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2016中國改革論壇”于12月4日在北京舉行。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出席并演講。他表示,今天的金融并沒有服務到絕大多數的商業或者個人主體,而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可以為這樣問題的解決開辟道路。所以,伴隨數字經濟的發展,也對金融的創新提出要求,而技術的發展又使得這樣一種創新能夠更好的來解決今天在整個社會經濟當中存在的“二八法則”的問題。
以下為發言實錄:
感謝孔司長,感謝各位,我想今天分享數字經濟視野下的金融創新這個話題,和大家討論金融的視角不一樣,我所討論的角度可能是站在新經濟或者是數字經濟的角度來看金融創新,而不是金融本身來看,這樣才會看到和傳統視角不一樣的問題或特征。
我有兩個觀點,一是關于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二是金融的創新實際是新經濟注入新的動力或者活力。我的第一個觀點,首先是數字經濟的構成是由數字技術產業、數字化驅動的產品和貿易,再加上互聯網或者信息基礎設施構成。在剛剛結束的上上周在美國,中美兩國之間的JCCT中美商貿聯委會戰略談判當中,主題是數字經濟,因為有這么一個對話,或者是討論的主題,我們對這個話題做了一些研究,我想把研究的主題借此分享給大家。
在明年德國的G20主題也是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現在變成了一個熱門的話題,怎么看待它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可能更加重視,重視的角度可能有所不同。我們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我想把一些結論快速分享給大家。關于數字經濟的幾個看點,首先要看到今天的互聯網用戶,已經超過32億。智能手機用戶超過25億,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存在。2016年8月份,美國科技企業、上市公司的TOP中,最頂級的5家公司中市值加起來已經超過2萬億美元。阿里巴巴2016年3月份的財年到來的時候,平臺零售交易規模超過了3萬億人民幣,去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30萬億,這樣一個平臺的交易規模突破3萬億,而且3萬億的規模超過了沃爾瑪全球的交易規模?;ヂ摼W經濟的體系在超越傳統工業經濟的零售體系,有幾個看點。
我們研究還發現,如果比較20年前,1995年12月和2016年的11月,這20年的前15大互聯網企業的市值,我們發現在1995年12月份的時候,15大互聯網公司市值只有1600億美元左右,但是到了11月份,這15家公司的市值突破了3萬億美元,差不多翻了180倍,關鍵是15家企業有10家是美國企業,5家是中國企業(圖),在互聯網經濟這樣一個以企業為主體的領頭羊里面,中國和美國變成了雙驅動或者雙引擎,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中國數字的經濟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美國、德國和法國,這是基于兩個機構的研究,一個是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2010年中國互聯網經濟只占GDP的比重3.3%,落后于大部分發達國家,但是2013年,中國的iGDP指數升到了4.4%,IGDP指數是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研究了6個行業的發展的水平,通過一些計算推出來的指數,這時候已經達到了領先的水平,超過了美國和德國的水平。另外是BCG關于中美互聯網經濟占GDP比重的研究,2010年它的結論是美國占比14.7,中國占比是5.5,2016年美國占比5.4,中國是6.9。
兩個大型的咨詢機構給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情況?可能得益于數字經濟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我們做了初步的研究,數字經濟的發展對消費的擴張帶來了價值創造,主要是由于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了新增消費需求,釋放了低線城市的消費潛力。二是創造就業,阿里巴巴零售商業生態系統創造的直接就業機會超過1500萬,網店帶動的,網店雇傭的人群超過1500萬,如果加上在批發和制造端、其他服務業端的就業,數字超過3000萬。當然也帶來了一個價值,就是普惠金融價值,比如螞蟻金服微在累計的服務小微企業超過2000萬家,而傳統的大銀行是難以完成這樣一種貸款的,貸款平均不超過4萬元人民幣,更大的價值是在傳統的零售批發制造行業中每一個價值鏈環節當中都因為滲入了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創新,進一步激活了生產能力。
