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迎來成立25周年紀念日。
自1991年誕生以來,中改院堅持以“直諫中國改革”為己任,為建設中國改革智庫全力奉獻,中改院向中央有關部委提交了200多份政策建議報告,出版了290余本改革研究專編著,公開發表了2000多篇改革研究論文,獲得了包括“五個一工程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中國發展研究獎”等在內的多個國家級獎項。
25年來,中改院緊扣改革主題,堅持問題導向的改革行動研究、服務黨和國家改革決策的政策咨詢研究、改革理論創新的基礎性研究,在中國諸多改革大考中發揮了社會智庫重要而積極的作用:1993年,提出“從國有企業向國有資本過渡”的改革建議;1995年,提出“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2003年7月,在應對SARS危機中,首倡“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2004年,建言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2009年,承擔國家發改委委托的“十二五”改革研究,提出“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推進十二五改革”。這份報告成為國家“十二五”規劃起草的參考;2013年6月,提交的“改革跑贏危機的行動路線(30條建議)”,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起草的參閱件;2015年7月,受國務院辦公廳委托,承擔“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相關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第三方評估,這是社會智庫首次參與國事評估;2015年改革研究報告《轉型抉擇:中國經濟轉型的趨勢與挑戰》總論被用作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起草的參閱件。
2015年1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座談會,聽取對政府工作報告的意見和建議,會上當場向遲福林交辦行政權力結構調整的研究課題。加班加點、挑燈夜戰、深入調研,在遲福林的帶領下,中改院形成《面向2020年的行政權力結構改革(60條建議),得到了高度認可。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魏禮群說,“中改院一直把行政體制改革作為研究重點課題,特別是在建設服務型政府、創新市場監管、改革行政權力結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好評?!?/span>
25年來,中改院不斷創新管理體制和研究機制,成為中國改革研究重要基地,已發展為在國內外都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智庫,也為我國智庫發展提供了可供復制和研究的經驗。
堅持“小機構、大網絡”。中改院堅持“小機構、大網絡”的運作體制,形成了由2000余名來自50多個中央相關部委以及31個省市自治區相關部門、科研機構和重點高校的專家學者構成的“大網絡”,其中核心層網絡專家有100人左右。50人的“小機構”,凝聚起了“大網絡”,有效整合多方面的智力資源,為不斷提高研究質量提供了重要支持。
堅持國際交流與合作,向世界講好中國改革故事。中改院長期執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中德雙邊政府合作項目,與數十個國家的政策研究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中改院曾是博鰲亞洲論壇唯一的智力支持機構,連續5屆為論壇年會提供主題議題設計等智力支持。2007年,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委托,研究撰寫以“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為主題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向外交部提交2014年APEC峰會主題議題研究報告;2014年發起設立中歐改革論壇,率先提出并不斷建言加快中歐自貿區建設;中改院發布的《中歐自貿區——2020:深化中歐合作的重大選項》研究報告,已引起中國與歐盟方面的廣泛關注。近年來,加強服務“一帶一路”區域對外開放戰略研究。
堅持創新,以公益化為導向,企業化運作。不要財政撥款,依靠社會力量辦社會智庫,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公益性一直是中改院始終堅持和不斷強化的基本導向,中改院還自籌經費建設中國改革信息庫,搶救性收集了我國改革開放形成的一批重要歷史文獻和相關資料,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獨特的運作模式,形成了中改院獨特的文化氛圍。恪守知識分子的時代責任和價值追求,中改院匯聚了一支盡心竭力、直諫改革的知識分子團隊?!爱斍?,我國正處于增長、轉型、改革的關鍵時期,中改院將繼續堅持獨立靈活的體制機制,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更好地服務于改革政策決策,為提升國家軟實力承擔好新型社會智庫的歷史責任”,中改院院長遲福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