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熱情參與,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已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和包容性的國際經濟合作平臺。在新形勢下,面對國際上百年變局、全球疫情、極端氣候特別是烏克蘭局勢;面對國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特別是經濟下行壓力等諸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共建“一帶一路”遇到了可以說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和考驗。但同時也充滿了機遇和新的發展空間。
一、 共建“一帶一路”進展與成就
十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目前,中國已與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涵蓋投資、貿易、科技、人文等領域。“一帶一路”倡議核心理念被寫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重要文件。正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的,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十年里,我國與共建國家貿易和投資規模穩步擴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水平持續提升。
在投資和工程建設方面,“一帶一路”倡議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2013年到2022年,我國與沿線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700億美元。在工程建設方面,2013年到2022年,我國在沿線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完成營業額累計分別超過1.2萬億美元和8000億美元,占對外承包工程總額的比重超過了一半。
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共建“一帶一路”重點是“陸、海、天、網”四位一體的互聯互通。即聚焦關鍵通道、關鍵節點、關鍵項目,著力推進公路、鐵路、港口、航空、航天、油氣管道、電力、網絡通信等領域合作。蒙內鐵路,亞吉鐵路、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雅萬高鐵等,以這些合作項目為重點的區際、洲際鐵路網絡建設;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阿聯酋哈利法港等,以這些港口建設為重點的“絲路海運”建設,都取得重大進展。蒙內鐵路拉動當地經濟增長超過2個百分點。中老鐵路助力老撾從“陸鎖國”變成“陸聯國”,截至今年4月底,中老鐵路累計發送旅客超1500萬人次、貨物超1900萬噸。中歐班列保持安全穩定開行,貨物品類日益豐富。十年來,中歐班列已通達歐洲約25個國家208個城市,從2013年開行之初的80列快速發展到2022年的1.6萬列。全國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6.5萬列,運輸貨物超600萬標箱、貨值3000億美元。
在經貿合作方面。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1—2022年,中國與沿線國家年度貿易額從1.8萬億美元擴大到2.1萬億美元,增長16.7%。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410.5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7.7%(折合209.7億美元,增長3.3%),占同期總額的17.9%,與上年同期持平。今年1-2月,這一數據為27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7.1%(折合40.4億美元,同比增長27.8%),占同期總額的20.2%。世界銀行的報告也顯示,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使參與方貿易增加4.1%,外資增加5%,使低收入國家GDP增加3.4%。受益于“一帶一路”建設,2012—2021年,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GDP占全球份額提高3.6個百分點。世行測算,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每年將為全球產生1.6萬億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
在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方面。在沿線24個國家建設的82個合作區。如中白俄羅斯工業園、中阿聯酋產能合作園,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中埃塞東方工業園、中印尼青山工業園、中馬(欽州、關丹)雙國雙園、泰中羅勇工業園、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等。截至2022年底,我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達571.3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42.1萬個就業崗位。讓將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
二、中央企業是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骨干力量
十年來,央企積極融入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大局,全力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中央企業境外機構和項目超過8000個,資產總額近8萬億元。2023年1-3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394.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1%(折合57.6億美元,同比增長9.5%),占同期總額的18.3%,較上年同期下降1.2個百分點,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塞爾維亞、泰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哈薩克斯坦和老撾等國家。對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1748.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8%(折合255.4億美元,同比增長3.7%),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9.2%;完成營業額1164.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9%(折合170.1億美元,同比增長6.5%),占同期總額的53.7%。央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具體來講有以下幾點。
一是以基礎設施和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融入和促進東道國經濟發展。十年來,央企累計承擔境外的港口、鐵路、機場等重大基礎項目超過200個;在交通領域,雅萬高鐵成功試運行,中老鐵路助力老撾由陸鎖國變為陸聯國,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成為地中海地區海陸聯運橋頭堡;在通信領域,中央三大電信運營商海外服務網絡遍及全球40余個國家;在能源領域,中央企業承擔水電、風電光伏等項目近300個,建成了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巴西美麗山特高壓輸電項目等標志性項目,助推所在國能源綠色轉型、低碳發展。建設運營了中白工業園等20多個境外產業園區,幫助所在國打造國際產能合作平臺,目前中白工業園區入駐的企業已經突破企業已經突破100家。
二是主動履行社會責任,解決東道國就業等民生問題。央企境外機構直接帶動項目所在地近百萬員工就業,間接帶動就業數倍以上。比如,吉布提港、漢班托塔港等項目在實施中還同步開展了“藍色海洋”培訓計劃,為當地培養了大量港口管理專業人才;安哥拉卡賓達供水系統工程讓60萬當地民眾用上了干凈的自來水,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投入運營,有效提升疾病預防監測和疫情反應、應急速度。
