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去年4月份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強化制度規則統一、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等方面,明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點任務。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針對經濟復蘇基礎仍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的情況,強調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經濟工作,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推動經濟發展在法治軌道上運行,依法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恪守契約精神,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當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堅持問題導向,回應市場關切,著力提振市場信心,提振企業和企業家信心,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而最緊要的是調動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積極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激活民間投資熱情,把蘊藏在民間的資源和力量充分調動起來。2012年和2013年,我國民間投資分別增長24.8%和23.1%,但近年來,民間投資增速大幅回落,2020年增長1%,2021年增長7%,今年前11個月增長1.1%,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2015年的64.2%下降到目前的約55%。民間投資增速放緩、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下降,固然有疫情沖擊和外部環境變化的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民營企業預期轉弱、信心不足,而影響預期和信心的主要是,政策的穩定性、營商環境的公平性、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的保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可謂切中要害,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因此,當前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把握五個著力點。
第一,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11月1日主持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我們要在理論上闡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旗幟鮮明地對否定、弱化民營經濟地位作用的各類言論進行批駁和抵制,毫不含糊地亮明態度;在實踐中糾正對民營企業的歧視性做法,為民營企業營造更好發展環境,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第二,清除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全面梳理涉企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清理和修訂違反公平開放透明市場規則的法律和政策規定,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石。要健全以公平為核心的產權制度,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制度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進一步規范執法領域涉產權強制措施、規則和程序,防止和糾正用行政和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全面排查和系統清理各類隱性壁壘,不得額外設置對民營企業的準入條件,解決該放的領域沒有完全放開、核心領域和關鍵環節設置隱性障礙等問題,解決事實上存在的“明放暗不放” “虛放實不放”等問題,真正把公平競爭落到實處。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加快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等方面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加快清理與企業性質掛鉤的行業準入、資質標準、產業補貼等規定和做法,確保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創造活力。
第三,推動經濟發展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化、國際化,都要以法治化為前提和基礎。當前,受疫情反復沖擊影響,不少民營企業仍面臨困境,加強政策支持十分必要,但真正對預期和信心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法治化營商環境。法治具有天然的可預期性。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才能讓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對決策更有預見性,從事創新創業更有動力和信心,才能增強民營企業家信心,以恒心辦恒業,義無反顧地擴大投資,心無旁騖地創新創業,民營企業才會換發生機和活力。
第四,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我國商品和服務市場已基本實現市場化,但要素市場發育明顯滯后,要素市場化配置范圍相對有限,要素流動存在體制機制障礙,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不健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疏通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資源配置效率;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
第五,發揮數字經濟對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積極作用。應該看到,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滲透,正在摧毀各種市場壁壘和藩籬,推動形成網絡化的市場結構,對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革命性意義。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對平臺經濟的常態化監管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平臺經濟在打破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
總之,堅持問題導向,采取提振市場信心的務實行動,讓企業煥發生機和活力,才能為經濟發展注入動力,迎來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