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分析宏觀經濟問題,分析長期問題,包括全國大市場,特別是體制改革,政府的政策、政府的規則等,如何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近期經濟波動
總的看形勢比較嚴峻,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0.4,接近0的增長速度。各方面負面的消息比較多,各行各業都很艱難,現在的就業形勢、服務業的情況值得重視,特別是年輕人的失業問題,18到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為19%。最近又出了一個數字,失業人數達3.5億。有的數字也不是特別的準確,但是確實也很現實,特別是針對疫情怎么調整,值得各級深思。
分析原因有三大因素,我稱之“外生因素”。
1、疫情的變化,盡管管控疫情的方法是我們自己確定的,但疫情本身對于經濟活動來講是外生的,是自然界、某個國家的實驗室出來的,不是經濟中內生的,相當于天災,這個還是主要的因素。至于怎么管理今天我們沒有資格多探討,確實過去這兩年來,特別是去年三季度以來,去年三季度以前形勢基本控制住了,去年三季度以后不斷的散發、不斷的波動,今年3、4月份上海的封城,確實對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0.4和巨大的沖擊密切相關。
2、國際金融動蕩,本來國際經濟就動蕩,壓力與風險繼續存在,美國開始加息、發達國家通脹高,一定會對資本市場和整個經濟帶來沖擊。
3、俄烏沖突,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世界又引起新的動蕩。
三大因素作為經濟“外生因素”對我們產生巨大的沖擊。
“內生因素”是從自己的體系中、經濟活動中產生的,主要是去年三季度之后集中出臺的,后來被中財辦確定有收縮效應導致合成謬誤的政策。有些措施不是不采取,而是看如何采取。比如說低碳、追求雙碳目標、低碳轉型,持續戰打成殲滅戰就導致了拉閘停電。反壟斷也要反、資本無序擴張也要反,但是一下子把頭部企業,所謂有壟斷傾向的企業造成巨大的沖擊,這些企業是不是壟斷、怎么壟斷還沒有搞清楚。比如說壟斷,壟斷首先得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在國內市場有份額,國際市場的份額應當怎么看,特別是互聯網,互聯網沒有邊界,因此是競爭、是壟斷要在國際視野分析這個問題。我們跟國際上比,我們的營業額很小?,F在判斷壟斷要看是不是可競爭的,如果是可競爭的就不是壟斷的,這個在國際上判定壟斷問題時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沒有做這方面的分析。什么叫做可競爭的?去年拼多多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把最大電商的營業額搶走了百分之幾十,這就是可競爭的。去年以來大的企業增長乏力,原來國際上的市值都是領先的,“獨角獸”數量也是領先的,結果現在落后很多。加上其他國家信息安全,國家信息安全要保護,涉及到一些企業,企業的增長有了停滯。
規范教育培訓,很“任性”的出臺了,因為涉及到這么多人,一下子造成了大量失業,收縮性極強。
緊縮房地產,三條紅線對房地產市場產生了一定的沖擊。當然有獨特的地方,和其他的還不一樣,但也確實產生了沖擊。
這些政策同時出臺造成了合成謬誤,對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收縮效應。
非常重要的是一點,宏觀政策去年是偏緊的,沒有用擴張性的、刺激性的政策支撐經濟的增長。為什么這么說?宏觀政策的大小不是政府花了多少錢就是宏觀政策,擴張性政策的特點是要求無中生有的需求,政府得創造出一塊需求,不是收了稅、搞了建設,那叫轉移支付,刺激政策需要政府發債、政府要赤字,這些是“無中生有”的需求帶到社會再帶動其他的部門,你買了東西會產生乘數效應,生產資料部門買東西,增加了工資,擴張了消費產品的需求。
本來我們的赤字安排從前年的3.9%降到3.2%,到年底1萬多億沒花出去,一年下來實際上我們的財政支持力度比前年大幅度縮小,其他政策也不夠積極,貨幣政策作用不大,不是銀行沒錢而是貨幣沒需求,沒人愿意貸款。為什么沒人貸款?預期的投資回報比利率還低,他為什么要借款?這就是典型的流動性陷井的問題。流動性很多,但是大家不需要,因為大家的預期回報低于利息率。這些東西加在一起,不僅僅是一個因素,不僅僅是疫情的因素。去年四季度疫情沒那么嚴重,不像今年上海那么嚴重的時候,GDP增幅就到了4%,結果今年第二季度到了0.4%。
