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熱點專題 > 中國改革論壇 > 2016年中國改革論壇

劉燕斌:去產能中促進就業、社會保障、勞動關系研究

時間:2021-07-24 01:03

       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2016中國改革論壇”于12月4日在北京舉行。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劉燕斌出席并演講。他指出,產能過剩的地區分布差異很大,這是一個明顯的特點,所以要制定專門的政策。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產能過剩重點地區安置職工的矛盾日趨激烈,企業安置職工通過內退、辭退勞務工,在本企業提供安置手段已經安置了大量的職工,潛力已經比較小了。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大家下午好。我發言題目是“去產能中促進就業、社會保障、勞動關系研究”。大家知道,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做好職工的就業安置工作是其中的關鍵,做好這個工作對于完成好化解產能過剩的首要任務,對于探索經濟轉型升級下的就業政策、社會保障政策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想說這樣幾個內容:一是產能過剩的情況。二是在就業安置方面主要政策效果。三是分析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勞動關系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和總體的對策思路。
       第一,產生過剩的參考標準。世界上沒有一個參照標準,我們國家也沒有,一般認為正常值在79%-83%是正常的,低于79%,是被認為產能過剩,低于75%是被證明產能嚴重過剩。美國認為產能利用率在81%到95%,被認為是正常的,低于80%,被認為是較嚴重的過剩。我們中國的專家學者也提出了一些參考的標準,主要有這樣六項是產能過剩,一是庫存,如果是持續劇烈的上升、產銷率下降、價格大幅度回落、行業企業大面積虧損,一些企業倒閉破產,造成國際貿易摩擦,如果從這六個角度判斷,我們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
       產能過剩的原因,我非常簡單說一下。我們分析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環境。前一階段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對于產能需求非常大,以至出現了產能非??斓脑鲩L,甚至過剩的情況。二是企業對市場的預期,認為需要投資,盲目大量的投資。三是行業集中度低,粗放式的,無序競爭、重復建設。四是地方政府追求發展速度,追求地方GDP增長,倚重投資的拉動,給了很多優惠政策,產能盲目擴張。五是體制機制問題,資源要素市場化的改革滯后,產能退出的渠道不暢??偟膩碚f,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是體制機制問題是根本。
       我們國家的產能過剩的行業和主要分布是哪些呢?主要是鋼鐵煤炭,這是龍頭行業,但是不僅限于此。鋼鐵2015年產能利用率只有66.9%,遠遠低于正常利用率79%下限,低很多。煤炭是78%,水泥是70%,電解鋁70%,都基本在70%以下,造成企業經營非常困難,行業大面積虧損。盡管近期鋼煤價格明顯回升,但是從長期看,這種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效益難有根本的改觀。
       還有一個特征,就是煤炭鋼鐵這種產業屬于基礎性產業,產業鏈比較長。因此,鋼煤行業產能過剩,如果壓減過剩產能的話,會嚴重影響上下游行業企業的發展。今年2月國務院下發了6號、7號文件,是關于鋼煤脫困發展的意見。規定了壓產的任務,大家都知道,五年鋼壓減1-1.5億噸,煤減量重組5億噸。鋼鐵產能去年是8億噸,占全世界45%,煤產量是36億噸,占全世界的50%,今年的任務是把4500萬噸鋼要壓下來和2.5億噸煤。
       為了做好化解產能過剩的勞動保障這方面的工作,國務院和人社部等部委下發了一系列的文件,當然是這幾年來密集下發的,包括國務院41號文件里面明確要求,落實職工安置政策,今年6、7號文件專門對此做了規定。最為有代表性的就是人社部七部委下發的32號文件,里面提出了安置職工的4條渠道,就是內部分流、轉崗就業創業、內退、公益性崗位。
       在失業保險方面的政策主要有人社部四部委76號文件,這里講到利用保險基金來幫助企業援企穩崗。今年又下發了人社部56號文件,要對化解產能過剩職工實施特別培訓計劃,對失業者進行技能培訓,對于企業轉崗職工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對于愿意創業的,進行創業培訓。
