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結合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學習,就今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與政策問題,與大家交流幾點看法。
一、今年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與趨勢
剛剛過去的2022年,是我國經濟發展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黨中央、國務院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出臺多方面穩經濟舉措,我國經濟從總體上延續了去年以來的恢復態勢,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3%,經濟結構持續改善,發展質量也有所提升。但受疫情反反復復、多輪不斷嚴重沖擊,經濟增速不及預期,企業效益顯著下滑,市場主體信心也嚴重受挫。中央優化疫情管控措施發布后,情況有了顯著改善,市場也為之一振。但隨后出現的感染人數大規模反彈情況,又使經濟社會各方面秩序受到較大沖擊,四季度增長情況也不太理想,預計全年增速也就在3%左右。
展望2023年,我的總的看法是“謹慎樂觀”。經濟恢復既有不少有利因素,也面臨不小困難,綜合判斷,與去年相比,發展的環境將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增長水平也會有明顯提升。
最大的有利因素莫過于疫情管控的逐步放寬和政策環境的有利變化。疫情的不斷沖擊可以說是套在2022年中國經濟“脖子”上的一個“緊箍咒”。2022年增長不及預期,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決定性的原因,還是疫情的不斷沖擊和嚴格的管控措施。雖然放開后感染人數大規模增加,短期也面臨不少問題,但病毒致病性已明顯減輕,社會活力已顯著增強。只要按照中央確定的方針,“走小步,不停步”,因時因勢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相信經過幾個月的過渡,我國經濟社會將會逐步回歸正常秩序。對于現階段的中國經濟而言,這一點是最具決定性的,只要這個問題解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態勢就可以確定,增長率就會大體保持在潛在增長率左右。
政策環境的有利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大家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感到振奮的,是其中所透出的黨中央對促進經濟恢復向好的堅定信心和強大決心。比如,中央強調,“對于我們這么大的經濟體而言,保持經濟平穩運行至關重要”“2023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要“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等。
最大的不利變化是外需增長的減弱。2022年,在內需增長乏力、增速嚴重下滑的背景下,出口的大幅增長,不僅是一個突出亮點,也是一個重要的支撐因素。但今年來看,這個因素可能會顯著減弱。主要原因是,由于受高通脹、高利率和俄烏沖突、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經濟特別是發達經濟體經濟陷入衰退幾成定局,全球貿易增速也會顯著減慢。去年底以來,主要國際組織均紛紛下調對今年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的預期。其實,外需增長減弱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從去年10月份、11月份的出口數據已經顯現出來。去年1-9月份,按人民幣計算,我國貨物出口總額累計同比增長13.8%,而10月份、11月份單月增幅僅為6.8%和0.9%,而如果按美元計算的話,11月份出口是下降8.7%。
最需要著力的是擴大內需。在外需增長減弱的情況下,著力擴大內需對于今年穩增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無論是擴大消費需求還是擴大投資需求,都會面臨不小的難度。
首先看消費需求。去年1-11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是下降0.1%,這種情況是極為少見的。其實,消費需求低迷,一直是近幾年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只不過去年的情況最為嚴重?,F階段消費需求不振,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疫情導致餐飲、旅行等不少消費活動受限,消費無法實現。二是受疫情影響居民收入增長放緩,消費能力下降。三是消費者信心受挫,消費意愿下降。隨著疫情管控的放松和形勢的好轉,過去被壓抑和限制的一些消費會逐步恢復,消費者信心也會有所提升,但恢復和提升都不會太快,幅度也不會太大。這是因為,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在最初放開的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感染人數會出現大規模的反彈,人們的消費活動和消費信心都會受到很大影響。而從稍長時間來看,即使疫情形勢趨于穩定,經濟社會生活趨于正常,但由于疫情期間居民收入增長放緩,消費能力的積累和消費信心的恢復也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再看投資。去年1-11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1%,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8.9%,制造業投資增長9.3%,而房地產開發投資是下降9.8%,房地產投資全年肯定也是負增長。綜合判斷,今年基礎設施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大體能夠保持去年的增長態勢,而房地產投資有望略好于去年。大家知道,為了穩定房地產市場,去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尤其是金融支持政策方面,射出了所謂的“三支箭”。一是信貸支持之箭,二是債券支持之箭,三是股權支持之箭。相信這些舉措對于緩解房地產企業資金困境、防止資金鏈斷裂、促進市場穩定等都會不同程度地發揮作用。但同時也要看到,房地產走出困境的關鍵,是市場需求的回升、前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的基本化解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模式的創新與轉型。在新的發展模式形成之前,市場很難真正回升,投資也不可能呈現大幅增長。