國際經濟也不樂觀,在這樣悲觀、低迷的情況下,我們反倒應該看一看積極的因素,看看我們的經濟潛力在什么地方,我們的調整是不是能夠起作用?把積極的因素充分利用好,看到我們下一階段市場的潛力,這是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事情。“問勢”需要問問這件事,積極的因素在什么地方,哪些因素可以造成積極的調整。
1、去年具有收縮性的政策基本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關于低碳,今年增加了采煤量,最近有省出現了財政赤字,財政收入減少百分之十幾二十幾,煤礦大省最近幾個月財政收入三、四十的增長,今年絕對不會拉閘限電,這個調整是從2021年開始的。
2、宏觀政策也進行了調整,一季度大力提高了財政支出,一季度實現了4.8%的增長,上上個季度是4%,說明政策起了明顯作用。
3、壟斷企業的問題進行了調整,鼓勵頭部企業積極發展、上市,有筆罰單落地,罰單落地了就可以運轉,罰單不落地沒法往下運轉。
房地產市場最近這階段出現了比較重大的調整信息,各級地方政府都在調整,政策從過去嚴格的限制、限購、限貸,到現在多數地方放松了限制、降低了利率,最近中央政府要成立一個基金,以3000億的基金幫助房地產市場進行整頓,若能形成一個機制周轉起來會對市場的調整起到積極作用。
全球大變局的情況下,體制繼續朝著開放的方向,向世界開放,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全球化,我們辦的進博會,消博會,外資、外貿的政策繼續在開放,今后更加重要,當一些國家聯手遏制你的時候,繼續開放是更加重要的國策。
容易被忽視的一點是,我們都聽說很多企業不行了、倒閉了、躺平了、企業家不干了、撤出了等消息,一定程度上也不是壞消息,在經濟低迷的階段,往往產生的效果是產業內部結構實現調整,提高集中度,成為創造就業、創造產值的好產業。一個產業中過去往往是企業太多、產能過剩,企業太多、產能過剩壓得大家惡性競爭,天天殺價,壓薄利潤,在邊緣上掙扎。
大家都很羨慕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幾家大企業壟斷競爭,有的叫寡頭壟斷、寡頭競爭,利潤高就能拿錢創新、日子過得更好、不斷有技術進步。那種結構不是政府安排的,也不是那幾家企業勾結設定的,那是經過一輪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一輪一輪的周期、一輪一輪的危機、一輪一輪的蕭條,低谷的過程中兼并收購加上一些企業退出,逐步逐步減少企業的數量,實力比較差的企業退出就把更多的訂單、更多的市場空間讓給更好的企業,使這些企業可以更好的發展?,F在我們說一個好企業的判斷標準,就要看他的總訂單多了還是少了,很多產業總的訂單是少了,分攤到的訂單就少了,退出一部分企業,再加上兼并重組,讓出一部分市場,訂單集中到好企業,使得好企業可以更好的發展,這是低谷時期的特殊經濟發展機制。通過調整產業內部結構使得產業更高質量的發展。
我以前看過美國的電視紀錄片,講早期企業家的故事,請現代的企業家點評過去的企業家,其中一個點評人是特朗普,主持人問他怎么看經濟蕭條、低谷,他說蕭條好、低谷好,我可以買東西了,以前我買不起。
過去長期的產能過剩,經濟沒有出現衰退、蕭條,我們沒有負增長,這次接近零了,過去不好不好我們有6%左右的增長,一直沒有真正的低谷。最近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說過一句話,我非常贊賞中國人管理繁榮的做法,什么叫做管理繁榮?我們的用詞是宏觀調控,在經濟熱的時候不讓你干這個、不讓你干那個,泡沫不大就不會崩盤、就不會出現大的危機。他說中國一直沒有出現蕭條,中國人要學會管理蕭條,這句話估計是編的,仔細想想確實中國是這么回事,過去一直是高增長,于是企業給大家一個概念,企業創造了、產生了就不會消亡,這不一定,消亡是鳳凰涅盤,過去產生的生產能力可能被別人收購、兼并了,能夠更好的利用、更好的發展。這個過程對于企業來講也許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整個產業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是提高質量的過程。
香港某個企業家說要抓住市場機遇,抓住退出的機遇,抓住被收購的機遇,不要以為大家永遠會活下去,在市場經濟的波動下,抓住兼并別人的機遇是機遇,抓住別人用好價格兼并的機遇也是重要的機遇。我非常認同,市場就要不斷的調整實現優勝劣汰、實現產業結構的改進,實現經濟質量提高。
