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下來講,中國經濟發展仍然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實際上,這三重壓力、尤其是預期轉弱,突出表現在民營企業身上。我們在對民營企業進行調研時發現,它們關心的不僅是更多的減稅降費,還有在發展方向、輿論環境、法治化、公平競爭的可預期性上怎么更穩定,若是帶著種種憂慮、預期尚不穩定,它們的經營、研發、投資都會舉棋不定。因此,推動民營企業發展,需要多在“安心”兩個字上做文章。7月19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很好地回應了民營企業的關切。
《意見》一開始即用三個關鍵詞給予民營經濟的作用和地位以全新表述:“生力軍”“重要基礎”“重要力量”。進而言之,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將民營經濟與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以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聯系起來,是對民營經濟的高度肯定。
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事關共同富裕和國家競爭力,事關中國經濟全局,怎么強調其重要性都不為過。然而,有一些人總是把民企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上綱上線加以批判,甚至得出“民營經濟退場論”等錯誤觀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民營企業家還要不要繼續發展企業的信心造成干擾。就此而言,解決民營企業遇到的問題,一個關鍵在于厘清對它們的認識?!兑庖姟方o出的“生力軍”“重要基礎”“重要力量”三個關鍵詞,就是進一步提升和深化了對民營經濟的認識。
《意見》對于法治化的強調,也值得關注。對于民營企業的發展,以往常常提到的三個詞是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意見》更加突出了法治化。法治化,是能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長期穩定預期的重要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講,《意見》強調法治化,是給予民營企業真正的定心丸。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我們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也要更加積極有為。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的關系,需要靠法治化去構建和約束。這應當是同等的,對民企來說是要依法經營,對政府來說是要依法行政。只有把民營企業的發展和政府的行為一同納入法治化的軌道,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才能夠得到正確的處理,市場和政府的合力才能最大化,實現“1+1大于2”的效果。這一點,在當前經濟正處于爬坡過坎的時候,尤其重要。大體而言,強化法治保障,主要有兩點。一是對一些相關的規章政策,要盡快進行評估優化。比如一些部門出臺的涉民營企業具體政策,在經過一致性評估后,符合法律要求的保留,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僅是從部門的角度作出的一些所謂強監管,就應取消。二是在執法、司法過程中,不管是民企還是國企都一碗水端平,平等對待。
《意見》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文件,如何貫徹落實《意見》非常重要。如果說,這份《意見》是1,那么后面應當是1+N,還需要相關部門出臺若干個具體的實施辦法,確?!兑庖姟返呢瀼芈鋵?。有了《意見》和隨之而來的1+N個實施辦法,民營企業的信心將會大大增強。
首先,要貫徹落實好這份文件,使其真正變成一個長效“定心丸”,不僅是經濟部門,非經濟部門也應參與進來,立法、司法、執法、輿論宣傳、紀檢監察、金融監管、市場監管等一同發力。涉及宏觀管理的所有部門都應當是參與者,為貫徹落實好中央這份文件都要發布各自的實施細則,形成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大合唱和大氛圍。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因為理解、協調不到位,有的踩油門、有的踩剎車的現象發生。
其次,就《意見》的貫徹實施情況,還可建立一個政府部門、專家學者、企業等各方參與、定期召開的社會評估機制,并且將評估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督促相關部門就評估中發現的問題采取整改措施,持續地貫徹落實好《意見》精神,以彰顯中央的權威性。
再次,建立健全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公平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是我們一直強調的。然而,現實中,公平競爭原則還沒有得到完全落實。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商務部近日聯合印發通知,部署全面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除此之外,要夯實公平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還需建立健全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完善審查機制。公平競爭審查機制依然有一些不明確的地方:誰牽頭、怎么做、審查結果是什么等,都需要向社會公開。過去,對于民營經濟發展,在某些地方存在“上熱中溫下冷”,要避免這種溫差現象,公平競爭審查需要得到真正的落實。
動真格,出真招,讓《意見》真正落地,民營企業就能夠鼓足干勁、增強信心,在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中,積極主動應對,以創新精神推動國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