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熱點專題 > 中國改革論壇 > 2016年中國改革論壇

鐘偉:人民幣匯率問題核心是多目標的沖突

時間:2021-07-24 01:03

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2016中國改革論壇”于12月4日在北京舉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鐘偉出席并演講。他認為,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核心是多目標的沖突,中央政府到底政策目標是什么,想要保3萬億左右的外匯儲備還是想要匯率相對穩定,還是要減少資本管制,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等目標。目標和目標之間彼此是有沖突的。另外他還談到房地產金融風險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2016年房地產去庫存問題、一二線城市房價高問題都未得到解決,房地產主要還帶來一個特別嚴重的財富分配的問題。


       以下為演講實錄:

       我向大家匯報一下關于中國金融改革有什么爭議,有什么挑戰。
       第一,關于人民幣的匯率問題。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核心是多目標的沖突,中央政府到底政策目標是什么,想要保3萬億左右的外匯儲備還是想要匯率相對穩定,還是要減少資本管制,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等目標。目標和目標之間彼此是有沖突的,比如現在的沖突典型的體現在要想把儲備穩住,匯率可能波動性要大一點,如果想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儲備每年可能就要丟掉兩三千億美金,所以現在的目標和沖突來講,迫使中央要考慮清楚,這些目標當中最重要的是哪些目標,其次、再其次是怎么樣的。
       我們理解儲備是最重要的,資本管制相對比較重要,匯率不是那么重要的事,一般來講,一個經濟大國,匯率波動是很常見的,一年之內匯率上下波動10%非常常見。匯率和和目前政策可信度也有很大關系,一個好的政策,要讓相信政策的人從中獲益,一個壞的政策相信政策的人受損,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鄧小平同志反復講傻子瓜子,這是一個特別小的事情,為什么小平同志要反復強調,就是建立一個私人部門,哪怕是個體戶、小企業主創新、創造,政府是要保護你的,同樣,現在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產權保護等等一系列規則,可能就一個具體的具項意義來說,效果可能不如當年小平同志反復強調傻子瓜子更有效。
       現在也一樣,8·11匯改以來,所有持續看空人民幣兌美元的都不斷獲利,所有看多的都受到了嚴厲懲罰,看起來政策可信度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不太相信人民幣在未來一年半載兌美元能夠有多強。意味著目前匯率政策的匯率形成機制是有問題的,今天的開盤價等于昨天的收盤價,參考貨幣一攬子,相當于人民銀行把底牌透給對方了,這個牌就沒法打了,所以匯率形成機制可能現在有一些問題。
       再就是資產收益,因為中國的高速增長期過去了,按照蔡昉老師的說法,“十二五”之前我們有10%,“十二五”大概7.6%,“十三五”大概是6.3—6.4%,接下來每五到十年還會下降,2050的時候中國經濟增速應該不會高于4%。國內的投資收益率也都在下降,包括中資企業,外資企業都要進行資產的全球配置,很自然的中國從特別稀缺,需要資本流入的國家,變成愿意給全球配置資產的國家,人民幣、外匯也會往外走,這也會對匯率造成一些影響。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我不詳細說。
       總體來說,我們的結論是中國政府如果還是希望既穩定儲備又相對穩定兌美元的匯率,這種權衡的做法很難繼續維持兩年以上,因為按照目前的速率,美元升值強勢的勢頭在加快,儲備流失的速度也不慢,到2018年下半年外匯儲備可能要往2萬億走了,那時候央行更好的措施是采取清潔浮動,不要過多強調收盤價和參考貨幣一攬子的事情,一個大國的匯率政策也是自由浮動的,不會導致市場大的恐慌局勢。