我國經濟在世界上還是不錯的,物價比較平穩,今天上午公布7月份的通貨膨脹數比上個月又高了一點,達到了2.7,內部結構主要是食品,豬肉漲得比較多一點。最大的漲幅是食品,第二大漲幅的是交通和通訊,我不太理解為什么交通和通訊的價格7月份漲那么多,現在出行還受限制,通訊價格還不斷降價,可能是去年同期很低,今年就比較高。上個月是2.5,7月漲到了2.7。
特別是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連續幾個月下降,這個月又是4.2,油價大幅度上漲的情況下這個月是4.2,是進一步下降的趨勢,通貨膨脹是可控的。
各國出現逆差的時候我們仍然是大順差,7月份的數字還要高,6月份我們又在創造歷史新高的貿易順差,美國又創造了歷史新高的貿易逆差?,F在一些傳統的順差國在變成逆差國,德國、日本、韓國、越南在變成逆差國,我們仍然是順差國??偸琼槻钜膊皇呛檬?,外匯儲備1到6月份又漲了一點,不過在全世界經濟動蕩、風雨飄搖、潛在風險這么多的情況下,有順差、有收入、儲備在增長,比反過來要好,使經濟更加穩定。
相對應的是我們的匯率現在比較穩定,4、5月份貶了一點,6.4貶到6.6、6.7,那個階段確實是因為中國因素,匯率首先是兩種貨幣的關系,兩方的因素都會造成影響。4、5月份著重是我們這邊的因素,上海封城、產業鏈斷裂、出口受到一些影響等,大家對中國的經濟前景有點擔心,人民幣出現貶值。最近有一些小的波動,我們要看美元,人民幣貶值是因為美元升值,美元對其他貨幣都在升值,其他貨幣對美元是貶值,我們和美元基本穩定,我們對其他貨幣來講就是在升值。
我們看到,美元指數一直在上漲,我們的貶值應該在很大程度上因為美元的升值,美元為什么升值?美元為什么在世界經濟動蕩、金融動蕩的背景下,在他加息的背景下為什么升值?因為美元是美元,是國際貨幣,他的單位總是1,其他的貨幣都在波動,變成美元去買美元資產,賬戶上就是穩定的,別的貨幣貶值的時候,經濟出現問題的時候,反過頭來都買美元,美元動蕩大家也都是買美元,美元形成避風港的效應,加息以后債券回報率高了,大家又回過頭來買美元,推高的美元。這個時候就是割韭菜、薅羊毛發生的時候。美元貶值,世界各地的經濟增長大家借美元,因為價格比較低,現在價格高了大家又回到美元,各國出現一些美元資本外逃的現象,大家用高值的美元買各種資產。我們的貨幣比較穩定,確保了我們不被薅羊毛、割韭菜,貨幣比較穩定金融就會比較穩定。
我們按照“一個籃子”看我們是比較穩定的,人民幣還在升值,我們以前是101、102,現在我們103、104,“一個籃子”除了跟美元的關系,歐元、日元都在貶,歐元已經貶到和美元平價,日元已經貶到1:140,近期歷史上都是比較低的狀態。這個對我們的貨幣也是有壓力的,因為人民幣相對在升值,對外貿出口會產生壓力。不過在風雨飄搖、金融動蕩的情況下,我們的貨幣比較堅挺不是壞事。不要對我們的經濟特別悲觀、失望,總的大格局和市場優勢依舊存在。我們分析一下通貨膨脹,就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的相對優勢地位。
當前的通貨膨脹與世界經濟動蕩
困擾世界比較大的問題是通貨膨脹,世界一些國家出現了高額的通貨膨脹,為什么現在出了通貨膨脹?對于發達國家而言,以前這么多年怎么沒有通貨膨脹?這就涉及到很多問題,過去二、三十年的時間里發達國家的貨幣穩定、物價穩定,特別是美國,幾十年前是那個價格,現在還是那個價格,確實很穩定。通常說發貨幣會導致通貨膨脹,既然沒有通貨膨脹那么增發的貨幣哪兒去了?這里涉及到貨幣理論的問題,時代背景下產生了現代貨幣理論,簡稱“MMT”,基本的理論是發貨幣沒有問題,多發貨幣也不會產生通貨膨脹,經濟增長最重要,只要發貨幣保證經濟增長,通貨膨脹會在經濟增長中消失掉。
真正被歷史證明過的貨幣理論,至少有這樣的基本邏輯,貨幣是一般等價物,它不僅能夠衡量和交易商品,也可以衡量和交易資產,什么資產?金融資產、住房資產,統稱不動產,也就是樓市和股市。貨幣多發了,如果商品市場上供求是均衡的,沒有什么波動,增發的貨幣就會到這兩個市場上,至少可以導致銀行存款的增加,導致企業資產的增加,特別是股市和樓市,美國股市和樓市又特別好,2008年以前多發的貨幣到了樓市,同時又進了股市,樓市高漲進了股市。這輪增發了貨幣,發了很多的補貼,補貼的錢轉頭投入了股市,首先搞紅了股市,這幾年這么多的危機,股市卻一個勁的高漲,股市高漲帶動樓市價格上漲,資產價格上漲。不是沒有通貨膨脹,不是沒有商品價格的通貨膨脹而是有資產價格的通貨膨脹,這是困擾經濟學重大的問題,沒辦法把商品的價格和資產的價格放在一塊說,資產的價格是存量,商品的價格、GDP是增量,一個時期內發生經濟活動的增加值,商品的價格反映這個時期的經濟活動,資產的價格不僅僅反映現在還反映過去的經濟活動。
如果都看作價格的上漲,沒有商品價格上漲的時候也有資產價格的上漲,也是一種通貨膨脹,那么這個通貨膨脹帶來的危險可能更大,后面的風險可能更大,因為會產生資本市場的崩盤,包括樓市、股市的崩盤,帶來巨大的市場波動的沖擊。
