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數字化轉型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各種各樣新的機遇,以及由此培育的經濟發展新賽道,對于引領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需要高度重視。圍繞新時代數字經濟的發展,我談下面三點看法。
一、要站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數字經濟,重視數字經濟發展
首先,數字經濟是現代化國家的產業基礎。一個現代化國家,必須在前沿技術與前沿產業的世界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當今世界正面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數字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新賽道之一,也將傳導、引領多個新賽道。我國必須在全球數字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才能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偉業。
其次,從參與全球競爭的角度來看,數字經濟的發展是關乎國運、決定全球經濟格局的一件大事。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在傳統產業領域,雖然中國的產業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但和先進國家相比,在前沿技術、產品質量等方面仍有差距,追趕起來并不容易。同時,新一輪技術革命催生很多新的發展機遇,把握好這些機遇,在數字經濟領域后來居上,將有助于穩固提升整個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最后,數字經濟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必須統籌好發展與安全。數字經濟是創新驅動發展的經濟活動,與許多傳統技術不同,數字技術具有高滲透性。數字技術的進步不但將促進數字經濟本身的發展,也將賦能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中國作為后發追趕型經濟體,把握利用好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把握利用好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戰略機遇,就可能真正實現對先進國家的趕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對于中國來說,發展數字經濟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方面,數字技術突飛猛進、不斷迭代,給我國帶來新的戰略機遇。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技術迭代快、投入大,增加了后發追趕的難度,但也正是因為技術進步快,為追趕者開辟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半導體產業源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日本超越美國,美國為打壓日本發起了半導體貿易戰。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抓住機遇占領了存儲芯片和先進制程邏輯芯片加工的前沿。芯片產業國際格局變化的歷史告訴我們,后發追趕型經濟體在全球數字經濟發展中是有成功實現追趕的機會的。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制定了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出臺了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不斷優化監管環境,充分發揮我國在市場規模、基礎產業等各方面的優勢,促進了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在5G等移動通信領域走在世界領先位置,在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移動支付等領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龐大產業,培育成長出一批有相當規模的平臺企業,為我國未來參與全球數字經濟競爭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我國把握數字經濟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戰略機遇創造了有利條件。
另一方面,數字經濟領域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一些國家對我國數字經濟進行惡意打壓,我國在相關領域與先進技術國家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在中美戰略博弈加劇背景下,美方不僅單邊對我芯片產業進行極限打壓,還極力聯合其盟友對我國芯片產業進行遏制,這對我國芯片、人工智能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但是,對于外部打壓帶來的挑戰,一定要用辯證思維來看待,外部打壓讓我們更加清醒地看到,先進技術是買不來的,更加堅定了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反而可能促進我國芯片產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說:“危和機并存、危中有機、??赊D機,機遇更具有戰略性、可塑性,挑戰更具有復雜性、全局性,挑戰前所未有,應對好了,機遇也就前所未有。”這對我們正確看待機遇與挑戰的關系提供了方法論。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于開頂風船,善于化危為機。
三、要進一步加強對數字經濟發展的研究
首先,要加強對數字經濟的理論研究,努力把握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律。數字經濟有其自身特有的發展規律。盡管近年來各主要國家的數字經濟發展很快,但從理論高度、理論深度來準確認識和把握其發展規律,還存在普遍不足和滯后。比如,我們提出“數據是一種新的生產要素”,這個認識是深刻的,但是這個新的要素和傳統的人力、土地、資本等要素有所不同。其區別在于,傳統要素具有獨占性;數據要素可以同時被調用,不具有獨占性。又如,傳統產業存在規模經濟效應,但規模經濟有其邊界,由此決定了企業的規模;但數字經濟中很多平臺企業的邊際成本近乎為零,企業規模就可以進一步放大??梢钥吹?,無論在要素層面,還是在企業層面,數字經濟都有其新的特點。
在宏觀層面同樣如此。過去,每一輪新的技術革命、產業變革都會帶來全球經濟的繁榮,驅動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但是今天,數字經濟突飛猛進,全球經濟增長速度2008年以來卻持續低迷。究其原因,有人認為是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是金融危機迄今已過去十幾年,全球經濟增長依然低迷,可見除了金融危機以外還有其他因素。一個很重要的視角在于,數字經濟帶來的是效率的提升,而不是規模的擴張。比如數字經濟范圍之內的共享經濟,共享單車企業大規模采購自行車,這是經濟發展中的增量。但是這些自行車投放到市場后,替代了家庭購買。家庭購買自行車,平均每天使用1.5-2小時,而共享單車平均每天能夠使用5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傮w上看,共享單車提高了自行車的使用效率,但是按傳統的GDP統計,未必是擴張,自行車產量還因此減少。
可以看到,數字經濟在很多領域都會帶來資源的節約以及效率效益的提升,這正是高質量發展所追求的,但是用傳統的統計口徑很難體現。近年來,很多國家的統計部門在合作探討如何準確地進行數字經濟的統計,國內也有一些機構在做有關工作,但目前對于數字經濟的統計方法和口徑國際國內均未統一。
統計方法的背后,是從宏觀層面上應當如何認識數字經濟帶來的新變化的問題。只有準確認識把握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律,才能最終回答這些問題。
其次,要加強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研究和政策研究。在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來研究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甚至一個企業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是十分必要的。沒有戰略引領而盲目發展,往往會出很多問題。我們在早些年曾提出,數字經濟包括兩大領域,一是數字產業化,即狹義的數字經濟;二是以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從創新角度說,一是技術創新,二是商業模式創新。
數字經濟領域不同的具體產業,也有其自身規律和特點。比如芯片的發展和系統軟件的發展、平臺企業的發展,其規律也有所不同。所以要特別要強調“因賽道制宜”,把握數字經濟領域不同產業的發展規律,明確其發展戰略,找準發展路徑的突破口。
從空間看,不同地區發展數字經濟各有優勢,國家層面的戰略到了地方,還需要結合地方特色,制定不同地方的數字經濟發展戰略。要避免一刀切,形成各具優勢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
最后,還需要加強數字經濟監管體制創新研究。從政府和市場關系角度來說,要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同時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政府在戰略引領、政策支持以及監管方面要遵循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律。市場和政府相互作用、相互配合,中國的數字經濟才能形成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
總而言之,數字經濟的發展面臨很多重大問題,從國家整體戰略、產業發展路徑,到具體政策、支持措施、監管辦法等,都需要繼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提出管用的政策建議。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本文根據作者日前在“促進數實融合發展 培育數字產業集群”交流研討會上的講話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