       第二個問題是銀行業的問題,總體來講,中國銀行業的文件性以及互聯網金融創新的重要性,兩者之間是有一點偏頗的。中國傳統金融的穩健性低估了,互聯網金融或者互聯網經濟、互聯網+對中國整體的轉型中短期增長的作用可能被很大程度夸大了。銀行的問題有很多,上市銀行的問題,中國傳統的金融機構,尤其商業銀行并沒有那么低效,并沒有那么和互聯網絕緣。上市銀行的估值和其他的指標,現在上市銀行的市盈率大概5倍、6倍,市凈率不到1倍,0.7、0.8倍,撥備覆蓋率還有170%,資本充足率大概還有11—12%,無論如何,目前中國的商業銀行從全球范圍來講,都是具有領先的競爭優勢,穩健的資產質量和非常強的競爭能力的,所以我覺得轉型以來對中國銀行業受到各種各樣沖擊之后的穩健性有所低估。
       我們怎么看現在商業銀行所謂的壓力,主要是銀行的形象現在變得很差,利潤縮減,資本補充渠道開始慢慢枯竭,尤其現在商業銀行今年三季度之前傳統商業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變得非常匱乏,那時候我們要考慮銀行對于中國經濟托底的貢獻。舉個例子,2014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開始明顯好轉,是什么原因導致2014年下半年到現在大約兩年左右的時間實體經濟好轉,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以銀行體系為主的金融機構的利潤不增長了,利率也下降了,凈息差有所縮小,實體經濟的確得到好處了,還有其他一些指標。銀行業何去何從?到底怎么樣守住風險底線?
       我們現在比較擔心2017年主要是兩個問題:一是對銀行業尊重的程度不是特別夠,導致現在的銀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包括央企和地方國企,他們之間的產權邊界不是日益清晰,而是日益模糊,典型的做法是債轉股,PPP等等,使得金融機構之間、政府之間、國企之間三者本來有明晰的產權界限的,現在通過這個做法把產權界限打亂、甚至模糊化了。明年由于美聯儲加息和通脹的抬頭,明年國內貨幣政策,尤其利率會偏緊,債券市場可能會有一定壓力,這是明年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互聯網金融的問題,明年互聯網+是一個“小年”,全球的互聯網泡沫在2017年會深度收縮甚至破滅。我們看一些基本數據,首先看創新和增長的關系,任何一種真實有效的創新,都使得短期經濟增長的速度更低而不是更高,因為一個好的創新,第三方支付三年以來節約1萬億,節約下來的1萬億本來是傳統商業銀行在個人零售端和銀聯的利潤,現在都沒了,所以真實的創新一定意味著人財物這些要素資源得到了更合理的配置。同樣要做那么多事情,只需要投入更少的資源,就導致了人財物資源的閑置,才有可能把整個社會資源的瓶頸約束、要素配置才能優化,我們理解創新的速度越快,短期增長維穩的壓力就越大,所以不是相反??藦娍偫碚f互聯網+推動經濟增長從長期來看是對的,短期來看也不是特別明確的。
       我們可以看過去一段時間各種各樣的沖擊,現在看今后一段時間為什么會導致互聯網泡沫的深度破滅,如果看2016年中國和美國,就是互聯網金融泡沫開端的破滅期,美國最典型的Lendingclub的市值突然之間大幅度縮水,P2P在美國也很難做下去。今年中國像P2P、校園貸、借貸寶問題是非常多的,我可以舉幾個特別小的例子來顯示互聯網+的荒誕行為,比如全球最大的酒店管理集團州際集團市值大概不超過80億美元,而目前還沒有盈利的AMBMB(音)估值大概有150—200億美金,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又比如我們講的Uber而,不知道目前營利有沒有10億美元,但它的估值可能相當于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估值的2倍。航空公司有1000架飛機,有各種各樣的航線,有技師、飛行員隊伍,總之技術程度要比它高一點。
       中國也一樣,樂視、滴滴,都有可能存在因為營利能力太弱,投資人利益受損的估值的收縮,從現在來看,2017年互聯網金融在美國和中國,包括創新產業在美國和中國,至少明年是估值深度的收縮,比如淘寶,淘寶對標沃爾瑪也可以看出問題,他們兩者之間的市值幾乎一樣,2200億美金,但是沃爾瑪市盈率是15倍,每股掙5塊美金,淘寶市盈率大概50倍,阿里巴巴市盈率大概50倍,每股大概2塊錢,所以兩者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說未來會有很大的增長,我們反過來可以這么考慮,目前中國的電商是不是如實納稅?
       我只是講一個稅務問題,你在涉零當中差不多占到了8—10萬億規模,這個規模當中是不是真實納稅了,所以非常有必要在中國第三方支付軟件,比如支付寶或者財富通,任何一筆非轉帳的真實交易,稅務部門都應該自動生成一張電子稅票,一個微店或者電商企業主是不是可以享受到財政部的各種稅收減免,是要看他月度或者年度經營之后所承擔的電子稅票的真實發生的流水,才能決定他符合不符合財政部對小微企業的扶持的要求,所以金融監管的重點并不在于松一點還是緊一點,而在于對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的監管標準是不是具有基本上的一致性,如果不具有基本上的一致性,我們應該界定某一些互聯網金融或者新金融為什么可以具有暫時不接受或者較少接受監管的試點的特權?