美國和發達國家這些年大量的增加資本,金融風險已經埋藏在這些地方了,為什么出現了通貨膨脹,商品價格的通脹?這和美國這些年來的各種政策和行為產生的效果密切相關,擾亂了發達國家的供應鏈,使得商品的供給和需求產生了不均衡:一是特朗普上臺和各國打貿易戰,中國為主,和歐洲也打、日本也打,貿易戰打的就是別人的供應鏈、別人的產業鏈,增加的關稅變成了價格,關稅就是價格的一部分,所以美國通過高額通貨膨脹,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拼命說我們應該把關稅都取消。貿易代表卻遲遲沒有取消,明眼人一看就是一個因素,打貿易戰推高商品價格,打貿易戰是從全球化到逆全球化,這是最根本的問題。美元過去幾十年高歌猛進,發了那么多的美元,美國的物價這么穩定,得益于全球化,美國發的貨幣是國際貨幣,全球人都用,他就可以到全球買各種商品。因為全球化,各種商品的成本還在不斷的下降是因為效率提高,新的技術、好的技術迅速擴展到全球,使得全球的商品供給大幅度增長,包括美國進口的大量中國商品,都是這些年得益于全球化、技術進步、后發優勢,提高效率、提高產量,確保了發達國家、美國發出這么多貨幣仍然有充足的商品供給,沒有價格上漲。一旦這個紊亂了,逆全球化了,自然這個因素會向反的方向開始變化。
二是疫情導致產業鏈的紊亂,去年以來,一方面疫情導致斷供,第一輪斷供是武漢封城導致對全世界的斷供。之后各國開始出現疫情,最新消息美國的港口又積壓了。上一輪港口積壓是沒人卸集裝箱,最近港口集裝箱又堵住了,為什么堵住?因為美國供應商包括沃爾瑪零售批發公司倉庫滿了,集裝箱到碼頭又卸不下來,說明美國的需求在下降。前一個問題是需求沒有下降,但是供給側人力出現問題而產生積壓。庫存是美國經濟逆轉下滑的晴雨表,因為庫存歷來是宏觀經濟學觀察一個經濟在擴張、收縮的重要指標,庫存增加說明朝著需求弱的方向發生變化,現在的港口積壓看成是美國經濟要進入衰退時期的標志。
三是俄烏戰爭,能源、糧食、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又造成了供應鏈的沖擊、供給的減少?,F在出了高額通貨膨脹是有原因的,為什么以前沒有出現高額通貨膨脹也是有原因的,經濟學上是可以解釋的。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處在相對有利的地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肯定會對價格有一定的沖擊,對下游的商品價格產生一定的沖擊,從現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來講,應該說還是有一些看得見的上漲,最近油價的不斷上調,飛機票里含的燃油附加費已經到了250元,以前都是50元。供給鏈、產業鏈基本上在我們這兒,我們各種商品的供給是有保障的,生產是有保障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了,我們看到生產者價格指數還在下降,什么意思?在我們生產鏈的各個環節上,每個環節大家都會盡可能的消化掉一部分成本上升的因素,消化掉一部分為了保住下游的客戶,為了使產業繼續發展,大家都會逐步消化,不是非常高的原材料價格上漲,有一部分價格上漲了,產業鏈是比較齊全的,產業鏈長的鏈條中會逐步的消化掉一部分成本的上漲,確保供求關系比較穩定。
食品價格歷來有波動,主要是我們自己的生產周期導致的,所有的家電、工業品都在降價,服務業最近的價格上漲都是比較平穩的,服務業不景氣,一旦疫情得到控制、重現報復性反彈的話,服務業的價格會漲一漲,供求關系基本是穩定的。人民幣匯率沒有大幅度下調的空間,大幅度貶值相信不會有,我們是有信心的,我們這么大的貿易順差、這么大的外匯儲備,應該說不會出現大幅度的貶值,而發展中國家現在很多大幅度貶值,有些經濟已經崩潰了。
這樣的空間使得我們可以不跟隨美國發達國家加息,不采取緊縮性政策,我們還可以采取寬松性的政策,我們沒有大放水、大水漫灌,目前產生的效果是,我們沒有發那么多貨幣,我們還有再發貨幣的余地,采取寬松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加上資本帳戶并沒有完全開放,我們也不怕熱錢走來走去。前兩天一個國際的視頻會上,我和一位日本學家開玩笑說,日本和中國都采取寬松性的貨幣政策,我調侃他,我說中國應該向日本學習,你們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260多了還在發債,我們也可以效仿效仿,日本學者說你們可不要學我們,我們已經承擔不起了。最近日本的國債出現了一些波動,我們也沒這個問題。
