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熱點專題 > 中國改革論壇 > 2016年中國改革論壇

樊綱、胡彩梅:美國早年產能重組商業模式及其對我國當前“去產能”政策的啟示

時間:2021-07-24 01:03

       一、經濟周期與產能過剩
       目前我國許多制造業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化解產能過剩將成為未來2-3年甚至更長時間經濟工作的重點。但是簡單的關閉過剩產能又會導致地方政府面臨財政收入減少、債務違約事件增多、大規模失業等問題,從而影響社會穩定。因此,盡管中央政府要求一些產業“去產能”、“去庫存”,但“去產能”推進緩慢而艱難,一些企業變成了“僵尸企業”。
       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必然產物,西方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經常發生產能過剩。中國此輪產能過剩由2004-2007年、2009-2010年間兩次經濟過熱和投資過度的疊加效應所導致,較以往更為嚴重,加之全球經濟低迷,因此變得更為棘手。此輪產能過剩較為嚴重的鋼鐵、煤炭、水泥、有色金屬等行業的共同特點是市場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行業發展混亂,這與美國早年(1880-1910年)的產業發展有很多相似之處。美國早年的做法是通過企業之間兼并重組完成現代工業的大整合和大發展,并徹底拉開與歐洲工業競爭力的落差。因此,美國早年產能重組與提高產業集中度的商業模式和成功經驗,可以為我國當前化解產能過剩提供有益的借鑒。

       二、美國1880-1910年的產能重組
       (一)美國早年產業結構的“散小亂弱”特征
    19世紀后半葉,隨著鐵路、通訊及動力技術的發展,美國工業化進入高漲時期,西進運動促進了全美統一大市場的形成,鋼鐵、石油、化工、煙草、鐵路等產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此時,美國政府采用的是自由放任的發展政策。由于市場規模誘人、產業前景良好、進入門檻較低,大批廠商涌入,投資高漲,低水平、低起點重復建設嚴重,價格戰等惡性競爭頻繁發生,市場秩序混亂,導致許多產業全行業虧損或微利運行。
       當時,美國鋼鐵企業高達數千家,規模參差不齊。1890-1901年間,被美國鋼鐵公司并購的鋼鐵企業就高達785家。鐵路行業的情況也大致如是,眾多小規模的鐵路公司獨立運營,主干線之間進行毀滅性的競爭,鐵路公司紛紛采用回扣、降價和敲詐勒索等非法手段招徠客戶,企業常常組建卡特爾劃分勢力范圍,但卡特爾極為不穩定。
       (二)產能過剩行業微利成為并購重組的重要誘因
       1873年10月-1879年3月,美國經歷了一次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鐵路及其相關產業出現了較大的產能過剩問題,北太平洋鐵路公司大筆貸款無法償還,恐慌波及銀行體系,銀行發生擠兌。但此次危機程度不深,不久就得到了恢復。隨后,美國在80年代和90年代又掀起了幾波建設狂潮,建立起了主要運輸地區間密集的鐵路網,1890年其鐵路里程已經達到16.7萬英里,遠遠超過了當時的需求。1893-1897年,美國爆發了歷史上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外市場對美國產品需求減少,國內購買力大幅縮減,美國經濟結構負荷超重,使得運輸業和制造業過度膨脹所帶來的產能過剩問題變得更加嚴峻。在此期間,接近20%的人失業,大多數行業陷入低迷。金融形勢也急劇惡化,1893年5月,股票市場崩盤;銀行收回并停止貸款,當年16000家企業因此破產;624家銀行破產,破產總額達3.5億美元。1907年的金融危機又使鋼、鐵產量分別下降40%和38.2%,制造業指數出現斷崖式下跌,如圖1所示。經濟衰退導致產能嚴重過剩、企業競爭加劇,一些行業出現全行業虧損。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金會樊綱、胡彩梅:美國早年產能重組商業模式及其對我國當前“去產能”政策的啟示


