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熱點專題 > 中國改革論壇 > 2022年中國改革論壇

劉守英: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時間:2023-01-16 12:03

  今年改革論壇我的題目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首先我想講對于城鄉融合形態的認識。長期以來從鄉村向城市轉型的一個歸屬就是城市,但實際上看這張圖。

 


圖1:美國城鄉融合的表現-形成都市區(中心城市、郊區)和非都市區(鄉村和小城鎮)

  如圖1,現在為止美國的城和鄉之間是三個空間形態,包括了藍色的中心城市、橘黃色的郊區、黃色是非都市區。我們還收集了很多其他國家的空間形態。空間形態不是兩極的,實際是這三者之間形成的混合空間。

  為什么會形成這個形態呢?我們對郊區化要重新認識。

郊區化是城鄉融合的最重要階段,它開始是鄉村,然后轉向快速的城市化,城市化到70%左右的時候,整個郊區迅速發展。郊區人口增長高于中心城市和鄉村地區,城市中心區的人口開始凈遷出,遷到郊區。大都市的非中心區的就業占比開始上升。隨著郊區化,這時候 城鄉形態開始出現了中間狀態。

  
圖2:美國城鄉融合的表現-中心城區與郊區的收入差距扭轉

  中間狀態就是我們長期講的城鄉差距,這里就出現了逆轉,如圖2,中心城區和郊區的收入差距開始扭轉,郊區收入增長速度高于城市中心地區的收入增長。

  還有鄉村和小城鎮,在郊區化過程中這些新形態開始快速增長。


  圖3:美國城鄉融合的表現-非都市區的人口遷入量與都市區人口遷入量趨同

  如圖3,郊區在城市中心區,郊區、非都市區,郊區以外的人口遷入量也開始增加。郊區化以后,非都市區的人口也開始遷入。這時候鄉村經濟開始多樣化,鄉村不僅有農業、制造產業,還有鄉村產業的非農化也非常明顯。


  圖4:美國城鄉融合的表現-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減少

  如圖4,這就出現了第二個收入差距的縮小,城市中心區和郊區收入差距縮小致使郊區化。非都市區的人均收入、都市區和郊區的收入差距又開始縮小。這里給我們一個啟示,從鄉到城的轉型過程中有一個長期的城鄉融合的形態。這個城鄉融合形態,城市和鄉村之間形成連續的城市,鄉村和城市之間相互聯系,不再是對立狀態。鄉村和城市間的優劣開始縮小,只有發展程度區別和功能區別。進入城鄉融合以后,農村地區開始出現一些重大變化,它的產業包括鄉村工業、服務業、社會設施、自然設施開始出現融合,還有城鄉間的社會特征開始重疊,城鄉邊界開始出現模糊。

  我們一直講城鄉關系要重構,重構什么?一是鄉村功能要發生變化,它不再僅僅是食物生產地,它也提供公共品,包括度假、退休、文化、休閑等等。二是城鄉關系從對立轉向融合互補。三是空間開始相互依存,這時候鄉村納入經濟和文化的主流,不再是被邊緣化的地區。所以城鄉融合是在從鄉到城轉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形態。中央提出城鄉融合的戰略,首先在形態上要確立這個思想,城鄉融合是從鄉到城轉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形態。

  有了一般規律性認識以后再看現在整個中國的問題。中國城市化率達到64%,按照國際城市化規律來講,就是進入到城鄉融合階段,這是城鄉融合階段最重要的節點。但現在出現的問題是,快速城市化以后,中國城市化水平達到和城鄉融合階段同樣的階段,但是城鄉分割的格局不僅沒有縮小而且加大了。


  圖5: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比

  如圖5,西方城市化過程中兩個收入差距的縮小在中國沒有出現。中國在最快速城市化階段出現了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第一是我們只有快速城市化,但沒有城鄉融合。第二是我們城市化的模式是回村的城市化模式。在城市里干工作,干到一定程度再回到農村,這是全世界沒有的。第三是農業競爭力下降?,F在一定要有一個認識,農業的份額降到10%以后,各個國家的農業到底在干什么?我們現在想到農業到10%,再到2%、1%,農業就可有可無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所有國家的農業在降到10%以后,農業在變強,它的農業和原來的農業完全不一樣。中國由于單向城市化的模式,最后農業競爭力進一步下降。(如圖6)我們現在只有6%、7%的農業,這個農業的競爭力是下降的,背后是農業成本上升,所有成本都在上升。


