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掀起了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把握數字經濟加快轉型的重要契機,以“數字經濟、工業互聯、制造未來”為主題,深入探討工業企業如何強化創新驅動,加速實現數字化轉型突破,提升工業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扎實舉措,很有意義。
深刻把握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總體態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這為我們把握今后15年乃至30年制造業企業發展的戰略方向與任務指明了方向。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是制造業的主力軍,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面對新時期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數字技術成為最具革命性、領先性、驅動性的重要力量,在制造企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著重大作用與影響。
開展數字化轉型的廣大中國企業作為數字經濟的主戰場,使中國制造業成為數字應用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成果最豐富的領域。
近年來,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持續向縱深推進,通過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實踐的案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進程,不僅推動了產業的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而且帶動了企業的生態重構與發展模式創新。制造企業的數字化區域協同發展,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亮點。
據統計,2022年重點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8.6%,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7%;軟件業收入超過10萬億元,工業互聯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達到240個,設備連接數超過7600萬臺套。
推進新型工業化,重點在制造業,著力點在企業,路徑是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數字技術是最為重要的底層技術和不可或缺的手段。
邁步這一歷史性進程,需要抓住數字經濟、數字技術先機,充分發揮我國綜合優勢,堅持新發展理念,強化創新驅動,發揮數字經濟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的作用,全面提升我國制造技術、企業管理水平和全球分工地位,提高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著力接斷點,填空白,鍛長板,補短板,大力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增強國際競爭力,確保產業安全,還要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持續推進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變優。
準確把握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方向
面對黨的二十大部署的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的任務,制造業企業再出發的基礎已經具備,條件正在充實,機遇需要抓住。
2022年,我國制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制造業增加值超過33.5萬億元,占GDP比重的27.7%,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15.5%和31.8%,以“上天入地”為代表的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等制造業成果成批涌現。
與此同時,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移動通信網絡,累計建設開通5G基站231萬個,全國在用數據中心超過65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數實融合站在了新起點。
目前來看,中國制造業已經在總量和發展速度上領跑全球,但質量、效益相較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基礎創新能力不足,尤其是數字化轉型迫切需要進一步提質加速。我國制造業企業數量巨大,多數中小企業集中在傳統制造業領域。
要有效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的“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應加強統籌考慮與超前把握,化被動為主動,集各方資源加速前行。
第一,重視各級政府引導作用,確立數字化轉型新方向
要把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放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成高質量發展任務的高度加以學習思考,進一步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經濟的重要論述精神,圍繞黨中央、國務院近日下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要求,深刻領會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及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意義,將國家全局部署與地區發展規劃有機結合,根據資源稟賦和企業結構特點在國家戰略方向上聚集力量做出新的安排。
研究制定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發展的新舉措,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產業集群的領域做文章。
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制造業等重點領域,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資源落地,積極發展工業互聯網應用普及模式,支持建設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新發展格局。
高度重視中央明確的“將數字中國建設工作情況作為對有關黨政領導干部考核評價的參考”要求,提升企業對數字化轉型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
第二,重視制造業企業融通作用,打造數字化轉型新生態
針對規模不同、科技能力不一的企業差異巨大的現狀,把發揮協同作用、形成企業融通發展新生態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路徑。
以大企業為龍頭,發揮數字化牽引作用。數字化力量雄厚的大企業應按照國家引導和市場推動,將自身建設的數字化服務平臺向中小企業和社會開放,有針對性開發一批適合中小企業的優質工業APP,提供低成本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解決方案。
以產業鏈供應鏈為優先考慮的應用場景,以大帶小,按照統一標準加快數字化改造,推動各類生產要素的泛在連接、柔性供給和優化配置,加強對產業鏈大中小企業的數字化分析和智能化監測。
鼓勵帶動更多有實力的中小企業參與大企業主導的生產供應鏈條,促進產業鏈制造能力的集成整合和在線共享,延伸形成服務型制造新環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智能化水平。
第三,重視服務商的支撐作用,用好數字化轉型新平臺
目前相當一批中小企業不具備自己升級轉向數字化經營的能力,迫切需要專業化服務商去幫助開展數字化轉型。
要充分認識從事產業數字化的專業服務隊伍,對加快突破產業數字化轉型技術瓶頸,破解企業數字化改造難題,建立數字化支撐服務體系,打造數字化轉型平臺具有的重要意義。一批規模各異的信息化服務商已成為提供專業工程技術服務方面的骨干力量。
大量中小規模的服務商既要著眼大企業的數字化改造,更要著力幫助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應推動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和互聯網平臺企業聚焦中小企業數字化共性需求,研發即時溝通、遠程協作、項目管理、流程管理等基礎數字應用。
鼓勵服務商、互聯網平臺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等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展示數字化場景融合應用和轉型方法路徑,針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痛點難點,提供“小快輕準”產品和解決方案。
第四,重視產學研創新機制作用,培育數字化轉型新隊伍
制造業企業在積極開展數字化轉型探索中,不僅應突破數字技術的瓶頸,更應著力企業的生產方式、業務形態、組織方式及創新范式的轉變。
面對不同于傳統制造業的發展路徑,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以產學研機制的確立形成全面的企業創新戰略。
應以高效、精準、智能、柔性、協同的標準推動生產方式轉變,以服務型制造理念加快業務形態轉變,以扁平化、網絡化、平臺化、靈活化實現組織方式轉變,以“數據驅動、跨界融合、人機協同、共創分享”促進創新范式轉變。
應全力打好數字科技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發揮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聯合工作機制作用,建設高能級數字科創平臺;加快引進培育高層次數字創新人才,加快發展壯大數字企業梯隊;探索數據基礎制度體系,搶占數據技術創新制高點;推進以產業鏈為基礎的產業大腦建設,深入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開展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加快網絡、標識、平臺、安全等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
第五,重視社會組織支持作用,集聚數字化轉型新資源
應充分考慮到,資源匯聚與連接能力是企業數字化轉型價值實現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數字經濟條件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將越來越倚重數字化全面連接。
許多企業在改變原有“等客上門”經營模式的同時,正在大力發展線上線下并行模式。但從實踐效果看,僅靠企業自身建立端到端的數字生態仍受到多方條件限制。
利用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等第三方平臺的資源與渠道優勢,無疑是化解困難的有效做法。借助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優勢,依托數字化手段建立起面向政府(G端)、企業(B端)和消費者(C端)的數字化渠道和場景連接,與外部生態合作方深度連接,打通全渠道、全場景服務鏈條,將有助于共建共贏共享的數字生態圈。
第三方平臺在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還可以借助縱向聯系同行業企業、橫向匯聚不同方面資源的便利條件,組織或支持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高校等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編制,結合5G、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趨勢,加快構建涵蓋工業互聯網關鍵技術、產品、管理及應用的標準體系,并組織推廣應用。
引導工業互聯網服務商和應用企業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加快將自主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轉化成工業互聯網標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