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遲福林:廣東探路中國式現代化有三大優勢

時間:2023-01-09 13:55 來源:南方城市智庫

  當前,廣東正在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路徑。廣東要高水平謀劃推進新階段的工作,需要新的思路。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近日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東在探索現代化進程上走在全國前列。放眼未來,作為我國第一經濟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廣東更要爭做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排頭兵。這就要求廣東充分發揮并放大自身的開放優勢、改革優勢、創新優勢,以打造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實現“制造業當家”,以粵港澳大灣區服務貿易一體化為重點推進制度型開放,在服務國家大局中形成廣東的新擔當。

  充分發揮并放大開放、改革與創新優勢

  南方日報:當前,廣東正在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路徑。在改革開放40多年后的今天,廣東需要何種新思路?

  遲福林: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東在擴大開放上敢為人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的活力和動力,這是廣東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經驗。正因為在改革開放上不斷進步,使廣東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最富有活力、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作為我國第一經濟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廣東要爭做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排頭兵。要從基本省情出發,充分發揮并放大自身的開放優勢、改革優勢、創新優勢,在全國率先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率先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廣東方案”和“廣東示范”。

  第一,率先破解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作為我國的科技強省,要放大自身優勢,在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科技、空天科技、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加強研發布局,搶占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

  第二,率先破解農業現代化問題。作為工業強省,率先走出一條以農業工業化帶動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子,為全國的農業現代化提供示范借鑒。

  第三,率先破解區域協調發展難題。發揮珠三角地區的引領作用,帶動粵東西北地區振興,將為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第四,率先破解共同富裕難題。作為我國的經濟強省,更有條件在“做大蛋糕”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形成先富帶后富的新模式。

  打造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南方日報:廣東提出“制造業當家”,高水平謀劃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珠三角地區是主要著力點。珠三角從“殺出一條血路”到再創新路,如何才能再次領先?

  遲福林:珠三角地區面向國際市場,積極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力發展外向型制造業,制造業發展實現由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的轉變,涌現了華為、格力、大疆等一批創新型企業,在我國邁向智能制造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當家”,關鍵是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打造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上取得實質性突破,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探路。

  第一,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開放創新網絡,把開放創新的優勢發揮好,主動融入和引領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中推進自主創新,實現科技創新賦能工業4.0,在發展數字制造上取得新突破。

  第二,實現開放創新與制度創新協同推進,推進科技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高水平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大力促進創新資源的自由流動和融合貫通,推動廣東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推動制造業邁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

  第三,圍繞智能制造發展,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面向經濟主戰場,形成科技創新資源的全球布局,構建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新機制。

  以服務貿易一體化為重點推進制度型開放

  南方日報: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是廣東的重要發展機遇。廣東在推動重大戰略落地落實和攜手港澳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灣區方面,應如何加快步伐?

  遲福林:這個重要機遇的鮮明特征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突出特點是制度型開放。服務貿易成為全球經貿規則演進的重要方向,并對制度型開放提出新的要求。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在設施硬聯通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時,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規則、標準、制度等軟聯通水平較低,粵港澳服務貿易發展潛力遠未釋放。實現大灣區高水平融合發展,重點、難點都聚焦于服務貿易。關鍵在于,以粵港澳大灣區服務貿易一體化為重點推進制度型開放,尤其是在研發設計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領域,需要率先對接國際標準實現制度型開放的新突破。

  第一,制定實施精簡透明的粵港澳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全面落實對港澳服務提供者的國民待遇,列明國民待遇的具體標準。

  第二,以法律、會計為重點推進大灣區服務業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對接。

  第三,以金融市場管理體制創新為重點推動大灣區資源要素高效配置。

  南方日報:近一段時間,深圳吸引人才工作全國矚目。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應如何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機遇,不斷增創人才發展新優勢?

  遲福林: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廣州、深圳作為我國創新型大城市,本身對各類人才就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廣州、深圳等大城市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釋放人才發展的紅利。

  第一,圍繞世界一流灣區建設,搭建科技創新開放網絡,盡快建立粵港澳三地人才流動綜合管理服務平臺與社保服務平臺,讓港澳人才能夠更方便到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就業創業。

  第二,依托廣東部分城市先進制造業發達的產業基礎,制定面向港澳的制造業技術人才單向認可制度,推進生產性服務貿易項下的自由貿易。

  第三,實行粵港澳服務業資格互認轉換體系,降低律師、會計、醫生等專業技能人才跨境執業成本。

  第四,要把人才體制改革與制度型開放相結合,突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人才管理體制改革,不拘一格用人才,形成人才、資金、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集聚的新格局。

  第五,加快推進科研體制管理創新,切實形成讓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機制,切實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

  在服務國家大局中形成廣東新擔當

  南方日報: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新階段更需要高水平謀劃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下一步廣東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應有何新舉措?

  遲福林:要把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作為新時代廣東爭做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重大任務,在服務國家大局中形成廣東的新擔當。

  第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制度型開放先行區。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重點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加快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

  第二,在全國率先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落實準入后國民待遇;加快服務業領域與高水平國際規則對接;主動對接全球高水平經貿規則;強化財產權與知識產權保護,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與創新活力等。

  第三,推動農村綜合改革,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工業化。通過綜合改革的方式推進制度集成創新,以形成完善的農業工業化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要素有序流動格局;支持科技機構面向農業提供服務;健全發達地區對農村的產業幫扶機制。

  第四,以區域協調發展為重點探索實現共同富裕新路徑。關鍵是發揮珠三角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引領粵東西北地區,形成協同互補發展態勢,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動能。例如,打造湛江與海南相向而行先行區,與海南共建廣東·海南(徐聞)特別合作區,破解雷州半島發展難題。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