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實體經濟則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基和命脈。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大國博弈、大國沖突、大國競爭進入關鍵時期,我國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機遇與挑戰。以實體經濟為支撐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產業融合,堅持開放合作,維護產業安全,是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以實體經濟為核心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方向,是先進制造業的核心主體,是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我國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的決定性力量。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化、集群化發展,通過深度融合有效擴大資本規模、整合創新資源、壯大技術攻堅力量,成為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的強大引擎;通過高度集群更好發揮集聚效應、加強分工細化與協同協作、提高產業綜合效益,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強勁的增長極,從而為產業體系的現代化發展提供重要的戰略支撐。
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F代服務業中的創新設計、定制化服務以及信息技術服務與先進制造業相融相長、耦合共生,培育出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系統集成管理等生產制造的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為我國實體經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持久的活力、不竭的動力和廣闊的空間。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大大推進了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化和高端化,強化了生產性服務業在支撐和壯大實體經濟中的作用。實體經濟中的制造業企業在生產性服務業的幫助下可以根據客戶個性化需要而提供有型的產品,也可以圍繞產品為客戶提供專業化和定制化的服務,從而推動實體經濟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持續提高產業集成創新能力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
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數字化改造能夠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轉型機遇,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創造新的動力機制。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可以深刻改變實體經濟的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為實體經濟帶來生產技術的革新、運營成本的降低、生產效率的提升、產品質量的優化以及用戶體驗的改善,促進產業體系向著更加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的數字經濟將會擁有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激活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作用和價值,為產業體系的現代化發展賦能。
以實體經濟為支柱深化產業開放合作
以實體經濟為支柱融入全球產業體系。202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貨物貿易出口國際市場份額接近15%,因此實體經濟是我國能夠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要組成部分的支柱。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產業體系是我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經之路,而實體經濟則為我國產業體系融入全球產業體系提供基礎保障。只有以實體經濟為基礎,在全球產業體系中開展廣泛的競爭與合作,才能繼續鞏固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基地的地位和影響力,才能全面增強我國產業體系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競爭力,才能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
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集聚全球創新要素。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以實體經濟為支撐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塑造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打破制約知識、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的壁壘,從而集聚全球創新要素服務于我國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要穩步擴大制度性開放,主動對接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高質量引進外資,承接國際先進產業轉移,為我國的實體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持續注入來自全球的創新活力。
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經濟循環暢通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而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以實體經濟為支撐。實體經濟中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基礎。一直以來,貨物貿易在我國的進出口結構中占據著重要的比重,2022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比2021年增長7.7%,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地位。實體經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運行的重要支柱,我們需要持續壯大實體經濟,以此為支撐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服務于新發展格局的建設。
以實體經濟為基礎保障產業發展安全
立足實體經濟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十八大以來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但是在集成電路、高端制造、關鍵材料等實體經濟的關鍵領域中,諸多底層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仍然存在“卡脖子”難題。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我們立足實體經濟,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安全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是否掌握實體經濟中的關鍵核心技術,是否實現實體經濟中的科技自立自強,決定了我國在全球產業體系和價值分配體系中的地位,也決定了我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能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動蕩的地緣政治局勢中守住安全底線、行穩致遠。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產業鏈供應鏈是實體經濟的筋骨和血脈,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支柱和紐帶,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直接影響實體經濟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安全與穩定。我國是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之一,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與維護者,但是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也存在著核心競爭力不強、發展不平衡、附加值不高等問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需要繼續鞏固擴大我國實體經濟的優勢,加快補齊短板;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抵御個別國家“脫鉤斷鏈”的風險;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充分釋放內需潛力,為產業鏈供應鏈持續高效運行提供強大支撐?;趯嶓w經濟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完備健全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是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基礎和保障,對未來產業發展的結構布局、發展模式以及抵抗風險有著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的意義。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在完善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的同時,還要興建5G基站、智能充電樁、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根本上都需要實體經濟來提供物質和技術的支撐。我國的實體經濟在支持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方面已經積累了全球領先的優勢,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將為實體經濟的技術創新和進步提供廣闊的應用市場和空間,同時也為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構筑堅實可靠的基礎和平臺,保障現代化產業體系安全高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