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彭森:中國改革有哪些重要經驗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在浙江財經大學與青年師生交流觀點

時間:2024-04-22 14:17 來源:浙江日報

  作為一名改革的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回顧總結中國改革所走過的歷史進程,我認為以下幾方面的經驗尤為重要。

  第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確處理好改革的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的關系。

  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前提條件,思想不解放,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橫行,就沒有創新、沒有改革。

  40多年來,每一次改革深化、每一項重大改革方案的出臺,首先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為條件的,沒有思想解放,任何改革突破都難以想象。回過頭來講,改革時代為什么以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不是因為這次會議開始了改革開放,中央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沒有做這樣的決定,但是,中央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線。我想小平同志關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要講話,是開辟新的改革時代的主要因素。小平同志特別提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所以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到了1979年4月又開了中央工作會議,當時提出八字方針“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改革”第一次作為重要的工作方針,后來又經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探索,到了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才正式作出《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包括小平同志強調市場化的改革,正確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這都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實踐成果。應該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關鍵是實事求是,能不能做到實事求是,關鍵看你能不能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了才能實事求是。

  2018年,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所以我想解放思想是我們從事改革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第二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

  改革的本質就是變革上層建筑生產關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不是目的,改革只是工具,是路徑的選擇,目的是為發展服務。所以改革開放初期最大的阻力還是“姓社姓資”的身份,小平同志后來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是硬道理”“不改革死路一條”。正是堅持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改革的評價關鍵看是否有利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40多年改革才會克服和排除各方面的干擾,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過去改革開放之前,想象不到中國的糧食問題能夠解決,現在很多年輕人很難想象當時的困難。這都是因為改革創造了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力。當前中國進入新時代、面臨新矛盾、開啟新階段,但“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這個論斷沒有變。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本質上講還是發展是硬道理,最重要的是要解放生產力。

  第三是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40多年來中國改革的核心問題一直是計劃與市場的關系。1982年黨的十二大前后,對商品經濟的爭議很大。小平同志在1980年講過,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后來又提到,在計劃指導下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因此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有計劃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目標模式變化反映了思想解放的過程,也是“三個有利于”標準檢驗以后的結果,更是人民在改革實踐探索中達成的共識和正確的選擇。

  近年來中央也多次強調市場化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以市場化改革的思路和辦法破解發展難題。黨的二十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強調的還是這個問題,市場化改革是我們改革的最基本的經驗,是我們改革的方向。

  第四是要堅持走漸進式改革的發展道路。

  中國作為一個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各項改革都必須從自己的國情出發,不可能照搬外來的模式,教條主義的東西對中國是不靈的,所以小平同志在改革初期提出,“摸著石頭過河”,重大改革的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開,這種漸進式的改革思路,也成為中國改革最為人稱道的一個模式。漸進式改革的關鍵還在于要重視調動地方、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尊重和保護改革的首創精神,支持和保護廣大干部群眾滿腔熱情地投身到改革事業中。當然也包括要支持和保護企業家等社會階層,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作用。

  我想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國的價格改革。

  改革開放初期,圍繞著到底是國企改革還是價格改革是中心,在寫十二屆三中全會決定時有很大的爭論,最后講,國企改革是中國改革的重要環節,但是價格改革是中國改革成敗的關鍵。中國價格改革通過“價格雙軌制”逐步放開小商品價格,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才最后真正地解決了“價格雙軌制”。

  實踐證明,漸進式的改革是中國的智慧、中國的哲學,也證明了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主人。在過去深化改革的十年中,我們也搞了很多改革的探索,包括自貿區的改革、農村“三塊地”的改革、要素市場化綜合配置的改革,還是要通過先行試點取得經驗,然后再從面上鋪開,這也是正確處理好改革與法治的關系、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關系。在有些地方開展差別化的改革,浙江是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不同的任務,不同的含義,但是都通過了綜合授權事項清單,允許某一方面的法律暫行使用,解決了過去那種要把一切改革納入法治軌道的做法。

  第五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有兩個基本點,第一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動力,人民群眾也是實踐和認識的主體,一切智慧的源泉留在群眾的實踐中,只有尊重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中的首創精神,中國的改革開放才能不斷地克服困難、開拓進取。我想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進程中最鮮明的一種特征,就是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

  第二是改革發展都是為了人民,以人為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人民至上,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一切改革如果不能以人民為中心,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無意義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成功,關鍵還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國改革的基本經驗非常多,包括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正確處理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關系,正確處理改革和法治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關系等。但是中國的改革最重要的一條經驗是堅持黨的領導。我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說。

  45年來,所有重要的改革決定都是在黨的會議上作出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成立了中央深改組,十九大以后改成深改委,前前后后開了70多次會議,幾百條的改革政策和措施都是經過中央作的決策才開始實施的。

  按照中央的模式,地方的書記一般也是一個省、一個市的深改委負責人,他們掛帥來直接推動改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改革最本質的特征、最基本的經驗。(記者 吳曄 整理)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