次《決定》的一些突出特點。

  首先,這次《決定》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路線方針,都表現出很強的連續性和堅定性,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典范。中央明確指出,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創的全面深化改革理論政策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所謂實踐續篇,就是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一以貫之的,中央堅持改革開放的路線方針是堅定不移的。例如,在改革的指導思想方面,《決定》強調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改革初始就確立的思想路線,這既是40多年來改革的重要經驗,也是十八大以來中央反復強調的思想路線。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大會上專門指出,沒有新一輪思想大解放,就沒有新一輪改革的大突破。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解放思想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因此,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要更大膽持續地解放思想。又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最重要的理論貢獻,是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怎么樣是充分發揮呢?文件提出 “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這三句話很好地定位了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從“使市場起決定作用”到“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這表明在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的基礎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主體的地位更明確、更突出了。再如,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三中全會在提出更加注重系統集成的同時,還強調更加注重突出重點。重點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決定》的說明中強調,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先發表的會議公報只提到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我參加央視新聞1+1節目解讀文件精神時,白巖松專門問我,“牽引”與過去“為重點”的提法是否有變化?我說,表面上有變化,實質上沒有變,牽引說明火車頭的質量大,才能帶動列車跑得快,質量大當然就是重點,這與過去的說法是一脈相承的,完全一致的。

  其次,這次三中全會所確立的一系列目標、原則、任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堅持了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的統一。會議認真總結了十年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績與經驗,深刻分析了當前我國面臨的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除了百年變局和各種風險挑戰之外,我們還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面對這些重大的風險挑戰,為了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為了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中國別無選擇,只能是凝心聚力,先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即發展和改革。只不過現在的發展是高質量發展,這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改革還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要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在這個問題上全黨達成了共識:“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三中全會沒有回避矛盾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決定的說明中強調,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在體制、機制、制度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等等。這里一共講了10條,這是近年來中央對當前矛盾和問題綜合分析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這也反映了中央的清醒,一方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不動搖,這是目標導向;另外一方面深刻分析了面臨的挑戰和問題,這是問題導向。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總目標提供了根本動因。

  第三,這次全會所確立的總目標和各項改革舉措、任務都具備更明確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稕Q定》明確提出,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80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為了達到這個總目標,《決定》提出七個聚焦,這七個聚焦就是實現各項目標的根本保證?!稕Q定》從第二部分到第十五部分,共有56條,沒有講什么大道理,講的都是具體改革任務、舉措,也有的是重大的政策。有的地方一句話就是一項重大改革任務,提的十分明確,關鍵是下一步具體落實問題。如,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就一句話,但全國人大與相關政府部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完成。當然,后面還提出深入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公關任務等,這都為民營經濟促進法提供了具體的法條和規定。又如,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部分中,提出“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這一句話也是一項重大改革;提出“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這又是一項醞釀多年終于推出的改革。還有,“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中央財政事權原則上通過中央本級安排支出”,這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中央財政事權委托地方代行的問題。再如,“推進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短短一句話對實行了幾十年服務于二元經濟、計劃經濟的戶籍制度是一個根本性突破。類似的改革任務、舉措還有很多,據統計共300多項,因為目標很明確,任務要求很清晰,只要落實好,到2029年全面完成任務,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會更加成熟和定型。這是我講的第一個問題,怎么理解把握三中全會《決定》。

  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更加注重突出重點,突出體制機制改革,突出戰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特別強調要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如何理解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呢?我想,一是強調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改革的實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破除束縛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為生產力發展開辟道路。在這個意義上,經濟體制改革的作用更大更直接,我們一定要通過抓重點來帶動全盤。二是體現了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牽引”作用就表現在經濟體制改革可以通過解決發展中的難點、熱點問題,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的化解,為其他改革在物質基礎上、社會環境上創造更好的條件。三是“牽引”也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領域改革的內在協同關系。經濟體制改革觸動了各方面利益矛盾,也必須協同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的改革。各領域的改革要系統集成、頂層設計、整體推進。但是,要牢牢抓住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為重點。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仍然是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經過幾十年的改革探索,三中全會還是指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這里的關鍵還是誰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問題,實際上這也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堅持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就是計劃經濟;反之,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就是市場經濟。習近平總書記不只一次指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指出,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的形式。這次《決定》也強調,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和效益最大化。政府既“放得活”又“管得住”,這句話也很重要,“放得活”是前提,是重點。政府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市場的直接干預,這樣才能放的活。而“管得住”,主要還是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更好地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

  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主要包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等方面,具體改革任務在全部300多項改革重大舉措中占一半以上,其中,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又是重中之重。在這個主題下面,一是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培育和發展更有活力、競爭力、創造力的市場主體,特別強調了堅持致力于為非公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其關鍵還是要保證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二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圍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關鍵是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堅決破除行業壟斷、所有制歧視、地方保護和市場壁壘,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三是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種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活力充分釋放。完善主要由市場供給關系決定要素價格機制,防止政府對價格形成不當干預。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應該說,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最關鍵、最基礎性的任務,也是市場化改革成敗的關鍵。四是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包括完善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對侵犯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的行為實行同查同罪同罰,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等等。

  三、積極推進綜合配套改革為縣域經濟發展開辟道路

  三中全會決定,在“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一章中,專門強調“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在論述“提升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一章中,要求各地“鼓勵結合實際開拓創新,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這次在威縣召開“以綜合改革促進縣域高質量發展課題結題研討會”,我覺得正當其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縣域工作,多次明確指出:“縣一級承上啟下,要素完整,功能齊備,在我們黨執政興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居重要地位”“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縣域工作的重要意義做出深刻闡述的同時,明確要求縣域發展“要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不斷取得事業發展新成績”。近幾年來,威縣的改革實踐很好地體現了統一起來、結合起來、貫通起來這三條精神。這其中,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我們一切改革舉措都要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來謀劃和推進改革。威縣多年來的改革探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用實踐很好的證明這一點。“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這也是威縣實踐最成功的一條經驗。實踐證明,改革是激活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塑造縣域發展優勢的根本動力??h域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完全可以按照中央關于鼓勵開展差異化改革試驗的精神,緊密結合本地實際,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先行先試,創造出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改革經驗。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是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三中全會《決定》專門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問題作了重要部署,這方面威縣圍繞破解二元結構,推進統籌發展,探索城鄉一體化改革,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成功道路,給改革也提供了寶貴經驗。實踐證明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縣域連接城鄉的中樞作用,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要全面提高縣域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促進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可以更快縮小城鄉差別,在促進城鄉共同繁榮方面走出一條新路。

  借此機會,向威縣多年來在改革探索中所取得的經驗和探索成果表示衷心的感謝。參加會議的還有來自15個省的改革戰線同仁,希望大家認真學習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有關精神,在改革實踐方面創造更好的經驗,為高質量發展和早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出貢獻,謝謝大家!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