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專訪趙艾:全面深化改革是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

時間:2024-09-11 11:23 來源:中新網 作者:記者 李金磊

  “以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重要的在于找好重點、焦點和著力點。”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艾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表示,要把重點、焦點和著力點放在市場、創新、企業家三個方面。同時,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要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

  要充分激發市場、創新、企業家的活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激發市場活力。”趙艾認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依然是新一輪深化改革重中之重。

  趙艾表示,我們常說“綱舉目張”。要“舉”好、“舉”強繼續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個“綱”,去“張”深、“張”實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這個“目”。要堅決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推動各類所有制企業協同發展,聚焦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改革攻堅,打破阻礙市場化配置資源、影響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層障礙,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當然也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趙艾指出,對于政府而言,重要的在于實施營商環境改進提升行動,抓好招商引資領域突出問題整治,提供公平競爭的良好營商環境,特別是法治環境。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平等競爭的法治環境要勝于任何優惠政策。改革與法治,如一鳥兩翼,一車兩輪。只有法治成為真正的法治,才能從根本上掃清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打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體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激發創新活力。”趙艾說,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創新包括很多內容,重點一是科技創新,二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三是著力推進發展方式創新。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激發企業和企業家的活力。” 趙艾說,激發市場活力,離不開企業和企業家的活力,創新的活力同樣很大程度上也來源于企業家和優秀企業家精神。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處理好政府和企業、企業家的關系。因此,激發企業和企業家的活力,對于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是關鍵的關鍵。

 

  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

  “要高度重視科技革命特別是人工智能突破性變革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影響和沖擊。”趙艾稱。

  趙艾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科技革命對世界格局、國與國關系、對一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的影響范圍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百年變局,最大的變局是科技革命引發的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突變為代表的科技革命之變是比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更大更深刻的變革。

  他指出,我國是人工智能發展大國,人工智能發展位于世界前列。大模型數量排名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人工智能獨角獸,人工智能風險投資規模等,中國在全球排名中都屬于第一梯隊。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比如說人臉和語音識別技術,應用場景與各行各業的結合和滲透等,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創新生態環境已經初步形成,人工智能發展有了非常好的沉淀。

  不過,我國人工智能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趙艾認為,我國人工智能存在的短板主要表現為五個薄弱環節:

  一是技術落后,特別是決定算力的GPU芯片等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很大。二是人才不足,尤其是具有基礎性原創性研究的高端人才需求缺口大。三是平臺缺乏,缺乏有影響力的商業化開源開放平臺。四是語料就是數據量不夠,人工智能訓練的語料參數,目前英文占93%,中文語料占不到0.1%。五是資本短視,資本市場投人工智能的規模還比較小,不太敢冒風險,缺乏耐心。

  “面對差距和挑戰,要努力趕超。”趙艾表示,現在促進人工智能加快發展已成為國家大政方針。人工智能自2017年以來多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開展“人工智能+”行動。

  要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

  在趙艾看來,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產業基礎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發展方向是未來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夠充分體現新質生產力。” 趙艾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是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實力特別是核心競爭力。

  趙艾指出,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等已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在他看來,未來產業代表著未來科技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新方向,是新質生產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先機的關鍵所在,是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調整中最活躍的力量,也是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重要抓手。未來產業包括類腦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仗扉_發、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發展必然伴隨像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具有高成長性和戰略先導性,對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未來競爭優勢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發展潛力。因此而產生的新產業必然會迅速形成新動能,促進新舊動能的迭代轉化,催生新業態、新賽道、新模式,由此推動產業結構革命性的轉型升級。

  他指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正在實踐中快速形成。當前,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

  鋰電池、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新三樣”行業近年來發展比較快,在國際市場上形成較強競爭力。2023年,我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增長29.9%。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已經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展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趙艾說。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