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2年10月29日,第88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在??陂_幕。本文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所做的主旨演講全文。
同志們:
剛剛勝利閉幕的黨的二十次代表大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會議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這里想結合二十大精神,談談我們為什么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成果
這次代表大會,提出了“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重要任務。必須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理論體系。它沒有終結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仡欀袊母?4年所走的道路,就是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追求真理,探索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就是這一過程中最偉大的創新成果。
長期以來,無論是西方的學者或政治家,還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把市場經濟看成是與社會主義不可兼容的。上世紀在中國改革發端的1979年,小平同志就憑直覺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當時被主管意識形態的官員認為是領導的口誤,專門在發稿時作了修改。在其后十幾年間,改革不斷突破計劃經濟的束縛,改革的目標模式也隨之不斷調整。直到1992年初,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明確提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同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目標模式的確立,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模式,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階段,也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紀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最關鍵的理論突破在于,揭示了“計劃”與“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方式,在性質上都屬于手段和方法,與社會主義制度沒有必然聯系。這就從根本上破除了傳統觀念,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產生,不是拘泥于外來的一成不變的教條,也不是迫于西方的壓力或說教,完全是出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內在需要,完全來源于中國改革實踐中對計劃和市場兩種體制的再認識。
實際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最大區別,在于資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計劃與市場誰更有效率?在資源配置中是政府起決定作用,還是市場起決定作用?這個問題實踐中爭論了幾十年,到今天也沒有完全解決。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專門作出決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雖然只有兩個字之差,但對市場是一個全新的定位,是黨在理論和實踐上又一次重大的突破和創新。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對生產力的一次大解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對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在學習二十大精神的時候,簡要回顧一下歷史,有幾點啟示:其一,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是解放思想的結果。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仍然要堅持解放思想。沒有新一輪的思想解放,就沒有新一輪的改革突破,也難以完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使命。其二,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之間最根本的競爭。而中國最大的制度優勢在哪里呢?不能簡單理解為舉國體制,而是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這已經被確定為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本,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其三,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這個過程曲折漫長,任務艱巨。十四大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模式已經整整三十年了,目標還遠未達到,社會上還總是有去市場化的動向,我們還要時刻為捍衛之而斗爭。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當代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經濟加快復蘇、穩定增長的關鍵一招。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國際局勢劇烈動蕩,國際政治、經濟、安全格局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全球化進程遭受重大挫折,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不斷加重,新冷戰的威脅正在浮現。全球經濟前景黯淡,出現“一低四高”(即低增長、高通脹、高失業率、高利率與高杠桿)的趨勢。聯合國貿發報告最新預測,世界經濟增速今年為2.5%,明年進一步放緩到2.2%,全球經濟面臨深度衰退的威脅。
從國內形勢來看,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持續走弱。我國經濟面臨需求縮減、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特別是今年三月份開始,國內疫情與俄烏沖突等多重不穩定因素相互疊加、超預期沖擊,導致宏觀經濟下滑壓力驟然加大,上半年經濟增長只有2.5%。經國務院5月25日出臺六方面33項一攬子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的政策,以及8月24日又果斷推出19項接續政策,宏觀經濟已出現一些積極變化,復蘇跡象明顯。剛剛發布的前三季度數據表明,我國經濟正在恢復,但恢復的基礎尚不穩固,年初期待的前低后高深V型反轉難以實現。完成穩住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回穩向上的任務,尚需付出艱苦努力。
面對這些風險和挑戰。有些專家感嘆,當今世界充滿高度不確定性。但是我們要說,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這是我們的確定性。中央要求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做好自己的事,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堅持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歷史經驗無數次告訴我們,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而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面對嚴峻復雜、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面對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必須向改革要動力,用市場化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中的問題;向開放要活力,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支撐和保證。應該強調指出的是,我們這里說的改革,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改革,即通過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開辟道路。從這個意義上,發展無止境,改革亦無止境,改革永遠在路上。同時更應該強調的是,我們當前應堅持推進市場化改革,加快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徹底轉變,加快建成比較成熟、完善、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么,經過30年市場導向的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否已經完備成熟,可以正常發揮作用了呢?應該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改革的任務還遠未完成。過去的十年,我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打響改革的攻堅戰,加快改革的頂層設計,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各領域基礎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但是,距離建成一個成熟、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有差距,“重點領域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例如,市場體系仍不夠完善,特別是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后,市場在資源要素配置中還難以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仍然過多,一些行政壟斷、市場壁壘、地區分割等現象嚴重影響了全國市場的統一,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競爭機制;民營經濟平等競爭的地位尚未真正建立起來。一些歧視、懷疑甚至黑化民營經濟的現象屢有發生,極大影響了民營企業家的市場預期和信心,弱化了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
為了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中央近年在積極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健全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市場化改革的文件。這些市場化改革舉措的提出和落地,無疑可以為高質量發展開辟道路,為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動力。
三、加快完善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性任務
建設中國式的現代化,是新時期、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黨的二十大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基本特征和五項原則要求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中國式的現代化既包括經濟體系的現代化,如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這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還包括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高水平、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制度支撐和保證。二十大政治報告在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原則時,都明確提出了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報告強調的市場化改革重點任務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是完全一致的,即,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充滿活力,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下一步,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主要應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培育更有活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方面。二十大再次強調“兩個毫不動搖”,特別是要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國企改革還是要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戰略重組,推動國有經濟進一步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的功能,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向提供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建設和公益重要行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產業集中。推進混改的重點,不是擴大國有經濟的影響力,控制力,而是引入競爭機制,構建適應市場配置資源方式的股權結構,處理好黨政領導與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的關系。民營經濟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是穩增長、保就業的主要力量。采取措施切實消除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項目招投標、社會信用和法律保護等方面存在的所有制歧視,恢復和提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對國有企業不再實行基于所有制的各種補貼。
在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大市場方面。重點是要堅決破除行業壟斷、所有制歧視、地方保護主義和各類市場壁壘,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維護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在夯實這些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過程中,關鍵任務是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在市場競爭中只有公平才能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剛性約束,加快建立市場競爭狀況的評估制度。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有效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的同時,還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效率,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政府的工作重心主要是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創新監管方式,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在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方面。加快要素市場化配置,既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任務。去年末,中央正式發出通知,在全國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這項重點改革涉及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的管理制度、交易規則、產權保護以及分配機制等。全國有十幾個省的方案已初步通過評審,改革試點工作有望在第四季度正式啟動。這些改革試點涉及的多為難啃的硬骨頭,通過中央“充分授權、先行先試”的辦法,有望在“十四五”取得重大突破。
在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二十大強調收入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近期將有些大力度的舉措出臺。一方面,要通過做大“蛋糕”,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收入。另一方面,要通過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對社會收入再分配的調節力度,建立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
在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性開放。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建立健全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穩妥推進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金融領域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要進一步完善自貿試驗區布局,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特別是海南自貿港對標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按照貨物貿易“零關稅”、服務貿易“準入又準營”的方向,推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實施,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