當然還有一個很大的價值,重建了信用體系,基于網絡交易,承建的數據構成了新的信用體系,信用體系的建立使得互聯網經濟的交易或者是商業變成了一種新的創新制度。這些是我們看到的狀況。
如果回頭看中國和美國數字經濟發展的特點,美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發明經濟管、小型機開始一直在引領全球的信息技術產業的變革,而且連續三次都在重大的技術創新層面上有各種顛覆創新出現,而且在重構IT技術產業格局。而中國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由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信息化的推進,商業模式的創新使得中國的數字經濟快速追趕起來,所以形成了在技術應用層面上的創新。技術應用創新的規模和速度,在某些領域超過美國,像淘寶、微信的應用,都超過了美國的互聯網應用。
事實上在中國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形成了幾億的用戶群,而用戶群的規模遠遠超過美國的人口總數,所以帶來了很多商業的創新,商業的創新又在拉動技術的創新,這是中國和美國在數字經濟領域兩個不同的特點。
這兩個國家關注的數字經濟的重點有所不同,美國關注信息技術和產業,關注數字產品和數字服務,而中國更關注數字化技術或者互聯網平臺所帶來的電子商務的交易,實務交易或者社交網絡,比如商品服務中的服裝、化妝品、3C數碼這些,美國關注的是數字音樂、數字電影,數字版權,或者教育、醫療、出行這樣的生活服務。這兩個國家同時還在關注的是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也就是在云網端、數據交易支付、物流這些基礎設施層面上,兩個國家都非常關注,實際也形成了某種程度的競爭。
所以今天,可能對于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來看,中美之間有著巨大的互補性,美國是數字經濟的強國,而中國是數字經濟的大國,這兩個國家一個是在技術的原創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方面各有各的特色,這兩個特色形成某種互補,但是也形成了某種程度的競爭和摩擦。我講這段的目的是想說,可能今天數字經濟的發展已經不是簡單的中國經濟的補充,在中美商業聯合會的戰略對話會上,美國商務部部長直接說,數字經濟今天就是全球經濟,因為它代表著未來,代表著下一步經濟發展主要的創新和動力,所以引起了政府在產業政策,甚至在整個國家安全層面上的重大關注。
討論金融創新的問題,不光是金融行業改革發展的問題,可能更重要是金融行業今天怎么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去籌措資金和服務的問題。今天,金融行業可能更大程度上在受到互聯網技術或者受到數字技術的沖擊和影響,被動在迎接技術變革的挑戰,當然傳統金融機構也在快速跟進這樣一個進程。但是在互聯網技術的金融企業快速發展時,傳統金融機構也在說你們慢一點,各種爭論由此而來。當然互聯網領域,P2P的出現,也混雜著很多所謂創新的出現,使得今天互聯網監管進入了非常嚴厲的期限。
是不是接下來在數字經濟的發展方面,伴隨著金融的創新,有沒有能夠走一條更加健康發展的道路,或者說互聯網金融能不能為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鋪開道路,甚至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能夠在全球金融創新方面帶來引領性的作用,我想這是值得思考的一個話題。創新的背后,可能不只是改革的問題,也是發展的問題。所以,從改革到發展,到創新,我想更多來討論創新的問題,而創新的問題,今天對金融行業來講,他的動力從哪兒來,是我們重點要包括的,因為傳統金融行業自身的動力機制,改革的動力機制是不足的,基于現在金融行業大工業、大生產的傳統工業經濟的金融體系,今天已經進入比較成熟的階段,要去迎合數字經濟的發展,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沒有技術創新的驅動,沒有整個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的驅動,金融創新可能會帶來各種滯后,所以討論金融創新的話題,可能會討論到技術創新和經濟結構變化這兩個動力的問題。