講完國際經濟的情況,大國競爭的話題大家非常關心的,這也是經濟發展重大的政治背景。過去經常說“大變局”是因為我們發展了、增長了,我們不增長美國人也不會理你,也不把你當回事,增長確實使我們認識到很多問題,最近這些年發生的變化。我這幾年一直在北大講發展經濟學,一開始總要講貧困的陷阱,最初是馬爾薩斯陷阱,農業的生產率不夠養活更多的人,除了農村人以外養活不了其他的勞動力,就不能搞其他的產業。貧困的陷阱大家都理解,我們要什么沒什么,要技術沒技術、要人才沒人才,這都屬于貧困陷阱的一部分。
這些年比較流行的是中等收入陷阱,好不容易發展了、收入提高了,去年達到了高收入水平,12000多美元人均國民收入,又有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一方面還沒有高新科技,另一方面也不能再跟落后國家比,做勞動密集型也沒什么競爭力了。
美國決定跟我們打貿易戰的那天我正在上課,我說我們應該慶祝一下,我們終于與發達國家遭遇到修昔底德陷阱,終于發展到被美國重視的程度了。當時還沒用修昔底德陷阱這個詞,我說“慶祝”美國和我們打貿易戰了,這是我們發展的標志。確實美國感到了我們的成長,國際上搞經濟學的朋友跟我們說,你們有點什么事我們都不在乎,沒當回事,這幾年怎么你們突然比我們領先了,突然跟我們有競爭力了?我們很焦慮。美國現在的行動都是反映這種情況,不可避免。
說這幾個陷阱都是屬于有規律性的,不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就是崛起的大國和守城大國之間必然發生摩擦和沖突,最壞的結果是打熱戰,好的結果打貿易戰、技術戰。技術戰是從后發優勢朝著自我創新的過程,是相當艱苦、漫長的過程,現在美國逼著你,要切斷你發揮后發優勢的渠道,不跟你交流、給你斷供,不允許企業間和科學界進行交流,“卡脖子”的事情就要發生,都是在技術領域,某種意義上不可避免。貿易戰、技術戰再發生十幾二十年,才能解決合作上的問題。今后我們會看到美國的各個部門都會出招,美國的體系還是很有效率的,我總說美國在國際上是不講規矩的,叢林法則,但是國內的一套規矩還是在運行,不斷的產生新技術、革命性顛覆性的商業模式,我們要有思想準備。
迫使我們發揮后發優勢,從學習消化吸收的階段過早的進入自主創新階段,我們要積極發展創新、自主創新。過去的情況下有些東西不能自主創新,我們買是最正常的,我們買中間產品、科技產品進行加工、組裝,用在一些產品的生產上。國際上也不需要每個事都自己做,大家都可以互相分工,大家發揮比較優勢,這是最合理的狀態。作為后發國家,是我們在追趕的過程中,我們在學習、消化、吸收,購買中間產品、購買專利、技術是最便宜的、最優選擇,因為你要自己做的話成本太高,還要走彎路、還要市場試錯,商業模式試錯,成本更高,為什么后發優勢比發達國家快?就是因為我們會節省大量的成本,研發成本和試錯成本。在一定的階段上,沒有到自己能夠自主創新的階段,那是最優選擇,現在逼著你離開最優選擇進入次優選擇,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目前階段最優的方法是“學習+自主創新”,完全自主創新,我們不能學習、不能引進、不能消化、不能吸收,這不是最優方案,但是他逼著你必須得走這條路,走這條路的成本相對比較高,成本會體現在什么現象中呢?會體現在“科技爛尾樓”這類的現象中,因為你還沒這種能力,創新的成本就會更高。
但是沒辦法,次優也是優、次優也是必須要往前走的路,逼著我們必須努力的自主創新,通過各種方式彌補,加上我們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全球化,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我們都去學習、引進、消化、吸收,發揮后發優勢,同時認真反省我們自己的科研體制、反省我們的各種制度,真正改善我們的科研體制、技術進步的體制。其中包括如何發展以企業為核心的科技創新體制,而不是以學術機構為中心、為核心。過去我們的高科技企業在全世界布局,根據他的需要請哪個大學參與、請哪個研發中心參與、請哪個科學家,根據企業的需要、根據企業的技術進步路徑選擇各種合作伙伴建立自己的研發體系,而不是以科研機構出論文、過評審為目標,而是以產品為目標,以技術的應用為目標。
“大變局”迫使我們進入新的階段,發揮后發優勢,堅持自主創新
現在大家關心的問題是不是會形成“新冷戰”的格局,兩大陣營互相封鎖的風險是有的,有些發達國家就想產生這樣的結果,把你封鎖死。我們觀察各國的行為,目前階段還不至于封鎖,包括俄羅斯也在宣誓要繼續開放。中俄真正成為盟國后,發達國家認為這件事是好是壞,是否逼兩個國家走到這一步有待觀察。中俄有自身的利益需要維護,中俄是不是會變成一個陣營,各自有各自的利益。俄羅斯是想回到歐洲,他從彼得大帝開始脫亞入歐,他當自己是歐洲人,只不過歐洲人不待見他,一定程度上是怕他,他的體量太大。中國有中國的利益,全世界有80%的國家我們是主要的貿易伙伴,我們從中也獲益,我們為什么要把自己孤立、封鎖起來?我們一定會努力做全球化。