最為關鍵的是增強市場主體信心。市場主體預期不穩、信心不足,是近年來另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去年情況最為嚴重。去年除個別月份以外,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持續低于50%的榮枯線水平,11月份僅為48.0%,12月份進一步下降至47%。相比制造業,服務業問題更加嚴重,特別是其中的生活服務型中小企業,面臨更加困難境地。據財新數據,去年11月份服務業PMI僅為46.7%,12月份雖有改善,但也僅為48%,連續四個月低于榮枯線水平。在企業信心不足的同時,受就業壓力加大、收入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消費者信心不足的問題也十分突出。2022年10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僅為86.8,二季度平均僅為87.4,均為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二、關于今年經濟對策的幾點思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3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我認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抓到了經濟穩定恢復的“牛鼻子”。只要市場主體預期趨穩,信心增強,那么不論是促消費、擴投資,還是調結構、控風險,就都會有比較好的基礎,就能充分調動起各方面的積極性,就會達成綱舉目張的效果。所以,信心比金子更加重要,今年要穩增長促發展,必須著力提升企業信心。
毫無疑問,提振信心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從多個方面作出了部署,我認為,以下五點是最為重要的。
首先還是要持續優化疫情防控。可以說,今年增長如何,疫情仍然是最大的影響因素。按照國家衛健委通知,從1月8日開始執行“乙類乙管”。為此,一是要根據新形勢新要求,不斷完善和優化相應的政策體系、行政體系、醫療體系,進一步增強各體系之間的銜接,確保轉段有序穩定。二是要進一步加強對大規模感染趨勢、毒株變異等的預測和應對,尤其是要在醫院接診、藥物供應、重癥治療以及農村地區疫情應對等方面,進一步集中資源,加大工作力度,避免出現大的疏漏和風險。
其次是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加有效的對策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短期來講,這是最為實際的舉措。需求上不去,企業訂單和效益上不去,預期和信心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擴大內需列為2023年重點經濟工作任務的第一條,并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足見其重要性。關于如何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中央從“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等多方面提出要求,相信今后會有進一步具體的政策舉措逐步出臺,值得我們期待。
第三是要著力解決深層問題,推動營商環境優化工作進一步走深走實。有利的營商環境對于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穩定預期和提振信心來講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近年來,我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成效顯著,但客觀講,這些成就主要還是集中在企業投資創業經營活動的“便利化”方面,而在一些與企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深層次問題上,需要改進的空間依然很大。比如,近年來企業反映比較強烈的隱形壁壘和不公平競爭問題、產權保護不力問題、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問題、司法不公問題、不作為亂作為問題、新官不理舊賬問題、招商承諾不履行問題、市政工程賬款拖欠問題,等等。這些情況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即便只有個別地方個別案例發生,導致企業發展陷入困境,也會在企業家群體中形成寒蟬效應,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對于企業發展來說,與辦事的“便利化”相比,這些問題更加重要、更加根本甚至更加生死攸關。黨的二十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都強調,要“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如果說前一階段以“便利化”為重點的工作是優化營商環境1.0版的話,那么下一階段所迫切需要的,就是以大力推動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為重點的、優化營商環境的2.0版。
第四是要進一步優化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降低政策風險。政策風險問題是近年來企業反映比較強烈的另一個突出問題。越是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時期,越需要保持政策的穩定、透明、可預期,以增強企業信心。強調政策穩定性不是否定政策調整的必要性,而是強調政策調整要盡量避免“急轉彎”和“翻燒餅”,特別是對于那些對相關企業的運營環境和競爭力狀況影響較大、企業一時難以滿足新的政策要求的政策變化,一定要給相關企業滿足新的要求留下一個必要的過渡期。另外,就是要高度重視政策的系統性和綜合影響,避免所謂的“合成謬誤”和“分解謬誤”問題。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指出,今后其他政策的出臺,都要“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應該說針對的正是這個問題。
第五是要更加注重企業發展大環境及輿論環境的改進。近年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企業越來越關注宏觀的問題,包括疫情形勢和防控政策問題、地緣政治風險問題、中美貿易爭端問題,以及房地產和財政金融風險的化解問題等;而政府有關部門的注意力則越來越微觀、越來越具體,更加關注房租問題、稅費負擔問題、貸款融資問題等。有些企業家表示,與貸款融資、稅費負擔等具體問題相比,他們更擔心的是宏觀環境問題、政策風險問題。如果大的發展環境有待改進,具體支持救助政策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促進經濟恢復向好,不僅需要出臺具體的支持政策,更需要大力改進企業發展的大的宏觀環境。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近年來,盡管我國大政方針并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但一些重要政策出臺后不斷被誤解誤讀,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比如,雙循環的政策不斷被誤讀為國內循環,共同富裕的政策不斷被誤讀為劫富濟貧,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政策不斷被誤讀為國家要打擊資本,等等。由此可見,重要政策的出臺不僅需要充分醞釀,權衡利弊,而且一旦出臺,就需要盡快公布具體內容和實施細則,充分解讀,以避免被誤讀誤解,形成不利的社會輿論環境。
以上五個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有明確闡述和部署。我根據自己的理解介紹一些背景,做一些解讀,僅供參考。
(本文為作者2023年1月7日在“中國經濟媒體融合發展論壇”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