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泛珠三角區域,區域合作持續推進,發展活力朝氣蓬勃。珠江一領,山水共榮,泛珠“9+2”各方在深入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
與此同時,泛珠三角區域類型復雜,省際交界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如何打通這一堵點,找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破局之道?7月14日,在廣州舉行的第十四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以其真知灼見,洞察泛珠“9+2”深化合作之道。
重中之重:實現制度與規則的統一
2023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第十四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以“深化省際交界地區合作 促進泛珠區域協調發展”為主題,聚焦區域合作新現狀,為打破機制藩籬、促進要素資源充分流動、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破局新思路。
泛珠“9+2”以獨特的區域優勢、經濟縱深以及廣闊的發展腹地,作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示范,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
在深化合作的過程中,復雜多樣的區域體制面貌以及不同地區發展水平的顯著差距對統一大市場建設提出了挑戰。
如何打通這一堵點,進一步釋放各要素、各區域的經濟活力,推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向更深層次、更高目標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為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格局提供強勁支撐,是本屆論壇的核心要義。
鄧璐:您一直在呼吁要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而且要通過制度的改變,來保證市場的統一性和一致性,能不能為我們舉例說明?
樊綱:建設統一大市場首先就要規則統一,營商環境規則統一了,大家都按照統一規則運行,發展起來就更加高效。
舉個例子,德國現在發展得很好,但是在中世紀后期的時候,德意志土地分成了300多個公國,每一個公國都有各自的規則,從每一個公國過境都收稅,經濟根本發展不起來。德國人李斯特就到處游說,一定要統一關稅,統一規則,德意志才能發展起來。
我們這些年推行市場化改革,在各地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下一步就要看一看還有哪些堵點。特別是營商環境,有的時候名義上的規則都是一樣的,但是等到具體實施的時候,不同地方往往采取一些措施,使得規則顯得不那么一致。
企業落地到一個地方,光去是不行的,能不能真正地打開市場,這取決于后邊很多事情,這是我們現在需要考慮的。
說到泛珠三角,這個機制要進一步發揮作用就不僅僅要規則統一,而是要向營商環境水平比較高的地方看齊,真正能夠落實到不同的區域中去,那么我們更多的企業就能在這個區域當中有更大的發展。
“所以說不要光看注冊那個環節是不是統一,還要想想后邊經營起來是不是有一個環境,使得它真正能夠盈利、真正能夠發展。”
破局關鍵:打破制度和行政的藩籬
在本次論壇的主題演講中,樊綱分享了題為《加快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 推動泛珠區域經濟更加活躍發展》的報告。
在報告中,樊綱指出在過去十年間,泛珠機制下硬件基礎設施環境已經得到了相當的改善,目前應將重點放在軟件條件的改善方面,即規則統一,市場統一。
在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各地要能夠互相借鑒、互相學習,共同推進統一大市場的建設。
鄧璐:我們看到了利好,也要看到相對比較薄弱的地區,比如合作模式相對比較單一、存在一些無序的競爭。您覺得目前我們可能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哪些,破局的關鍵是什么?
樊綱:政府之間的合作應該側重在公共品的供給方面打通一些堵點。比如,我們要統一城際交通,把高速公路、高鐵修過去。然而,有些地區存在不愿意通高鐵、高速公路的情況,怕資源、人才和企業流失到更發達的地區去。這種行政阻隔耽誤了大市場有效運轉。這個時候就需要當地政府從大局出發,以自身長期發展為出發點來思考這個問題。
要素流動更方便的話,確實可能有部分人才流出,但是相信會有更多的人才流入。
從長遠發展來講,當地的優勢能得到充分發揮。比如,一個地方的優勢是勞動力和土地價格較低,以前你這個地方發揮不了這個優勢。等其他城市出現更擁擠的情況后,一些企業就會尋找新的、成本更低的地方,那么就可能會出現資源、人才和企業回流。
所以不能只看一步,長期來看,統一大市場對大家都有利,使各種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各地資源的分布也更加均衡。
樊綱提出,在區域合作中需要上一級政府進行更多的統籌,促使這種區域之間的堵點得到消除。
“所以在這些銜接的問題上,我們要考慮好自身的長遠利益,而不是被短期的一些變化所困擾。”
如何解決深化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堵點,更協調、更高質量地建成統一大市場,是制度與規則統一的問題,是需要打破體制藩籬、建設高效營商環境的問題。
要扎實推進,就要從長期發展的角度考量,走好、走穩泛珠三角區域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