大家最近看到一個趨勢,一些國家公然公開的表示我要跟兩方面都搞好關系,將來很多國家、絕大多數國家都是這樣的態度,我們的市場可能出現一些收縮,這就關系到方方面面的問題,近期的問題是所謂長臂管轄和刺激、制裁的問題,涉及到美元交易、金融資產、中概股、外匯儲備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各國都在進行調整,大家都感覺到這種危險,我們已經受盡長臂管轄的苦頭,當時中興公司是首當其沖的。大家都在想這些事,是不是美元體系就此終結了,現在說這種話還為時太早,確實出現一些多元化的交易方式,我們研究院的團隊也在研究這些問題,包括支付方式、貿易方式,貿易方面就是易貨貿易,易貨貿易可以沒有貨幣,以物易物,大家在這個過程中就實現了貿易,我們和一些國家也采取這些措施。
所謂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人民幣能不能更多使用的問題,我們鼓勵在貿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幣進行交易,會擴大人民幣的使用。最近的消息,上次開會跟金磚國家有關,五個金磚國家有兩個金磚國家的公司做了一筆交易用了第三個金磚國家的貨幣,印度和俄羅斯的公司做了一筆生意用人民幣結算,這些新的形式都在發生,我們怎么抓住新的機遇,同時我們又不脫離國際的體系,我覺得這非常重要,畢竟要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發展自己。
全球化不會停止,但是全球化會發生調整,全球化不會停止的原因是全球化的原動力并沒有消失,新動力比以前多了而不是少了。什么叫原動力?二戰以后殖民地解體以后,發達國家的大公司逐步變成了跨國公司,都到世界各地做生意、投資,發達國家的大企業、跨國公司就是這輪全球化的始作俑者,這是原始的動力。這個動力最初的時候在發達國家內沒有受到阻礙,工人也沒有受到影響,政治家們當然也都高興,當時的發達國家都是積極推進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家,世界銀行一開會外面就游行、抗議反對全球化,你們過去用殖民地盤剝我們,現在用全球化又來盤剝我們。幾十年過去了,發達國家在這個問題上確實發生了問題,他們的產業轉移出去了,他們的工人受到了沖擊、他們的收入增長前景受到了沖擊,因此他們對全球化不滿、反全球化。政客為了選票自然反全球化??鐕镜腃EO有一天停止思考在全球布局的問題嗎?他不仍然在全球飛來飛去尋求最佳的資源配置嗎?這個原始動力沒有消失,現在更多的動力是發展中國家,落后國家、新興市場國家、中等收入國家都支持全球化,因為他們在中國發展的例子上看到全球化為落后國家帶來了發展的機會。
現在我們都支持全球化,全球化的推動力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全球化不會消失但是會出現調整,兩大方面的調整:一方面是產業鏈的布局會發生一些調整,所謂的區域化。疫情確實提醒了大家,產業鏈過度集中在某個國家、某個地區,那個地區出現問題會對我們產生沖擊,適當的分散化是客觀存在,我們也不愿意把供應渠道都放在一個國家,這點是客觀趨勢,將來可以進行調整。另一方面就是所謂的“大變局”、大國競爭、貿易戰等會產生全球化格局的調整,會不會出現兩極分化、兩個陣營?不一定,這個因素對于全球化的格局會產生一些影響。
從企業的角度看這也是我們的機會,不要想著全球化是不是去中國化,把產能從中國轉移出去,我們的很多企業也是跨國公司,也會朝著跨國公司的方向發展,要在全球布局產業鏈,這可能是我們的機會。
前兩天有一個笑話,德國人沒能源了,要開始挖煤了,結果找不到挖煤的人,沒有人會挖煤了,好消息是中國有機器,中國的機器不用人,結果跑到中國來,壞消息是得用5G,德國不用我們的通訊設備,就沒法用這個機器。很多產業我們可以到那些地方做,這也是我們的機會,并不能把世界產業鏈布局的調整看作全球化的終點,而是全球化新的階段。
挖掘發展的潛力,數字化與統一大市場
首先要看到一些新的產業發展,比如新能源、智能汽車,新的數據出來了,我們的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出口創新高,全球能源供應不穩定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風能、太陽能在世界上有巨大市場,人們會更多關注新能源發展。我跟大家報告一下,我們研究院的團隊幫世界銀行做了一個項目,向世界介紹深圳所有公交車都是新能源車、電動車的經驗。研究院把深圳公交電動化的經驗做法推向世界,相信對中國的產業,不光是公交系統本身,對公共汽車設備一定會有巨大的影響?,F在新能源車產業正在蓬勃發展,潛力巨大。