    圖1 1880-1914年美國弗克里制造業指數
    資料來源:美國歷史統計,二百周年紀念版:殖民地時代至1970年,美國統計局


       (三)銀行資本主導產業并購重組
       制造業的微利甚至虧損直接危及銀行資本的安全,銀行資本開始謀求自救,參與主導了大規模的產業并購重組。JP摩根充分運用金融信貸杠桿,依托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主導了美國鋼鐵業、鐵路公司等行業的大整合。在19世紀最后20年,美國總共有1/3的鐵路公司進行了重組和債轉股,最終形成了由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控股的局面。所有者利益通常由董事會中為企業合并提供資金、同時所有債轉股轉過來的股權的銀行成員出面代表,直到20世紀20年代,銀行家對大公司董事會的影響才逐漸淡出。
       銀行資本主導的產業重組不是簡單的就地關閉。因為就地關閉不但會引起原有經營者及員工的強烈抵觸,而且會造成銀行的壞賬,危及金融系統安全,所以當時普遍的作法就是兼并重組。在兼并重組中最常用的模式是將同一區域具有上下游聯系的企業組成一個大企業集團,由大企業集團控制產量和價格。
       (四)資本市場的發展為并購重組提供了便利
       1863年成立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及其后成立的波士頓、費城和巴爾的摩股票交易所為并購浪潮提供了配置資源的高效率平臺。隨著上市發行股票量以及股價的持續上升,并購所需資金的融資成本越來越低。資本市場所具有的融資、定價、交易、信息流通等功能,使其在并購的各個環節都能發揮獨特的作用。據統計,在此次并購重組浪潮的高峰時段,有60%的交易案是在這些證券交易所中進行的。另外,紐約證券交易所逐漸排除小公司的股票和債券,這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企業的合并,合并后公司的股票才有資格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
       三、美國產業集中度提高帶來現代工業異軍突起
       (一)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產業競爭走向有序
         資源整合使得美國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競爭減少、效率提高、議價能力增強,產業競爭秩序改進。1895-1910年間,有3700多家企業在合并中消失,如表1所示。美孚石油在1880年并購了400家企業,被并購產量占總產量84%;1890-1904年美國煙草并購150家企業,被并購產量占總產量90%。1901年,集中率達到50%或更高的行業占制造業增加值的近1/3,美國鋼鐵公司兼并的公司數高達785家,使鋼鐵行業集中率高達78.8%,紙張及其產品行業集中率高達71%,運輸設備行業集中率達到57.3%。經過整合重組后的各個行業由大企業主導,逐漸步入有序發展狀態。


    表1 1895-1910年合并中所吞并的企業數和合并的資本數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金會樊綱、胡彩梅:美國早年產能重組商業模式及其對我國當前“去產能”政策的啟示

