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彭森提出一個問題,怎么處理改革和發展的關系。我們發展不下去了,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但深化改革還沒真正邁出步子,經濟就掉下去了。于是,發展又成了最重要的,回到重發展、輕改革的老路。中國的問題究竟在哪里?或者說問題的焦點在哪里?大家似乎很清楚,但實際又不清楚。
經濟為什么掉?投資已達臨界點,中國投資率畸高,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造成產能過剩的嚴重后果。如今地方政府債務高達18萬億,靠投資拉動已難以為繼。出口也達臨界點,我國對外貿易占GDP比例,大大高于全球化的美國、出口導向的日本。希望出口恢復到過去的比例水平沒有可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3年為負數。內需持續下降,我國最終消費率畸低,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現在中央嚴控政府消費,而居民消費上不來,叫了多年的需求結構調整不能如愿。中國一技獨秀、畸形發展的房地產業也已到達頂峰而趨向滑落。中國經濟滑坡已不可避免,能否不發生大崩盤、大衰退,取決于新的支撐點,但今天還沒找到。
一說發展,我們總是在供給上做文章,振興這個、發展哪個,還是靠投資拉動,現在弄得什么都過剩。其實問題的核心是老百姓的消費上不去。為什么上不去呢?醫療、養老、教育這三大塊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也就是民生問題沒有很好解決,大多數老百姓不敢花錢也沒有錢花,經濟就上不去?,F在敢花錢的人是富豪,買豪宅、名表和名包,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居世界第一位。中國90%以上的百姓都有消費需求,這是中國經濟的巨大引擎,但由于三座大山的壓制,正常的消費需求釋放不了,才造成過剩的假象,實體經濟發展的空間被壓縮,這是中國經濟問題的癥結所在。
中國見怪不怪的現象就是:蓋政府大樓有錢、三公消費有錢、奧運世博有錢、火箭登月有錢、修路架橋有錢……,就是保障民生沒錢。養老統籌叫了20年,至今統不起來,該中央統的,推給省統,省也不統,因為誰統就得擔責、兜底、貼錢。反正中國一碰到民生問題,就推、拖、磨,理由就是沒錢。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常住人口已超過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但擁有戶籍的人口只占常住人口的1/3。深圳常住人口1300萬,而擁有戶籍的人口只有260萬,占常住人口的1/5。常住人口,包括流動人口都對GDP、對財政收入作出貢獻,但他們不能像戶籍人口一樣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有戶籍的是貴族,非戶籍的是二等公民。2013年深圳人均GDP已達22000美元,為中國大城市之首。是沒有財力解決嗎?非不能也,而是不為也。歐洲一些國家發生了財政危機,鬧得政府要破產,是民生負擔太重了,把政府壓垮了。而我們的問題正好相反,是民生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由此造成內需不足,影響經濟發展;貧富懸殊,社會兩極分化;利益沖突,政治不穩定;生態惡化,環境問題突出。
民生的背后是民主,但不能離開民生問題搞民主。民生的直接問題是分配,應該在合理分配上引入民主因素,推進政改。就拿二次分配來說,2012年國家財政收入117210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37517億元、國有企業實現利潤21959.6億元,三項共計176686.6億元,占GDP34%。 如果加上地方債務總額12.1萬億,四項合計29.7萬億,占GDP57%。這么大一塊蛋糕怎么分配,是直接關系社會公共利益的。有什么理由,信息不透明,決策不公開、執行不監督呢?民主從這兒搞起,政改從這兒搞起,會不可控、出亂子嗎?就從預算法修正起步。我認為,這容易達成共識,再反對民主的人也沒有理由反對。其實,西方的民主制度也是從財政預決算的審議、監督起步的?,F在中央連下八道禁令控制政府開支,從長遠看應制度化、法治化解決,預算向社會公開,發揮人大的作用,政府敢亂花錢嗎?
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五大領域,應明確目標、重點與主線。當年鄧小平就是抓住發展經濟問題,啟動改革開放的。1979年我參與起草我國第一部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規劃,目標就是為了發展經濟,主線就是引入市場機制,措施就是向企業放權、向地方放權。今天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如鄧小平所說:“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F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薄敖鉀Q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可是,我們的認識還是停留在30年前,依然認為“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怎么擺正發展、民生、改革的關系,是急待明確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重溫鄧小平的原話是必要的:
“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歸根到底是要大幅度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薄吧鐣髁x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
在鄧小平看來,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改善民生,發展的重要就是“只有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才能隨之逐步增加人民的收入。”
我們在實際執行中發生了重發展、輕民生的錯誤傾向,忘了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以致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說發展就有錢、講民生就沒錢。而在這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驅動,對政府官員來說,發展含著紅色、灰色和黑色收入,而民生則是勞心、勞神、勞力之事。
當年鄧小平說:“四個現代化就是中國最大的政治”,那么今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最大的政治。
為什么?今天就發展論發展已發展不下去了,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保障發展的成果落到改善民生上,這就能擴大內需,經濟才能持續增長。不僅如此,民生改善了,社會分化緩和了,社會就穩定了;民生改善了,不滿情緒緩解了,政改就能順利推進了;民生上去了,文化服務均等化了;民生上去了,生態環境就改善了。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改革要緊緊圍繞民生這條主線推進。
這就涉及執政理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彼?,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定位是“實現幸福中國”,即以民眾幸福為目標、以改善民生為主線,推動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的全面改革。
現在要搞“十三五”規劃了,卻從來沒搞過“民生長遠規劃”,醫療、養老、教育等民生問題是要系統化、制度化、目標化解決的。現在的五年規劃,是發展規劃,其中民生也有一章,大都是定性、不定量的,什么逐步、健全、覆蓋,無法考核。財政分配,先保政府開支,再保重點項目,民生永遠放在最后,于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美其名曰一年辦幾件實事,零敲碎打、貼膏藥,弄成養老五軌制,政府部門、事業單位、企業、城鎮、農村都不同,而且差距百倍。政府公務員有養老金8000元以上的,給農民養老金只有80元。世界上沒有這樣的養老制度。如果不系統化、制度化、目標化來解決,采取給農民一年加多少的辦法,到哪年能解決?在發展第一的執政理念下,忙發展、忙招商、忙項目,民生哪顧得上?
日本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用了一年時間,使頻臨破產的日本航空扭虧為盈,他談到經營秘訣時說:“只有把員工的幸福放在第一位,大家團結一心,經營者與員工的心靈產生共鳴,企業才能走出困境,才能獲得健康發展?!薄霸S多人認為,企業的經營,最重要的是確立經營的戰略,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見的公司風氣和員工的意識。也就是說,如果每一位員工都能夠以自己的公司而自豪,都能夠發自內心地為公司服務,那么這一家公司就一定會發展得很好。相反的,員工成為批評家經常批評自己的公司,那么,這樣的公司就一定會破產,經營者再努力也好不起來”。
今天我們的民眾能夠以自己的國家而自豪嗎?相反成為了批評家,經常批評、理怨政府。把民眾的幸福放在第一位,什么問題都迎刃而解。對于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本是題中應有之義。中國目前陷入的困境與危局,說到底是背離了這個本元,所謂深化改革就是要從理念到制度回歸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