數字化平臺經濟能夠助力經濟發展,這次疫情大家已經看到了數字化多么重要,我們的制造業之所以還不錯,我們的出口增長很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數字化的平臺經濟,因為我們的電商,因為我們的數字化技術支持的快遞系統。除了檢疫、健康寶、數字化的支付系統,中國的貨幣早就數字化了,只不過沒有集中的數字化,而是通過支付系統早就數字化了。我們三年沒有用現鈔了就是數字化,央行再做一個數字化人民幣怎么用還不清楚,只不過把分散的交易信息系統變成統一的交易信息系統,你花每一筆錢央行馬上知道,現在央行要知道還得通過支付寶、微信、銀行才能搜集到,無非就這個差別。從我們的角度來說貨幣早就數字化了,沒有這些數字化,我們的生活沒有保障,我們的生活在疫情中會非常的悲慘。數字化也是制造業、工業在疫情期間表現不錯的重要原因,不僅國際需求依然旺盛而且我們能保證供給,國內需求也沒有下降那么多,保持了經濟增長。
我們有了基礎設施,新基建已經搞了這么多,我們怎么用起來,怎么實現工業互聯網、實現各行各業,特別制造業的數字化,這是我們下一階段重大的增長點。我們院的團隊在研究這些問題,確實值得大家共同推進這件事情。
城市化還在進行,城市化現在已經進入到下半場、第二階段,城市群的發展階段。通過城市群的發展解決城市化率不足的情況,同時使我們的城市化更加均衡。城市化率七普的數據顯示只有64%,發達國家基本上是80%,很多發展中國家也很高,阿根廷90%多的城市化,他還是農業國,這個角度來講我們還是差距巨大,不是簡單地把這個過程推進,而且是健康的推進,避免過去出現的大城市病、價格的兩極分化,大中小城市兩極分化、人口流出城市與人口流入城市的兩極分化,在避免這些問題的基礎上促進人員更多的流動,在人員流動中實現就業水平的增長、勞動力、生產力的提高、收入的提高、消費的提高,使經濟真正實現內循環、良性循環,能夠繼續發展。
現在總說要提高消費、增加消費,離開城市化提高消費水平和收入水平是無解的問題,要想提高消費就得提高收入,提高收入就得有新的就業,要有新的就業就得有發展產業的條件,這些條件都跟城市化密切相關。為什么城市發展會出現城市集聚的現象?要想想產業、企業到哪里去,就業在哪里增長?人就往哪兒去,人為什么從農村到城市,從小城市到大城市?追求美好生活,前提是有新的就業、收入,有更高的收入、更高的生產力才能發展,才能有后面消費的增長。從“內循環”的角度看沒有更多的市場能夠支撐這件事情。下一階段高度重視發展城市群,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從金融、科技進步的角度來講使得這個區域互補、互相合作,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個區域的大中小城市共同發展、互補發展,能夠接納更多的人口、創造更多的就業、創造更多的收入。要從發展新階段的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
最后再說說統一大市場,為什么說這可以作為長期發展潛力?因為這是通過體制改革使得我們的市場擴大,我們可以帶來更多的增長、更大的增長。發展統一大市場是一切發達國家歷史上經歷過的事情,發達國家早期發展起來不是因為發現了新的市場,就是因為自己的市場克服了分散發展的狀態實現了統一市場?,F在的經濟發展歷史,最早從西方發展的角度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就是一個新市場的出現,西班牙人去那兒殖民、挖黃金都是擴大了市場,這是荷蘭人。資本主義的發源地是荷蘭不是英國,為什么荷蘭人一個小國發展出這么多東西,也成了世界霸主之一?印度尼西亞、日本、菲律賓為什么能發展?因為他創造了大的市場,首先是面對大市場,他當了世界的馬車,海上馬車夫,包攬了全世界70%到80%的海上運輸。
德國人追趕的時候,是因為他們長期苦于市場的分割,德國的整塊土地在歐洲是最大的,歐洲列強跟他簽了一個協議,把它劃分成三百幾十個公國,長期處在分裂的狀態,分裂還不是簡單的分裂,經濟上有內容,收關稅,每個公國都收次關稅,貨物只要經過我這個地方就要收一次關稅,一個公國到瑞士經過十道坎兒,最后收的關稅比商品的價格都高,遲遲得不到發展。經濟學的鼻祖是亞當斯密,發展經濟學的鼻祖是德國人李斯特,李斯特一生為德國的統一而奮斗,有點像孔夫子到處游說、到處被拒絕,最后普魯士承認了他,他最后是自殺的,死之前成立了關稅聯盟算是告慰他,俾斯麥1870年代才用各種手段,包括強權的手段統一德國,從此德國大發展,統一大市場德國大發展。李斯特為什么說是發展經濟學的鼻祖,他先提出落后國家不能執行亞當斯密的經濟政策,必須對落后國家有一定的保護、有一定的特殊政策,追上去才能跟你平等競爭,他提出的是“幼稚工業理論”,等長成大人才能參與競爭,當時德國處在那樣的狀態。后來經過統一才發展起來。
