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預期比政府工作報告高一點,如果經濟增長的勢能保持下去,今年全國GDP增速達到5%以上是有可能的。”3月7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在馬洪基金會“問勢2023”理事報告會上表示。
會上,樊綱以“中國經濟波動與長期增長”為題作主旨演講。他認為,2022年“基數”較低,今年全國處于“低水平下的復蘇”,GDP增長率可能達到5.5%,旅游行業等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但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2024年能否保持較高增長,以及如何面對長期的變數與挑戰。
樊綱表示,我國具有價格相對平穩、巨額順差、匯率基本穩定等積極因素,在智能汽車、新能源、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賽道上培養了新的增長點。然而,從近日ChatGPT的問世可以看出,中國欠缺革命性的創造。如果不能在自主創新能力上緊追,并打造一個有效的創新機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將難以縮小。
中國的發展應遵循“開放模式”
去年7月,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經眾多機構和學者測算,多數結論認為現階段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在5.5%至6.5%之間。未來,隨著中國經濟體量增大,勞動力資源環境約束增強,潛在增長率水平將逐步降低。
“當前研究經濟增長,脫離了知識要素是解釋不了問題的。”樊綱指出,隨著要素增長結構的變化,當前全球對經濟潛在增長率的測算不是僅看勞動力,還要看人力資本。而我國自2010年以后已很少依靠勞動密集型增長,更多轉向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增長。
樊綱認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知識的增長一方面靠自主學習和研發,另一方面是靠“后發優勢”,學習、引進、消化、吸收外部要素的“溢入”,以較低的成本、較快的速度增加自身的人力資本、知識總量與技術創新能力。
“后發國家無需從頭開始做研究,不用耗費大量的前期研發成本和時間,也節省了新事物從產生到商業模式的形成所需的大量試錯成本。”樊綱說。
他認為,美國的“科技遏制”戰略正是要切斷知識溢出的各種渠道,阻礙我國企業發揮“后發優勢”,導致難以用較低成本獲取全球高新技術,無法充分利用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也難以更快的速度擴大國際市場。這迫使我國以更大的成本、更長的時間進行自主研發,導致潛在的增長速度放緩。
在此背景下,樊綱強調,下一階段中國的發展應遵循“開放模式”,更加全面對外開放,努力擴大與其他國家的經貿交往與合作,吸收更多知識外溢。另一方面,要深化國內市場化改革,努力發展國內統一大市場,同時加大自主創新投入,鼓勵創新創業。
打造有效的創新機制
談及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樊綱列舉了智能汽車、新能源技術與設備、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賽道。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20%。在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帶動下,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總量突破300萬輛,達到311.1萬輛,同比增長54.4%,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乘用車出口國。
樊綱認為,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補足傳統車企的劣勢,一方面得益于產業政策、政府補貼等超前部署,另一方面得益于特斯拉等品牌的引進,以外部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溢入拉動我國的產業發展。
“在全球能源危機、各國大力倡導碳減排的背景下,全球對新能源技術與設備的需求將不斷擴大。”樊綱指出,隨著中國成為新能源設備制造的領先國家,在風能、太陽能等領域優勢突出,未來應利用好國際大趨勢,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會上,樊綱著重提到了ChatGPT的問世?;?ldquo;后發優勢”,我國在多個領域已取得很大進步,尤其人工智能領域已達前沿梯隊,但類似ChatGPT的“革命性創造”仍然欠缺:“一旦革命性進步出現,又會將我們甩出去一段時間。”
樊綱強調,在學習、引進、消化、吸收知識與技術的基礎上,要意識到知識增長與技術進步遵循一定的路徑,加快學習、形成一套有效的創新體制,支撐新知識、新技術、新觀念源源不斷地產生,真正發展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