       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主要是降低費率,現在已經下調了失業、工傷、生育,也包括養老保險的費率,總費率現在由43下降到37.25%,實際還是比較高的,但是有的險種特別是養老險種彈性已經很低了,幾乎沒有了。大家知道,現在有目前有25個省當年社會保障資金“收付抵制”,黑龍江省已經穿底,現在已經沒有錢發放養老金了,靠向中央借款發放。政策也規定了養老保險要轉移接續,還有就是有的地方制定了緩繳保險政策,有的企業非常困難,文件規定了實施最低生活保障,保障這些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在勞動關系方面制定了要轉移接續勞動關系,依法依規支付經濟補償金等等政策。應該說成效是明顯的,總的來說,這些去產能的地區就業局勢總體是穩定的,盡管現在形勢嚴峻,但是總體就業形勢是穩定的。保障制度發揮了安全網的作用,保證了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勞動關系總體也處于穩定。下面我想重點說一下問題。
       就業方面的問題。我們分析去產能中的就業問題,既有緊迫性,也有長期性。去產能安置好職工,這是要保證完成去產能首要任務的一個關鍵,具有現實的緊迫性。但是,安置職工也不能一蹴而就,而且我們這個產能如果從長遠眼光來看,恐怕還會在五年以后持續的減少。我們國家恐怕不能說還維持在世界上鋼產量占世界45%,煤產量占50%,水泥產量占60%,電解鋁占65%,造船占50%,我們產業界轉型升級,將來第三產業是主業,從長期來看,不可能維持這么高的一個比例,所以我們有一個觀點,既有緊迫性又有長期性。因此,需要考慮去產能、穩就業的長期規劃和政策儲備。
       另外,鋼煤產業去產能任務繁重,其他行業也值得關注。按照現在初步測算,未來五年鋼鐵要減少50萬人,煤炭減少130萬人,但是據鋼協的研究結果,我們合作的研究結果,他們認為鋼鐵由于產業鏈長,就業成數是1:4到1:5,如果鋼鐵壓減一個人,可能還有4、5倍人受影響。國務院下發產業政策和行業政策主要是鋼煤兩個行業,但是像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石化,這些產能利用率都基本是70%左右,如果說要提高到最低線79%,那也還會有大量的職工閑置下來。
       而且產能過剩的地區分布差異很大,這是一個明顯的特點,所以要制定專門的政策。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產能重點地區安置職工的矛盾日趨激烈,企業安置職工通過內退、辭退勞務工,在本企業提供安置手段已經安置了大量的職工,潛力已經比較小了。隨著壓產能繼續推進,安置職工的難度越來越大,還有兩個特點:一是大量的職工滯留在企業,具有隱蔽性,雖然說失業率沒有上來,但實際上大量職工是在企業中的,有些地方政府也特別強調,說企業不能把職工放出來,要承擔社會責任,這些企業也確實在承擔社會責任,尤其是國企,他們的職工都在企業里窩著,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滯后性,關煤礦或者炸高爐速度比較快,但是職工的安置就嚴重的滯后,越積壓矛盾積累的越多。
       我們要注意鋼煤產業集中地區的困難,像山西省去年生產總值3.1%,全國比較低,今年頭三個季度是4%,財政預算收入也下降很多,去年是9.8%,有的企業大量負債,山西的七大煤礦企業集團負債已經達到1.2萬億,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資產負債率高達85%。還有一些資源枯竭城市,產業非常單一,獨立工礦區、鋼城、煤城,特別典型的黑龍江“四煤城”,雞西、雙鴨山、鶴崗、七臺河,他們的財政收入去年全部都是下降的,也就是說,政府拿出錢來,幫助企業安置職工,這個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同時這些獨立工礦區和資源枯竭城市、鋼城和煤城,他們的產業比較單一,一旦煤炭、鋼鐵產業不景氣,其他運輸和第三產業都不景氣了,所以分流安置職工的渠道就非常狹窄。我們分析,如果單靠這些地區自身解決就業問題,是非常困難的,是需要外力幫助的。
       還有就是突出的問題,這些去產能企業缺乏資金,有的企業沒有能力支付經濟補償金,所以職工也走不了,也解除不了勞動關系。特別是這些鋼煤企業職工普遍有這樣的特點,就是年齡大、傷病多、文化水平低、技能單一,嚴重依賴國有企業,家庭負擔重。我們去調研,有的煤企或者鋼企平均年齡接近50歲,多數都在45歲以上,所以培訓也非常的困難。
       “去產能”中的社會保障問題。產能嚴重過剩地區,欠了巨額的社會保障費,比如山西,山西煤礦企業集團到今年第三季度欠繳社保費突破了200億元。黑龍江的龍煤集團,欠繳五險一金達到了110億。有的地方由于企業欠費影響了職工正常退休、醫藥費的報銷,斷保的人員明顯增加。民營企業是另外一種情況,他們主要是沒有參保的企業很多,參保率很低,這樣的話,企業關閉或者停產,職工就無法享受到一些基本的政策,企業沒有參加失業保險,也不能享受穩崗補貼。還有農民工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去產能企業農民工參保率很低,一些地區僅占10%。所以,很難得到社會保障的救助。
       失業保險沒有充分發揮預防失業和充分就業的作用,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發揮失業保險、預防失業促進作用,但是失業保險的改革任務依然繁重,現在正在醞釀修改失業保險條例,但遲遲沒有出臺。
       我們從這兩圖可以看到,失業保險基金的積累,屢創新高,到目前不已經積累了5200億失業保險基金,實際上每年使用600億,原來是500億,現在增加了失業保險支出,援企穩崗,就是600億、700億,簡單計算,如果一分錢不收,可以支付6.9年,這種情況很突出。即便如此,我們每年還是收大于支,一方面,企業沒有錢,希望支持,地方也缺錢。一方面,失業保險又大量的閑置,帶來了管理的風險。一些去產能企業認為失業保險負擔依然是繁重,盡管降低了一些費率,還有社會保險關系跨省轉移接續補償,盡管我們現在已經有了文件了,要做好社會保險的轉移接續工作,在一個省內基本可以實現,但是跨省由于經辦網絡待遇水平等等不同,所以跨省還不是很順暢。
