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前,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復雜變化,不穩定、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構建中國發展的確定性?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穩住宏觀經濟大盤是一系列決策部署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對中國來說,努力增加“穩住”的確定性因素,才能應對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
★
“不確定性”風險挑戰
《中國經營報》: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不確定性”成為一個高頻詞,尤其是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影響下,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諸多干擾,基于這樣的背景,你如何理解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存在的“不確定性”?
劉尚希: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這是國內外學術界和經濟界普遍認同的看法,但在不同語境下,其具體內涵也有所不同。
通常的理解是,不確定性會引發風險,這種風險往往是公共風險,由于市場主體和居民難以識別和應對公共風險,從而會導致預期轉弱,并帶來經營、投資、消費等行為趨向收縮。結合中國的現實情況看,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三重壓力,實際上就是高度不確定性條件下的結果。
那么是什么導致了這種不確定性呢?我認為,世界大變局加大了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F階段世界各方力量正在發生巨變,地緣政治、風險事件不斷發生,逆全球化態勢持續強化。因此,有觀點認為,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已經終結,過去形成的全球分工合作的產業體系和供應鏈也處于重構之中,各國都在想方設法重構自己的供應鏈,以尋求本國安全。
這種大變局,也影響著全球治理規則,包括經濟、金融、貿易、投資等內容的調整,具體來看,就是全球治理規則正從既有規則下的“波動性變化”轉向重構規則過程中的“趨勢性變化”,這種“趨勢性變化”對中國來說,既是機會,也是風險挑戰。
《中國經營報》:在新的全球治理規則調整之前,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倡導的全球化一定程度上對沖了逆全球化,但尚不足以構建一種新的全球秩序。伴隨世界大變局的推進,你如何看待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劉尚希:我認為,在新的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確定之前,全球無序混亂動蕩的狀態仍將持續,其中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一系列動作,也會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在此背景下,世界無序發展的狀態將不可避免地對中國現有的產業鏈、供應鏈和企業成長環境帶來深刻影響。這些影響可能短期內并不會很直接,甚至還可能出現逆轉,但長期看,將對我國的企業、居民的行為以及全社會預期帶來巨大不確定性。
所以,接下來我們需要關注的是“怎么開放”的問題。一直以來,開放都具有雙向和多邊的特點。在動蕩的世界格局中,開放代表著“國家能力”,沒有足夠的國家能力,想開放也很難實現。
當全球“有序紅利”不復存在,“無序風險”指數化上升時,中國也需要深度嵌入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體系中,尤其是在全球動蕩的情況下,如何快速提升國家能力,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關鍵所在。
我認為,當前我們必須有一個全球宏觀視野,能以超越國家的整體觀視角來看待大變局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方向,要努力構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確定性,尤其是要提升數字技術的創新能力,實現數據跨境流動,大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沒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提升,國家安全將會受到威脅。
政策要穩定社會預期
《中國經營報》:微觀層面,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今年以來國家密集出臺一系列紓困幫扶政策,以提升市場主體和居民的信心,從對沖經濟不確定性角度看,你認為當前政策的紓困效果如何?
劉尚希:統籌發展和安全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將穩就業和穩收入作為宏觀政策的重要發力點,也是當下的應急目標之一。
總體看,就業和居民收入關乎社會穩定和基本民生,目前的思路是:一方面,以保市場主體為主,待市場主體經營好轉后,間接保居民收入,但是企業經營狀況好轉也需要時間,尤其在宏觀環境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出臺對企業的扶持政策,有利于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早日走出困境。
另一方面,是通過中央轉移支付直達地方財政,對失業和困難群體進行幫扶。比如,我國靈活就業群體已經突破2億人,現有的低保救濟政策并不能覆蓋新出現的困難群體。
因此,可考慮在現有政策基礎上改進幫扶方式和技術手段,借鑒疫情防控的方式方法,以更加高效、精準地觸達目標群體,有效遏制居民資產負債表的收縮和居民生計風險的蔓延。
在財政政策方面,當前可以考慮適當調整年度預算安排,通過財政貨幣政策的協同,打破財政的“不可能三角”。這個問題,國外已有類似實踐。比如在居民收入斷流的緊急狀態下,可以采取財政貨幣一體化政策措施。
疫情發生的三年里,很多居民和家庭收入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我國也可以考慮類似的政策安排。
《中國經營報》:實踐中,我們也看到政策將緩解剛性支出壓力作為穩民生的重要抓手,在具體落實方面,你認為當前應該如何讓政策更接地氣,以發揮更好的提質增效作用?
劉尚希:面對一些居民就業困難和收入下降的嚴峻形勢,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拓寬思路,并及時推出新的應急舉措,同時要抓住穩就業和穩收入,避免經濟風險進一步擴散為社會風險,從而為穩住經濟大盤創造條件。
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要加大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比如,在政策出臺前,相關部門可以先做一些政策實驗和模擬評估。在分析評估階段,要與市場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互動,而不是關起門來各自制定政策。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的宏觀環境下,相關政策的出臺需要更加審慎、更加包容,要讓市場主體更可預期。只有當政府和市場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才能進一步凝聚共識、形成合力,也才能更好地穩定預期,共同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