給金融創新輸入動力的,我覺得今天有三個重要的技術:一是移動互聯,二是云計算,三是大數據。這三項技術都在不同程度上為金融的創新帶來活力。移動的互聯通過智能終端觸達各種用戶和消費者,實際在改變各種金融服務界面,在創造新的金融服務的場景。各種各樣的支付、線下的交易,我想都是由移動互聯帶來了更加普惠和方便的場景。云計算又為整個交易或者各種支付降低成本,帶來更加普惠的價值。大數據在最終的金融風險控制和防范層面上,解決信息不對稱方面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價值,尤其是信用體系建設方面,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價值。這三項技術,是非常重要的推動力。
在技術變革的背后,再看一下經濟結構、消費結構的變化。我們和BCG的合作研究中發現,中國正在產生一個新的中產階層,首先是消費的升級帶來了商業和制造業、金融服務的升級,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一線城市房價基本漲了40—50%,實際上每一個擁有房產的人,他的個人資產的感受度有非常重要的提升,這使得他們的財產流動性需求被提出來。所以財產流動性需求提出來之后也會體現在除了工資性收入之外(財產性收入)所帶來的財富效應,使得這些消費水平或者消費訴求得到空前提升,這時候也就隨之而來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個人資產的配置,包括投資理財層面上,都有各種各樣的服務需求在產生。
另外一方面,在網絡零售交易層面也出現了非常大的發展,我們預估在2020年涉零總額會超過50萬億,網絡零售交易額會超過10萬億。到那年的網絡零售滲透率會超過20%,如果有這樣的比例,我們會忽略這樣一個網絡經濟對現實的消費和經濟的價值和作用。如果再把數據往回看,我們會發現2001—2008年,就是金融危機前七年當中,外貿出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這七年時間里,外貿出口總共增長4.5倍,但是到了08年金融危機后,后面七年增長速度只有1.4倍。但是同期比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從01—08年增長了2.67倍,08—2015年增長了2.6倍,基本保持了穩定增長。特別是網絡零售在01—08年,沒有對標,當時只有1300的交易規模,但是08—2015年達到3.88萬億,增長了將近30倍。我們去推測未來這個市場的增長情況,首先網絡用戶,2015年有6.88億用戶,到2022年,按照現在的增長速度推下去會超過9億互聯網用戶,還會有1.5倍左右的增長。整個網絡零售的交易在2022年會超過12萬億,我們覺得對整個經濟的拉動,不管是對國內消費的出口還是其他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伴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金融服務在經歷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型,這個轉型首先是原來由投資拉動為中心的金融,就是銀行存款為主的理財,以大企業為主的貸款,以線下支付體系,傳統的保險服務等等所構成的傳統的金融業務,正在轉向以消費拉動為中心的體系,這個體系是以互聯網支付、網絡小微企業的貸款、大數據增信、網絡的消費信貸、網絡銀行、網絡眾籌、網絡保險、網上投資理財等等所構成的新的網上金融服務,這個金融服務是以消費者拉動為中心的,不再以過去的大鋼鐵、大項目、大金融為中心。這就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訴求,就是如何去實現伴隨數字經濟發展的金融創新服務的發展。
我看到網絡消費的發展要求支付創新能力緊跟它的步伐,在2015年整個社會消費零售總額中網絡零售占到了12.7%,同時伴隨這個時期,第三方交易支付規模達到將近12萬億。12萬億的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規模除上整個支付行業的支付規模2506萬億,大概的占比不到0.5%,但是同期我們看到網絡零售的占比是12.7%,所以實際上今天金融業的互聯網化和傳統零售業的互聯網化,有非常大的區別,就是說在碎片化的、分子積的支付市場中,網絡支付獲得了很大發展,但是在2B的市場,在大額的支付方面互聯網化還沒有展開,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網絡零售報告增長,推動技術指數升級。2010年支付寶支付峰值時達到每秒300筆的支付水平,但是我們看到2015年,每年雙十一對標達到了8.59萬筆每秒的支付能力。今年雙十一這個數字推高到12萬筆每秒,所以技術在這個領域的爆發式增長也帶來了非常大的價值創造,這個價值的價值創造體現在商業交易成本降低方面,BCG有幾項研究,研究了2011-2020的整個由于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為第三方支付累計節省的成本達到1萬億人民幣,由于有這樣一個網絡支付的存在,導致了支付行業累計成本的降低超過1萬億人民幣。所以技術的創新實際給整個金融商業交易帶來了非常大的價值創造,如果以余額寶給理財帶來的改變來看,今天會發現,余額寶今天已經有將近3億用戶,資金總額可能只有6—7千億人民幣,用這個數字除以2.9億用戶后,平均賬戶余額不到3000元人民幣,以屌絲理財為主,申購門檻1塊錢起步,操作簡易,用手機,每日可以顯示收益,而且余額資金可以直接進行購物和轉帳支付,形成了一個很好的跨界融合。
