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聚焦改革 > 對外開放

堅持擴大開放 分享發展機遇

時間:2023-11-06 14:2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記者 孫昌岳

  11月5日,第六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分論壇之一,《世界開放報告2023》發布暨國際研討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國際政商學界人士緊扣開放、合作、共贏等關鍵詞展開深入交流,積極為推動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貢獻智慧力量。

  世界開放“寒意”猶濃

  近年來,世界開放事業面臨挑戰,“寒意”猶濃。根據《世界開放報告2023》,2022年,世界開放指數為0.7542,比2021年下降0.4%,為2008年以來第二低的水平,連續第七年介于0.75和0.76之間,回升基礎仍不穩固。世界開放政策和開放績效仍然低迷,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開放雙雙收緊。

  “新冠疫情、地緣政治沖突、通脹債務高企、能源糧食危機等多重負面因素接踵而至,對全球開放造成‘立體式’沖擊,深刻改變世界開放格局。”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表示,開放鏈條加快重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從成本、效率優先轉向更加注重安全和韌性,更趨于本地化、區域化、多元化;開放版圖逐步改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尋求開放的愿望更加強烈,需求更加迫切;開放治理挑戰增多,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遭受沖擊,博弈焦點從市場準入議題轉向對發展中國家更有挑戰的“邊境后”規則。

  開放動力正在“破冰”

  雖然近年來世界開放持續低迷,但也蘊含著擴大開放的希望。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宇燕表示,一方面,科技進步、數字智能、綠色發展等因素進一步減少了貨物、服務、信息等要素流動的阻力,提升了開放績效;另一方面,全球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綠色貿易投資正在成為世界發展新賽道,有望在維護和提高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韌性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目前,經濟全球化進入盤整時期,碎片化、陣營化的風險依然存在,但是只要貿易是互利的,只要資本還是全球逐利的,經濟全球化就不會停止。”商務部原部長陳德銘表示,從客觀動力看,科技變革正在積蓄力量,特別是以數字經濟為基礎的服務加速演變。麥肯錫預測,到2025年全球數據流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11萬億美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測算,數據流動對各行業利潤增長的平均促進率可達10%。以中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始終堅持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堅定不移地推動共同開放。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表示,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消除貧困、提高人類福祉,而開放有助于實現這一最終目標。一個社會、文化、經濟相互交融,思維相互碰撞,人員相互往來的世界,必將優于更加封閉的世界。

  做大“蛋糕”實現共贏

  “推動世界經濟走向復蘇和發展的正軌,已經成為全球焦點和當務之急。”周小川表示,各國需要加強開放合作,共同把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機制做實、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

  如何重振多邊主義,進一步擴大開放?聯合國副秘書長李軍華表示,首先,要重申并加強以規則為基礎、非歧視性、開放、公平、包容、可持續和透明的多邊貿易體系的承諾;其次,要對國際金融體系進行改革,加速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投資;再次,要團結協作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中國家必須得到支持,制定綠色、公平和彈性的增長路徑;發達國家則應履行其資金承諾,包括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援助承諾。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中國以連續六年進博會的精彩實踐證明: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變。

  匯豐集團行政總裁祈耀年表示,中國持續開放的承諾,對所有在華經營和投資的企業以及中國的國際商業伙伴,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擁有眾多世界領先的科技公司。2022年,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的三分之二來自中國。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設備生產方面,中國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些領域的不斷發展,以及其所帶來的外貿機遇,將為中國和世界實現凈零目標注入強大動能。”祈耀年說。

  中國式現代化是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大機遇。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研究中心理事長顧學明表示,中國式現代化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更多正能量、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更多穩定性和新機遇。中國的開放發展,將助力亞洲成為疫后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