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是我們在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一項重大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就“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彰顯出我們黨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新征程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牢牢把握基本國情,深刻總結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基本經驗和規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更好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黨的二十大作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提出“兩步走”戰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4億多人走向現代化的新征程,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先例。這就需要牢牢把握基本國情,深刻總結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基本經驗和規律,深入研究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理論與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在前進道路上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形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一個重大的、基本的判斷,是對基本國情的科學把握。發展仍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改革開放的緣由就是對基本國情準確、客觀的把握。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改革是為了發展。我國既具有重大發展潛力,又肩負深化發展的重大任務,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抓住戰略機遇、應對風險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由此,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基本要求,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充分釋放14億多人口潛在的巨大增長動力和發展活力。
以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此,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未來10年至15年,要推進以結構轉型為目標的結構性改革,邁過高質量發展的“門檻”,與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更加緊密融合。由追求經濟發展的總量與速度向追求經濟發展的結構與質量轉型,推動產業結構、科技結構、消費結構、城鄉結構、能源結構、貿易結構等轉型升級,需要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以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水平開放為重要動力,以結構轉型贏得發展主動,以堅持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釋放發展活力
堅持以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國發展道路的鮮明特色。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道路選擇,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深化改革開放這一重大原則。
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把握國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探索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路,建立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依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經濟的高速增長,這是中國的偉大實踐,是中國改革實踐作出的重大理論貢獻。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取向。邁上新征程,黨的二十大報告就“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諸多方面的重大任務。例如,報告中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等,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性、指導性。
著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在推動深層次市場化改革。要在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中增強發展信心、優化發展環境。既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國內市場活力;又要在適應國際經貿規則重構中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這就需要實現公開市場,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科學規范的市場監管體系,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以推進高水平開放增強發展動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水平對外開放。當前,面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復雜變化,面對多種全球性危機疊加的嚴峻挑戰,我國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推動高水平開放,既是擴大內需、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推動全球經濟穩定與復蘇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度融入世界經濟、推進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重大戰略抉擇。
為此,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優化區域開放布局,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等。
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格局,以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基本要求,以推動自由貿易進程為戰略目標,以服務貿易發展為重大任務,以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為重要突破,以制度型開放為突出特點,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重要保障。
為此,要以擴大內需為導向推進高水平開放。以開放推動形成釋放14億多人口大市場潛力的重要動力,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構建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以制度型開放促進制度性變革。
以服務貿易為重點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當前,服務貿易正成為全球自由貿易的重點。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首要任務是加快補齊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短板。爭取到2025年,服務貿易額占外貿總額比重由2019年的14.6%提高至20%以上;大幅提升我國知識產權、金融等生產性服務貿易以及旅游等生活性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積極參與全球服務貿易與數字貿易規則談判,促進雙邊、多邊服務貿易合作。
在改革開放中促發展強安全
以統籌發展和安全為重要目標。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動蕩變革的新形勢,統籌發展和安全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選擇。歷史和實踐證明,發展是最大的安全。在改革開放中促發展強安全,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重大任務。統籌安全的基礎在于發展,統籌安全的目的在于發展。發展和安全相互融合、互為條件。發展是目標,沒有發展就難以形成持久可靠的安全保障;安全是前提,沒有安全保障就難以形成良好的發展環境。
堅持以深化改革開放統籌發展和安全。在當前全球面臨發展與沖突的突出矛盾的特定背景下,更要在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促進發展、強化安全。要協同推動高水平開放與強大國內市場建設,在加快構建內外對接的市場制度規則體系方面全面破題,在高水平開放中補齊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短板,進一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韌性和競爭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優化內外開放布局,在擴大共同利益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安全發展。努力把海南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使其在區域發展合作中發揮戰略樞紐作用;優化以東盟為重點的對外開放布局,務實推進區域全面合作伙伴關系進程,務實推進中歐經貿合作,為我國統籌發展和安全贏得更大回旋空間。
在新的歷史起點將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如何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市場化改革,以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為重點贏得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動權?在新發展格局大背景下,如何全面促進消費,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贏得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的背景下,如何以高質量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城鄉一體化為主要載體,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基本前提,以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為重大任務,逐步形成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回答好、解決好這些重大課題,都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今天,面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重任,我們要以新的戰略眼光看待改革、開放、轉型,要以新的戰略思維看待改革、發展、安全。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這是我國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