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會員新聞

中改院:為中國改革“諫言”25年

時間:2021-07-24 00:57

  29日,一場“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在海口舉辦,論壇的主辦者——“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改院”)也迎來25歲生日。

 

 

 

  這家被譽為“中國改革智庫”的民間研究機構自1991年11月1日誕生開始,以“直諫中國改革”為己任,就改革開放的重大問題發聲,其自身經歷也成為中國社會智庫發展的縮影。

 

 

  “以改革理念辦院,用創新精神研究”,這是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陳錦華給這所民間學術研究機構的評價。中改院院長遲福林介紹,該院建院即以股份制企業化運作,依靠社會力量辦社會智庫。

 

 

  遲福林認為,政策研究人員當以國家發展的戰略性、前瞻性研究為天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說,中改院在過去25年間抓住改革開放的重大問題發表見解建議,已形成品牌。

  這家智庫提供的多項“前瞻式”研究成果,如,“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的政策建議,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的政府轉型系統思路和相關政策建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建議等,為中國經濟改革決策層采納。

  據介紹,25年來該院圍繞國有企業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農村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中國改革專題,舉辦國際研討會200余次,提交政策和立法建議報告200余份,發表學術論文2000余篇。

  陳錦華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大環境所創造的體制和機制,為中改院的產生、成長、發展壯大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使它可以積極作為,為國家、為社會、為企業做貢獻。

  目前,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推進,決策者更為開放地傾聽多方聲音,讓非官方智庫有了更大的舞臺。近年來,中改院以其民間智庫身份,完成國務院交辦的“行政權力結構調整研究”;完成“關于簡政放權政策落實情況的國務院國事評估”等課題。

  轉型時期中國經濟改革與國際經驗之間需要橋梁,中改院便是其中的一座橋梁。該院通過長期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德國國際合作機構等開展合作,加快國際化的步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國別主任文靄潔說,雙方都著眼于包括市場經濟建設、扶貧、加強新興國家智庫政治經濟對話等許多中國重大問題在內的研究和討論。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前首席總裁艾森布萊特指出,中改院提出的中國與其他國家經濟結構的比較研究非常有價值。

  中改院2014年發起設立的中歐改革論壇就加快中歐自貿區建設等議題進行研討,引起政學商界的高度關注。WTO前總干事拉米寄望,未來中改院能夠在構建中歐橋梁上發揮作用。遲福林認為,民間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創新力量之一,對國家戰略和政策的創新具有獨特的作用,其發展應以公益性為導向,保持研究的獨立性、客觀性,以體制機制創新形成持續動力。

  (來源:中國新聞網)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