      資料來源:拉爾夫?勒?納爾遜,《美國工業的合并運動:1895-1956年》,國立經濟研究所,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37頁。H?N?沙伊貝,H?G?瓦特,H?U?福克納著,彭松建、熊必俊、周維譯, 《近百年美國經濟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二)大企業抗風險能力增強,規模效益凸現
       經過大規模的產業整合與并購重組,形成了標準石油公司、美國煙草公司、通用電氣、美國鋼鐵公司、杜邦公司、國際收割機公司等許多巨無霸企業。在1893-1897年經濟危機期間,大量中小企業紛紛破產,而標準石油公司、卡耐基鋼鐵公司等大企業憑借雄厚的實力和有效的生產經營模式安然度過了罕見的經濟衰退。大企業產生的規模效益顯著,生產成本大幅降低。1880年,日生產能力在1500-2000桶之間的煉油廠平均成本約為每加侖2.5美分。美孚石油將產量集中于少數工廠,到1885年使得煉油廠保持每日5000-6000桶的產量,平均成本降至每加侖1.5美分。并且,合并之后的大企業更有機會實現前后向一體化和產品差異化,建立自己的品牌。
       (三)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穩占全球市場
       經過合并之后的大企業都認識到如果要維持在各自行業里的強勢地位,就要具備產品創新能力和研發能力,而且他們也更有實力開展成本高昂的研發活動。19世紀90年代末,通用電氣建立了美國工業領域第一個現代化的研發機構。其他大企業紛紛效仿,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在1909年開始增強研發力度,貝爾電話實驗室在1925年已初具規模,美國鋼鐵領導整個鋼鐵產業完成升級換代。
       經過整合之后的美國工業實現了跨越式大發展。1913年,美國工業產品產量已占世界總量的1/3以上,超過了英、法、德、日四國的總和,工業產品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并迅速占領了世界市場。1890年,美國鋼鐵產量(包括鋼和鐵)超越英國,此時美國和英國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34.4%和29.4%,美國開始成為世界鋼鐵行業的領導者,其領導地位一直保持到20世紀70年代。標準石油公司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個石油“巨頭”,幾經拆分合并的??松梨谥两袢匀皇鞘澜缡汀熬揞^”之一。通用電氣和德國電氣則幾乎瓜分了世界市場。
       (四)促進現代企業治理結構形成
       美國企業在合并過程中帶來了所有權和控制權的急劇分離。被合并企業的所有者要么獲得現金或債券,要么得到新企業較少的股份,不會給企業帶來實質性的影響。所有者的權利交由董事會執行,經營決策交給領取薪金但不擁有或只擁有少量股份的經理們做出,董事會控制經理層。在早期,所有者利益通常由董事會中為合并企業提供資金的銀行成員出面代表,合并浪潮促進了美國以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為特征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形成。
       四、基于上述歷史經驗,對我國當前“去產能”的政策建議
       我國產能過剩行業普遍存在產業集中度較低、企業規模偏小、競爭混亂等問題,這與美國早年的產業發展狀況極為相似。市場集中度低與產能過剩一樣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美國早期產業發展經驗,提高產業集中度,可以使企業的市場行為更加理性,市場分工更加明確,在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的博弈中更具主動性,具有更大的議價空間和議價能力。為此建議:
       (一)去產能以企業兼并重組為主要方式,實行以“行業龍頭企業和金融機構共同主導產業整合”的基本運作模式,提高產業集中度
       這里所說的行業龍頭大企業,可以是國有企業,也可以是民營企業;金融機構則可包括原來就與該產業的企業有業務往來的銀行與信托機構,也可以包括專業于兼并重組的股權投資基金;金融機構與企業也可以“債轉股”,在一定時期內作為股東參與企業的活動,以后再擇機退出。通過行業龍頭和金融機構共同主導產業內企業的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產能過剩產業“供給側改革”,同時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二)在部分產業中以國有企業為抓手,加快推進產業整合重組,同時促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目前,產能過剩較為嚴重的鋼鐵、煤炭、水泥、石化、有色金屬等行業多為國有企業較為密集的行業。國有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加之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績觀、財政預算的軟約束、模糊的土地產權,導致國有企業在過度投資和產能過剩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與此同時,國有企業的目的和使命之一就是彌補市場失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因此,在一些國有企業比重較大的產業中,依托國有上市公司開展產業整合,將零散的國有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集中到上市公司和優勢企業,推動更多的國有企業改革成為混合所有制的公眾公司,提高國有資本證券化水平,既可以推動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又可以解決“僵尸企業”的問題,還可以防止地方政府通過干預國有企業而引發產能過剩。
       同時,各行業中實力較強、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也可以為龍頭企業,與銀行聯手進行產業重組。但由于國有與民營企業間的產權交易目前還存在各方面的障礙和阻力(都怕國有資產“流失”),民營龍頭企業可以主要兼并重組其他民營企業。
       (三)完善資本市場功能,掃清產業資本運作障礙
       資本市場對企業發展意義重大,從美國早期產業發展經驗來看,股票市場在企業并購中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我國資本市場尚不完善,嚴重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在當前實體經濟下行、迫切需要產業重組的背景下,完善資本市場功能尤為迫切。中國證監會對企業并購重組的監管非常嚴格,手續非常復雜,審批時間非常長,導致企業并購重組比上市還難。證券監管部門需要進一步減政放權,減少審批事項,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做好服務上來。
       (四)社保政策托底,為“去產能”創造必要的社會條件
       用企業重組的方式去產能,企業破產較少,產生的失業也較少,但仍然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職工下崗。企業破產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是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政府需要做的是最大限度地緩解因此所造成的社會矛盾。首先,國家可以通過完善相關法律,保護破產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其次,可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成立破產企業職工補償引導基金,引入社會資本實現商業化運作,國家為這些基金的運作提供優惠條件。最后,暢通政府、行業協會、企業、職工的溝通渠道,建立微觀主體的“多邊談判”機制,通過談判解決破產補償問題。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