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學者觀點 > 本會研究員專欄 > 遲福林

遲福林:青年是決定改革開放的力量

時間:2023-05-08 15:12 來源:海南日報

  近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的新書《親歷改革——與青年談改革開放》正式出版。“五四”青年節期間,海南日報記者圍繞此書對遲福林進行訪談,并將主要內容整理如下。

  緣起

  記者:為何會寫一本專門面向青年的有關改革開放的書?

  遲福林: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10周年,也是我從事改革研究的第40個年頭。作為親歷改革開放全過程、為建言改革而奮斗了40年的過來人,每當回顧起改革開放一路走來的歷程,都心潮澎湃。說實話,這是我用的時間最長、花費的精力最多形成的一本書。從去年初到國慶假期,用了大半年時間,并且數十次與同事們討論。

  為什么自己最熟悉的內容卻要用這么長的時間、花這么大的精力完成?如何讓青年人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如何使得未來的改革符合他們的期望值和坐標系,如何使得青年自覺地融入改革開放事業,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之問。這本書是面向青年人的,按照出版社的要求,要讓讀者看得懂;既要以自己的親歷講改革開放,又要客觀反映改革開放的歷程。這兩條,看似簡單,真正動筆寫下來真的有一定難度。當然,更難的還是如何把歷史與現實相融合,既要客觀反映歷史,又要符合現實需求。但是,這項工作又特別有意義。在回顧歷史中尋找前進的方向感,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也是我們這代人的一份責任。

  意義

  記者:現如今,您認為當代青年學習改革開放史的意義在哪里?

  遲福林:這本新書出版以后,這兩個月我受邀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東北大學、湖北大學等高校作了講座。我都給學生講起一個吃發了霉的花生米的故事。20世紀70年代,我在部隊的時候,幾個干事弄了點花生米,是發了霉的花生米,把它用熱水燙一下,從衛生隊要了一點醫用酒精,茶缸子裝點油炸花生米,喝小酒,感到很香。那個年代,誰家請客吃飯能上一盤花生米很不容易,一個家庭一年可能就供應半斤八兩。

  青年學生不解,那么多的花生米叫誰吃了?那個年代為什么吃不上花生米?2018年,我給52個博士生上課,我也在學生中作了一個調研,52人沒有一人說對的。主要有三種答案:一是榨油了,二是受災了,三是出口了。他們不了解,在高度指令性計劃經濟下,花生米是被嚴格限制種植面積的。我親歷了從高度指令性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這一偉大變革,感到這真的是一件并非容易的事情。

  這個故事,使我感覺到加強對青年人改革開放史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今天的中國更迫切需要“強國一代”,今天的中國青年有著更強烈的自豪感。比起先輩,他們生活條件優渥,他們所見所聞廣博,他們信息接收更與國際接軌。未來中國的改革開放,未來中國在全球競爭地位的提升,要靠青年。尤其今天,向廣大青年人客觀介紹改革開放史,十分重要。

  通俗

  記者:在部分年輕人看來,改革開放史相對枯燥,在本書中,您是用何種形式讓青年覺得改革開放史通俗耐讀的?

  遲福林:怎么客觀地而又通俗易懂地讓青年人看得懂改革開放史,思前想后,我從自己的親身經歷、親身體會說起。

  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我們這一代人,親身感受到國家的歷史性變遷,對改革開放有著特殊的情感。為此,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的40年時間里,我的追求與目標就是4個字——“改革開放”。

  1984年,我在中央黨校學習時選擇投身改革開放研究;1986年被抽調到中央機關從事改革研究;1987年底,脫去穿了20年的軍裝,投身海南,主持省體制改革、政策研究機構的工作;1991年,又參與創辦中國改革智庫——中改院,專心搞改革研究,堅持32年建言改革。

  其實,我的人生選擇只是我們這一代人投身改革開放的一個小小縮影。我深深體會到:“改革開放決定國家未來。”

  書中我從八個親身經歷的故事談起,講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農村改革、基本經濟制度、國有企業改革、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府與市場關系、對外開放、逐夢海南自由貿易港。

  寄語

  記者:改革開放已經進行45年了,為什么說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遲福林:從國內看,正處于全面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奠定第二個一百年的歷史節點;從國際上看,中國從大國走向強國正處于前所未有的關鍵歷史階段。如果抓住未來10到15年,到2035年左右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再用幾十年的時間,我們就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一代人的使命。尤其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抓住國內新發展階段的重要發展機遇,關鍵要加快高質量發展進程,以高質量發展贏得內外主動。

  作為14億人的大國,我國有著發展的戰略縱深,不缺經濟增長點,這是應對內外挑戰最大的戰略底氣。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的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科技結構、能源結構、城鄉結構、貿易結構還有較大的轉型升級空間,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力和動能。這既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也是推動形成中國與世界新關系的重要條件。推動結構轉型,需要按照中央部署,以問題為導向,尤其要將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的高水平開放和國內結構性改革相結合,形成新發展動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是一條正確的路,一條富民強國的路。

  記者:如何激勵青年更好投身改革開放呢?

  遲福林:這本書的封面有一句話,“青年人是改革開放的未來”。今天,改革開放的事業已經進行了將近半個世紀。未來,扛起改革開放的事業責任,將改革進行到底,關鍵在于青年人。

  青年人處于大變局之中??陀^地說,經過了幾十年和平發展與經濟快速增長,很多青年人把這當成了理所當然。一方面,有可能對正在或即將到來的變革缺乏思想準備;一方面,外部環境變化太大、太快,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戰。我想,一方面,青年確實要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了解我們國家發展的歷史。掌握歷史的人,就能掌握未來。因為掌握規律就掌握未來,規律是從歷史中來的。另一方面,當代青年應該對國家、對民族、對未來的發展要有一種自覺的責任感,家國情懷應該成為青年的一種精神支柱。未來世界在變、中國在變、自己發展的環境在變,青年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坐標系?;叵虢ㄊ≈?,參與研究研討海南建立特別關稅區時,我說“把這事干成了,我去賣大碗茶都有人買”,為什么?因為它會給老百姓帶來好處,因為這種奉獻會贏得全社會的贊許,會贏得時代的肯定,即使自己吃點虧,也非常“值”。

  我理解,理想、創新是青年人最本質的特點。本書中提出,青年是決定改革開放的力量,就在于新時代的青年有自己的理想與選擇,有時代的責任感與創新性。青年人要堅信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是一個偉大的事業,堅定中國的高水平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個大方向;要意識到,青年在成長中抓住了機會,就能夠抓住自己的發展前途;適應了趨勢,盡管可能會經歷曲折,但只要目標選擇正確,只要堅持下來,總有一天會取得成功,會從痛苦、眼淚當中找到幸福感。我相信,新一代青年人一定能擔當起這一重要的歷史責任。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