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方面面改革成效的總結后,讓我對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充滿了信心。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是當前的熱點問題。當前經濟形勢不太樂觀,2022年經濟增長結果不太理想,難以達到年初5.5%的預期。2023年的經濟要進一步復蘇,大家有各種各樣的期待。首先是期待財政貨幣政策發力。202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發力。那么財政貨幣政策,作為主要的宏觀政策如何形成合力?這是當前各項政策協調中的一個重點。
去年十二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各項政策要相互協調。在黨的二十大、歷次全會及中央重要會議上,大家都能看到類似的話語。加強各項政策的協同,加強各方面改革的協同,是政策、改革實施追求的愿景,但實際效果不是太理想,面臨諸多難題。之所以存在較多困難,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屬于國家治理層面的問題。在這里,暫時不去深究,我想強調的是,財政貨幣政策協同發力來支持經濟復蘇,首先要看當前財政貨幣政策的效果如何。這是一個前置性的問題,若是不總結療效,只是加力開處方,可能會陷入認識誤區而導致新的公共風險。
這些年來財政貨幣政策效果邊際遞減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看,這些年來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它的效果在邊際遞減,而且邊際遞減很嚴重,遞減的很快。財政貨幣政策實施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政策實施的條件在快速變化,即經濟形勢在不斷變化,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也在變遷。讓財政貨幣政策這個“藥”治病,這個“病”就是經濟下滑,全要素生產率在不斷下降,而這個“藥”的效果在快速邊際遞減,這是一個基本判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力”取決于政府,而“提效”不是政府說就能真正實現的,這取決于當前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這就涉及到市場經濟運行的一些體制條件。政府有效發揮作用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市場主體要配合、有反應,如果市場主體對政府的政策刺激信號比較遲鈍,政府的刺激政策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當前經濟的核心問題還是預期轉弱,沒有實現根本扭轉。這一年多來,預期轉弱的狀況依然很嚴重,或者處于下滑通道。從民營企業投資就可以看出來,民營企業投資的占比,原來超過60%,現在下滑到55%。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無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再怎么刺激,政府的力量和市場的力量都難以形成合力。這種情況下,政策效果就會嚴重遞減,出現更大的風險。
更大的風險在哪兒?市場預期沒有轉變,市場的積極性沒有起來,投資意愿不強,再加上社會消費意愿比較弱,這種情況下讓我們依靠政府發力,用財政貨幣政策去刺激經濟復蘇,有可能導致政府這只有形的手,更多地去替代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這意味著在資源配置中,政府要發揮更大作用。只有政府發揮更大作用,才能實現預期的經濟增長目標。所以,這里隱藏著一個風險,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可能削弱。政府加力配置資源,就有可能發生資源的配置效率下降,使用效率下降,這樣就可能導致越是刺激經濟,經濟越難以提振,有可能陷入這樣一種循環。經濟增速,事關我國“十四五”目標、現代化兩步走的戰略目標,一旦經濟本身陷入“低速軌道”,靠政府加力來提振,陷入上述循環的風險就會變大。如果不考慮這樣一種循環,我們追求的預期經濟增長目標,在中長期意義上可能帶來更大風險。對這一點要有充分估計。
財政貨幣政策效果提升的條件是“政策”與“改革”協同
我們講財政貨幣政策要協同發力,支持經濟復蘇,就必須讓市場真正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如果這個前提被削弱,市場的內生動力不足,恐怕政府發力的方向、方式就要調整,即不能僅僅依靠財政貨幣政策,更多要靠改革舉措。改革是經濟內生動力的保障,特別是國有、民營經濟要有動力,形成新發展格局,那毫不疑問要全面深化改革,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改革各個方面的體制機制。如果沒有改革推進不力,或者用宏觀政策去替代一些改革措施,恐怕經濟復蘇依然處于疲乏狀態。如果達不到預期增長目標很可能放任政策加碼加力,政府這只手的作用越強,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作用就變得更弱。幾個循環下來,可能不由自主的削弱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距離我們的目標漸行漸遠。所以,在財政貨幣政策加力提效的同時如何在改革上發力,讓“改革舉措”與“政策措施”協同就變得十分重要、非常迫切,如果僅僅從政策講協同是遠遠不夠的。
在一定意義上,改革的加力提效應當放在首位,作為前置條件,政策的協同加力提效是后面的,在邏輯關系上要作一個調整。現在的邏輯關系似乎是宏觀政策沖在前,改革舉措放在后,能不能倒過來,改革舉措放在前、宏觀政策做配合,給它創造條件、擴大空間。這樣改革和政策二者協同,這從眼前和長遠來看,效果都會更好。當前市場經濟內生的動力減弱了,這不是周期性的問題,而是體制性問題、結構性問題,僅滿足于在宏觀政策上發力、講協同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還是要從改革入手。
財政貨幣政策協同,可以針對財政貨幣政策的體制基礎發力,進一步完善財政貨幣政策的體制基礎,從而進一步疏通財政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如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目前存在障礙,根源在于貨幣政策的體制基礎出現了問題。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也在遞減,意味著財政政策的體制基礎也需要進一步完善。財政貨幣政策協同,應當把現存的體制基礎問題解決好。首先要健全財政政策傳導所依靠的財政體制、預算制度,以及貨幣政策傳導所依靠的資本市場制度、中央銀行制度,推進金融機構的市場化。財政貨幣政策傳導的共同體制基礎是市場制度,特別是金融市場制度。而我們的金融機構名義上是市場主體,但很多行為更像是“二政府”,在這種情況下,它不是按照市場的信號在配置資源,更多是按照政府這只手的要求。金融的市場化改革是一個關鍵,要素的市場化配置,關鍵是資本、資金,這是市場經濟的核心要素。金融的市場化改革,是激活現代經濟核心的關鍵之舉。
上述這些體制基礎的問題解決,必須和現有宏觀政策協同發力,緊密結合起來,不能就政策論政策,更不能用短期政策替代制度性安排。這是當前政策要發力時,需要充分考慮的一個前提條件。(本文系作者 023年1月6日第十九屆中國改革論壇上的發言速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