  圖6:我國農業競爭力下降

  第四是中國鄉村衰敗問題。40%的城市化率以后,出現了中國式鄉村衰敗,希望是城鄉融合,鄉村融入城市,納入主流,但是中國這一輪的鄉村問題是在快速城市化下出現的鄉村的系統的功能性失衡。鄉村的人口、土地、產業、村莊不能很好的匹配進行功能再造,形成一種新形態,就會進入衰敗狀態。

  首先是“人”。“農二代”還在往城市跑,“農三代”是出生在城市,完全不是農村人,但是沒有城市權利,“農一代”最后在回村以后不能體面老去。第二是“業”,鄉村振興最大的問題在于鄉村凋敝是產業凋敝,因為產業路數沒有搞對?,F在中國的“業”變得越來越單一,鄉村產業越來越單一。中國幾千年的農業從來沒有這么單一過,農業、工業、副業互補。我們什么時候把農業搞單一,什么時候倒霉,現在就是這個狀況。農業是不能搞成完全只靠單一的農業能支撐這個產業的。中國歷史上沒有過,亞洲也沒有過,日本、韓國都是靠多元化來支撐鄉村的產業。所以“業”越來越單一,農業生產回報越來越低。我們想擴大規模、擴大投入,結果成本越來越高。外面的要素進不了鄉村,鄉村產業多元化也很難。第三是“住”,現在進入中國鄉村最大變化是住房改善,但住房改善背后是中國城鄉財富積累的不平等。農民在城市創造的財富在城市積累財富才能縮小城鄉差距。但農民在城市創造收入,在農村蓋房,他失去了在城市用他收入創造財富的機會,回到農村在宅基地上蓋的房子又沒有財產權。住房改善的背后,實際是中國城鄉財富差距不斷拉大。第四是“地”,中國一直在講稀缺的土地,實際根本狀況是我們所有不同類型的土地被支解的破碎不堪,以戶為單位、以鎮為單位、以縣為單位,逐級地把土地支解的支離破碎,結果是土地利用不充分,規模不經濟,鄉村沒有發展空間。

  下面講政策。政策核心是我們的觀念要從城鄉二分到城鄉融合,第一,要拋棄兩極的思維?,F存的一種思維是只要城鄉化率提高,我們的鄉村問題就能解決、城市問題就能解決,這個觀點是要批判的,因為全世界沒有一個只有單向城市化的思維。同時,要批判鄉間的思維,所有要素回到鄉村,然后鄉村能發展,那不就回到古代了嗎?所以這兩極思維一定要改變。第二,現在要在城鄉融合思路下,規劃我們城鄉融合區域的空間載體。原來規劃城市時大家很清楚,城市應該在哪兒,但是城和鄉間有一個形態,這個形態是城鄉融合區域,這個城鄉融合區域的空間載體在哪兒,是我們要好好規劃的,這是新增長動能最重要區域。所以核心是三個空間的城鄉融合要重新思考。一是都市圈,都市圈要思考的是,都市圈范圍內如何形成由村到鎮到縣到城的連續體形態的城鄉融合空間形態。二是大城市郊區和城市區的融合,現在北京就面臨很大的問題,北京六環和綠隔的地方嚴格來講是城鄉融合區域,但現在綠隔變成了城市和鄉村隔離的區域,最后結果是鄉和城擴大了分化。三是縣城和延伸區的融合區域,這是中國未來城鄉融合的空間載體的重新構造,這里面土地非常重要。構造城鄉融合空間時,土地是形成新的城鄉融合形態的最重要的要素。都市圈要改變過去行政配置土地的制度安排,以都市圈為尺度對土地功能、土地空間進行配置,形成兩個統一:統一土地權利體系,統一的土地市場。

  在城鄉融合空間下,鄉村的核心問題一是農業工業化的問題?,F在農業問題是我們用28%的人搞6%的農業GDP,而全世界基本規律是2%的人搞2%農業的GDP,這是兩個份額的同步。二是農業生產要素的重構和升級?,F在農業是單要素突破,擴大土地規模、機械化等等,最后把農業成本搞的越來越高。農業的核心是根據農業這個產業的獨特性,構建農業土地、勞動、資本、服務、企業家、政府之間組合農業要素的生產方式,而不是單要素突破。三是提高單位土地回報率。中國幾千年農業的基本特征是在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率,解決吃飯問題。但真要把中國農業做強,就要從原來單位土地的單產解決生計問題,轉向單位土地回報解決農業效率問題,現在看到全國范圍內,廣東、浙江、山東每畝土地的回報率都在逐漸提升。中國是土地極其稀缺的國家,不可能靠土地規模擴大解決農業競爭力,只能靠單位土地報酬提高來提高效率。中國的農業可能在發生一場農業的工業革命,這場工業革命是將農業強國和其他十幾個強國一起并聯,使中國農業逐步實現現代化。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