       第四個問題是關于房地產金融的問題,房地產金融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房地產金融不是一個風險特別大的問題,從短期來看。從長期來看,房地產的問題在中國已經變得非常巨大了。首先是目前房地產的庫存三去一降,去庫存并沒有完成,沒有任何理由相信中國的房地產去庫存,因為2016年的努力去庫存已經完成了,這是荒誕的,因為在2016年全年多買的商品住宅撐死不會多賣四五億,相當于一年多賣了30%的房,假定2015年底的時候,庫存量還很大,2016年只是多賣了4億多平米的住宅,庫存去化就完成了,倒過來可以說在2015年底庫存就不是大問題了,但是2016年新開工仍然比銷售要多,所以房地產的庫存問題,我個人認為沒有解決,一線城市的房價過高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房地產金融的風險可能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大。
       目前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公積金加起來不到20萬億,我們的居民部門只是儲蓄就有60萬億,這兩者之間可以看到相對還是靠譜的。2016年前三季度,總體上房地產銷售金額是8萬億,但新增的貸款,其中按揭貸款新增3.2萬億,比較一下可以看出,目前中國人買房,付掉60%的錢,向銀行借了40%的錢,如果按20萬億的貸款所指向的抵押物的價值,可能風險不是特別大。再舉一個小例子,中國住戶部門申請按揭貸款一般是15—20年,而實際過去十年左右執行下來的結果是中國人大概平均還款期限是7—8年。目前房地產金融在中國可能不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導致這樣巨大差距的原因是中國的儲蓄率要比西方和日本這些國家儲蓄率高得多,美國目前的住戶總體儲蓄率15—20%,日本家庭部門的儲蓄率已經是0以下,所以儲蓄率的差異導致中國房價支撐的不一樣。
       但是房地產金融還是會帶來巨大的問題,就是中國收入分配惡化的最重要的推手是房地產導致的,目前我們之所以有貧富分化,不是我們收入分配差異在拉大,而是財富分配的差異在拉大,現在中國的主要問題已經不是收入分配了,而是財富分配。目前中國的富裕群體120萬人,擁有中國住戶部門全部可投資的金融動產100萬億當中的37萬億,所以在動產來講,120萬陳擁有住戶部門37%的財富,在房地產這個領域,可能這個問題會更嚴峻一些。所以房地產主要帶來的是特別嚴重的財富分配的問題。
       第五個問題是金融監管的問題。金融監管我不細說,我只是向大家匯報一下危機以來到現在最沒有證據證明分業監管是不行的,也沒有證據說明混業監管是更好的。從現在來講,金融監管到底是要做一個大的改革還是小的改革,或者是維持現狀的改革,主要取決于央行政策的可信度。從總體上來看,我個人傾向認為,目前我們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從現在到今后兩年時間,做一個特別巨大的改革的必要性,似乎并不是特別緊迫,在過去幾年,對金融監管框架做過急劇改革的國家現在又改回來了。
       中國目前還沒有看到一行三會的監管有特別大的問題,而目前監管的漏洞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角色,地方金融辦的角色還是非常不明朗的。二是對互聯網如何監管,這兩個問題是特別嚴重的,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因為互聯網金融機構最主要的特點是:1.行政記錄。可能在昆明工商局注冊的一家企業,有銀行帳戶、稅務登記號等等。2.線上經營。這種行政記錄是區域化、地域化的,但是互聯網金融機構是在全國經營的。3.線下監管。有行政記錄,我們知道這家企業,但這家企業在做什么誰都管不了,到最后我們要懲處這家企業是線下來管,導致線下行政記錄在昆明的企業在北京惹了很大麻煩,到最后由北京的金融監管當局來處理這個問題,這個漏洞是比較大的。
       主要看中國現在的問題,大概是五個方面的金融問題,總體上來說,我們認為中國經濟轉型到現在,金融風險的底線,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問題不是特別嚴重,中國的金融體系有創新也有漏洞,但是完全有能力為中國經濟進一步轉型升級提供非常強有力的支撐,風險底線的問題是不太會有系統性危機的。謝謝大家。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