美國更是典型,美國一戰、二戰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就是借助統一大市場,美國是世界上有很大的人口、有健全的工業體系的國家,他跟所有國家打貿易戰,1929年經濟危機以后把關稅提得很高,關起門來通過羅斯福新政、擴大內需、市場體制、統一大市場的市場體制,美國人在國際上是不講規則的,但在國內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市場的規則,聯邦政府發揮作用,使得市場統一,那幾十年的時間里確立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我們和美國很像,我們有世界最大的人口,有世界最大的市場,我們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我們不怕封鎖、不怕打冷戰,但是我們不想打,我們想更好、更快的發展,就要借助全球化、發揮后發優勢,我們更好的發展。我們采取各種措施形成國內大市場,確保我們可以繼續發展,不管外面發生什么變化。
要認識到的問題是發展統一大市場是制度改革問題,技術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一切能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東西都有利于擴大市場都有利于形成統一大市場。前一段我們有賴于互聯網技術,電商一下子打破了很多環節,地方保護、產品不讓賣、中間的批發環節,通過B2C越過很多的環節、打掉了很多堵點。所有的交通環節,我們的基礎設施改進,基礎設施的改進、交通的便利加上信息的便利都是降低交易成本,從而都能擴大市場使得市場更加統一。剩下的制度性問題值得高度重視,包括中共中央的制度、地方政府的制度,還是有很多堵點的,包括是不是允許和鼓勵其他地區的產品進入,招標、競標過程中是否一視同仁,對于新的業態在本地區的發展,是不是能夠一視同仁的面對各種新業態的發展,不適當的干預、地方的保護、妨礙準入退出等,都是現在需要改變的制度。通過制度的改變來擴大市場,確保我們市場的統一性、一致性。
市場經濟不能沒有政府,因為市場經濟需要各種公共品,需要各種制度的保障,需要各種監管,監管本身屬于市場的組成部分。不是說取消監管,監管是為了防止少數企業的利益侵害公眾的利益、公共消費者的利益,但監管的方法仍需改革,不能以監管為借口阻止某些市場主體的進入,否定某些新的業態發展。規則不統一也是問題,不統一就有操作的空間,就有各種潛規則,提高交易成本、阻礙市場的擴大,圍繞著交易成本這件事有些地區一開始說的交易成本不高,一旦進去交易成本就很高,做每件事都有大量的交易成本、時間的投入,這些都是市場經濟的堵點。
我們可以去認真的做一些調研,現在有些地區政府正在清理過去十年的政府文件,招投標、審批,怎么實現全國統一的規則而且是透明的一系列規則。任正非說過一句話,不要被反美情緒干擾,美國比我們先進的地方要學習。美國之所以企業這么發展、創新不斷的形成,內部市場這么活躍,就是因為他有一套統一的規則,不是不能變,大法官也能把幾十年前的規則改變,有了規則以后全國統一,都實行這個規則。大法官做出決策做出判定,全國可以跟著實施規則,當然有政策沖突,確實值得學習歐洲國家市場準入的規則。企業愿意去其他國家,就是因為做生意比較簡單,有一套制度放在那兒,按照制度、按照規則去做。
統一規則不是統一價格,不要試圖統一價格,統一價格就消滅了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的基本機制。有些公共品可以統一價格,如果所有的都由政府管理價格,都由政府制定價格,包括住房最低價、最高價,就破壞了市場的根本準則,就不是統一市場而是統一計劃,這里也會出現一些偏差。做好統一大市場真正使得雙循環可以順利進行,使得我們繼續發展。
經濟總有低谷和高潮,疫情總會過去,低谷中要做低谷的事情,低谷中發生的事情,有些可能有積極的意義,同時我們放眼長遠、布局未來?,F在很多企業是遇到困難,很多產業是遇到困難,低谷時說的一些話、做的一些判斷,不要忘記這是在低谷時期的特殊情況,我們還要放眼未來,著眼于長期的問題努力進行改變,真正實現長期的發展,才能解決我們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