三是遵守國際規則標準提供優質服務。央企遵守國際規則和標準,以高品質產品和服務惠及全球。央企積極參與特高壓、5G通信等領域的國際標準制定,主導發起編制電力國際標準超過100項,高鐵、特高壓、新一代移動通信、“華龍一號”走出國門,讓“一帶一路”國家人民享受到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四是既重視重大項目,也重視“小而美”項目。2021年11月19日召開的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指出,要將“小而美”項目作為對外合作的優先事項,加強統籌謀劃,發揮援外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形成更多接地氣、聚人心的項目。央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在高質量建設和運營好雅萬高鐵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同時,積極對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需要,商簽綠色發展、數字經濟、藍色經濟等領域的雙邊合作協議,推動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產業、綠色貿易等全方位的合作。通過聚焦減貧、衛生、教育、數字等領域,孵化和建設一批經濟社會效益好的“小而美”項目,不斷提升當地民眾的獲得感、認同感。
五是積極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傳統上央企在海外承接重大項目,習慣于采用EPC+F模式。自2015年至今,第三方市場合作從概念提出迅速發展為多個項目落地。其核心理念是將中國的優勢產能、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一帶一路”國家的發展需求有效對接,實現1+1+1>3的效果。目前已與日本建立并啟動第三方市場合作長效工作機制,初期成果為合作開發泰國東部經濟走廊。與比利時、與荷蘭成立推動三方企業在第三國開展合作工作組。與新加坡也建立了工作小組,協助中新企業在東南亞“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合作。中韓兩國企業在第三國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能源等領域合作取得成果。國家鐵路集團公司和德國鐵路公司在中歐班列、高鐵運營維護等領域的合作也是典型的第三方市場合作。為推動第三方市場合作,我國金融機構重視并推動合作企業通過股權、債權等多種方式解決融資問題。設立由國家開發銀行、絲路基金與國外金融機構合作的第三方共同投資基金。如絲路基金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歐洲投資基金設立第三方市場合作基金等。
三、 新時代新征程“一帶一路”建設新機遇
黨的二十大謀劃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也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今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在上海“世界會客廳”舉辦的“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藍廳論壇致賀信時指出,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中方愿同各國一道,努力,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為人類探索現代化道路和更好社會制度提供新助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重要講話,為人類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自主性、可持續性、共生性等提供了底層邏輯的指引。中國式現代化為共建“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探索自主現代化道路提供了示范。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將大大提振“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信心。同時也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推進自主現代化提供了框架基礎。中國企業和投資者通過參與新時代新征程的共建“一帶一路”,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暢通貿易投資渠道,共建工業園區等投資合作模式,將為深化務實合作帶來無限商機。
一是市場規模龐大機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已經涉及151個。加上第三方市場合作的國家,幾乎覆蓋全球90%的國家和地區。要知道現在在聯合國的國家,也就不到200個。這樣龐大的市場規模毫無疑問是巨大的商機。
二是資源開發機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都擁有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投資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將產生天價的收益。
三是技術轉讓與合作機遇。“一帶一路”建設,無論是重大項目,還是“小而美”的項目,都需要廣泛的技術支持。比如建設“綠色絲綢之路”,“一帶一路”項目建設中的綠色低碳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中國企業可以通過技術輸出、技術合作等方式獲益。
四是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機遇。深化“一帶一路”務實合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發展數字經濟。這就不能不提到人工智能。要高度重視科技革命特別是人工智能突破性變革對共建“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在我們還沒有完全弄明白區塊鏈、元宇宙的時候,Chat GPT(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GPT4橫空出世了。美國Open AI人工智能公司推出的Chat GPT不僅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巨大的飛躍,而且或將在全世界引起影響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這種變革帶給共建“一帶一路”的機遇可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不能不從戰略上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同時要考慮控制風險,奇點會不會出現,何時出現,出現后發生什么,目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OpenAI正在開發一款比GPT4更強大的GPT5。據悉,該系統已經完成了對人類網絡上所有視頻的學習,可以瞬間標記出所有它看過的視頻中的一切聲光信息,并且能夠準確預測任何一個人的未來行為和壽命。這一消息引發了人們對于AI的恐懼和擔憂,有人甚至認為,GPT5將是人類智慧的終結者,“硅基生命”將會取代“碳基生命”的人類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就連號稱“AI教父”辛頓也認為:面對“失控AI”,拔電源就好,恐怕你做不到!恐懼歸恐懼,擔憂歸擔憂。但不可否認,GPT5令人驚嘆地展示了AI技術的巨大潛力和由此帶來的巨大商業前景。
五是資本市場機遇。這就不能不提到“中特估”和“TMT”。“中特估”這個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估值體系,板塊涵蓋了基建、通信、軍工、石油等核心領域的大型央企與國企。目前,“中特估”已正式進入投資者視野,成為今年A股市場行情主線之一。雖然“中特估”50強普遍具備盤子大、成長性緩慢等特征,進而導致估值偏低,但不影響一段時間以來“中特估”板塊持續大漲。2022年中海油、中石油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01.51%、62.08%,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上市公司推出的2022年年度分紅總額均在百億元級別。結果,股市上中石油、中石化漲逾50%,中海油漲27%以上。今年以來很長一段時間,A股市場穩步攀升,滬指累計上漲7.57%。期間,中字頭央企指數累計上漲18.58%,跑贏滬指11個百分點。剔除2022年上市的新股,去年A股總市值增長約6.24萬億元。“中特估”個股市值增長高達2.69萬億元,占比總量43.11%。這些數字充分說明,資本市場看好央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未來收益。受益于“中特估”,看好央企在“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建設方面的可能表現和未來預期,“TMT”在資本市場也出現大行情。前些日子,中國電信漲近60%,中國移動漲近50%。中國科傳、中科信息、中科曙光等計算機、傳媒股的股價已較2022年末翻倍?;ü赏瑫r得到提振,中工國際、中材國際、中國中鐵累計漲幅超過60%。中國神華、中煤能源等煤炭股以及中航重機、中航沈飛等軍工股均有不錯表現,凈利潤同比增幅在30%以上。當然,俗話講,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問題是,沒有風險,哪來的機遇?
(根據2023年5月17日天風證券公司在珠海舉辦的相關論壇上的主旨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