       還有一個問題,遺留下來的問題,就是原有的國有企業有的還在進行自身的集團統籌,沒有加入地方的統籌,所以當它人員出來以后,要失業了到地方了,這也有一個轉移接續的困難的問題。比如像龍煤集團,有一些職工要到社會上去,但是它又欠社保費,地方無力接收,這就有一個轉移接續不暢的問題。
       勞動爭議方面表現也是值得關注,主要特點是利益爭議。因為,支付工資、拖欠生活費或者不能辦理正常退休引發的爭議。還有就是勞動爭議的調解有待加強,我們判斷在局部地區一定程度上有發生群體性勞動爭議沖突的風險,這是值得關注的。
       在勞動合同方面,勞動關系主要問題,有勞動合同方面的問題,勞動合同是勞動關系的一個基礎。我們可以看到,在全國面上企業合同簽訂率達到90%,但是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只有36%,去產能企業簽訂率基本上也是這個水平,甚至更低。這樣的話,他的權益就不能得到保障。還有就是剛才提到的,現在由于企業效益不好,欠薪、欠繳社保費,企業無力支付經濟補償金,有的職工民主權益受到影響,企業裁員或者讓職工下崗,沒有和企業充分協商。
       簡單進行一下原因分析,主要有幾點。一是由于產能大量過剩,程度相當嚴重,造成了就業社保和勞動關系的問題。二是國企改革和制度改革落后?,F在遇到的很多問題,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遇到的問題,可能這些問題在十年前、二十年前遇到過,現在又是一個循環往復,還是國企的“鐵飯碗”問題,還是“大鍋飯”問題,還是不能自主用人的問題,又出現了。同時還有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關注,現在國家安排了1000億獎補資金,今年500億,明年500億,從現在地方和企業困難來看,這些遠遠不能滿足地區和企業的需要。還有一些地方和企業有一定的認識問題,有一些地方認為,希望能夠堅持到最后,希望別人減產能,我能堅持下來。同時,剛才提到了職工的素質問題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影響了他們的再就業。
       因為時間關系,我簡單說一下解決的思路。首先要處理好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問題。首先,要市場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讓市場配置資源、配置要素,特別是勞動力要素。我非常贊成剛才劉院長的觀點,現在政策作用點和很多方面作用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產能調解主要還是市場調節,這兩方面如果制定政策作用點和方向不一樣,民營企業恐怕是主要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國有企業有自身改革的問題。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要標本兼治,避免循環的重復。
       還有就是要修訂有關的法律法規,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現在正在醞釀修訂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制度對于解雇保護是非常嚴格的,對于裁員的規定也非常嚴格,因此企業人員進出非常困難,還有終止合同要支付經濟補償金,這也增加了企業的成本。有的企業測算,要解雇一個職工,加上補償金,加上給他補社保補貼等等,要10萬、20萬,像龍煤集團自己測算,要解雇一個人要20萬,解雇5萬人,就要100億,這樣就非常難進行下去了。
       要突出重點。剛才說到,這種產能過剩分布是極不均衡的,因此需要制定專門的政策,我們提出要制定區域政策,因為其他的地方和這些地方是不好比的,進行分類的指導,分類施策。東部、西部和中部情況完全不一樣,我們大家都知道,杭鋼是成功的經驗,每個職工有12條選擇道路,可以就業、安置,那塊地很值錢,這個情況工作做的很好,但是條件和獨立工礦區、鋼城、煤城完全不一樣,所以要分類施策。具體的政策建議,最好實施制定專門的區域政策,還有就是要制定專項的職業培訓計劃,大規模的進行職業培訓,使職工素質能夠跟得上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加快失業保險制度的改革進度,主要這么幾個方面,簡單點一下。制定轉崗轉業政策,現在是援企穩崗,有些企業存活不下去,崗位也穩定不了了?,F有政策要降低門檻,比如失業保險必須是正常繳費的,才能享受。但是現在企業效益不行,有的交了幾十年了,現在又不能享受,所以應該降低門檻,擴大覆蓋面,使基金的調劑作用增強。另外,我們建議中央財政獎補資金增加額度,擴大試用范圍。在社會保障方面,建議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多渠道解決欠費問題,增加社?;鸬耐度?。否則就是繼續“失血”,繼續社?;鸬臏p少。要妥善處理化解產能過剩中的勞動關系,保持勞動關系的核心穩定。
       由于時間關系,我就說到這兒。謝謝大家。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