我想說明的是,余額寶這樣一個金融創新,可能在早些時候,在一些傳統金融機構的人的眼睛里是所謂的跨行業的產品整合,可能還有一些負面的詞匯,但是余額寶所帶來的價值創造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幫助了中國的中底層消費者的投資理財業務的實現。我們去看一下真實的存在,如果沒有這樣一種產品的話,一個漠河的消費者或者三沙的消費者不可能做投資理財服務,所以移動的支付帶來了不需要物理的金融實體線下服務,就可以獲得很好的普惠金融服務,我想這是余額寶給我們帶來的很大的價值創造。
余額寶價值創造的背后,在傳統的金融和創新金融層面上,有各種交叉,會有三個支柱來完成:一是金融的合規,幾乎是沒有杠桿率,資產流動性非常好,資產久期比較短,資產安全性高,完全符合貨幣市場基金管理的監管要求。在創新層面上,實際是為投資者(大多是網購消費者),對利率的變動是不敏感的,投資者支付需求是穩定的,流動性需求容易預測,用交易的數據是可以很好的預測的,巨大的降低了流動性錯配風險。在技術驅動層面,由于余額寶用戶眾多,人均持有的資金是高度分散的,所以用大數據的分析方式進行預測,是可以對整個基金的金融狀況進行很好的布局和管理。所以經由幾次雙十一的大促關鍵節點的測試,整個風險是可以很好的管理的。所以有理由相信,這樣一款產品并沒有造成對今天我們所謂的金融風險的創造,反倒是在降低金融的風險,所以有必要對余額寶這樣的產品進行深度的分析來看待互聯網金融在整個金融創新方面的價值和作用。
還有一個例子和大家分享,關于互聯網+融資,針對服務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融資,基于大數據的風險控制和流程,貼近商業場景,加上資金渠道直接化帶來了諸多的價值創造。我剛才講到阿里的小貸已經累計服務了400多萬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累計投放的貸款已經超過了7000億,平均貸款余額不到4萬元,不良率是2—3%,但是基本上可以實現3分鐘申請,1秒鐘就可以到賬,零人工干預,完全可以通過數據的分析和驅動去進行網上貸款和融資。背后有一整套對新的風險甄別體系和風險控制的模型,我想這是都是基于網絡不同的平臺,沉淀的數據來進行營銷、審批、授信、付款、監控、催收,可以基于商戶的信用最后給出貸款的風險控制。
回到金融目標的討論,今天要討論的話題可能是金融的創新監管是松一點好還是緊一點好的問題,當然,這件事情的背后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取決于除了風險控制之外的還有不同的傳統金融機構和創新的金融機構之間的利益平臺的問題。現在要提出的話題是,我們采取什么樣的組織方式來監管互聯網或者監管互聯網的金融?回顧一下為什么我們會需要金融?我想,金融業本身資產是一個生產要素,承擔著流通和配置生產要素的功能,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流動,我覺得是經濟發展的必要要求。不管是在貨幣或支付、融資、投資、信用和保險諸多層面上,都有它非常重要的功能,一個好的金融,更多要服務一個好的經濟發展,要服務于金融消費者的投資或者回報的滿足,這是金融的實質。
現在的問題是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是不是能夠幫助這樣一個目標的實現,還是由傳統的金融機構和傳統的監管就能夠滿足這樣的要求。答案肯定是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金融是需要不斷創新的,以滿足數字經濟或者新的金融消費者的需求,這點是肯定的。在金融業中,始終存在著非常嚴酷的“二八定律”,就是大型企業和富有人群,金融資源的配置并不是有太高的訴求,但是小微企業和個人在金融的資源配置層面上是非常缺乏的。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今天仍然有20億人口沒有銀行帳戶,只有10%的人持有信用卡,有貸款需求的只有21%的人通過正規信用機構獲得貸款。
對中國而言,72%的人成年人缺乏基礎信用知識,25%的人傳統證信系統中有信貸記錄的只占25%,農村貸款占各項貸款余額的也只有23%。所以,這些數字無非想表明,今天的金融并沒有服務到絕大多數的商業或者個人主體,而互聯網技術的出現,或者互聯網的大數據、移動互聯、云計算是可以為這樣問題的解決開辟道路的。所以,伴隨數字經濟的發展,也對金融的創新提出要求,而技術的發展又使得這樣一種創新能夠更好的來解決我們今天在整個社會經濟當中存在的“二八法則”的問題,我想對于數字經濟視野下的金融創新的討論,需要用這樣的視角來看待。我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